说到元曲,大家头脑当中就会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是最精彩的元曲作品。虽然全文的字数很少,但是却超越了唐诗宋词,被誉为“秋思之祖”。

  因为在这园区当中勾勒了一种无法言述的意境,这种意境之美,包括作者所罗列的那些意象,都契合了天涯游子悲伤的心境。今天的我们读来都感觉到其中的苍凉,更不必说对此有亲身体验的古代诗人们了。

  相比唐诗宋词的发展,元朝的文学作品代表更多的是元杂剧。元曲很多时候也是杂剧的一种表现形式,更多的是诗词文学形式在元朝的一个变种。除了马致远的经典作品以外,元曲当中也还有其他的不少作品,其中的意境之美也很经典。

  比如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首元曲。其意境之深厚之悠远。能够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相提并论。且看这首元曲的全文。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首元曲的题目是《清江引·秋怀》,作者是元代诗人张可久。这首元曲的字数非常少,只有29个字,但是其中却也勾勒了和《天净沙·秋思》相似的意境。尤其是。最后的17个字,“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和《天净沙·秋思》当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有异曲同工之美。

  在元曲的一开始,诗人就直抒胸臆的表达了所要表达的主题。“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西风送来了万里之外的家书,问我什么时候能够回到故乡,直截了当的就写出了这是一个天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而在这元曲的下片,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抒发,而是借助现实世界当中的意象抒发情感。我们看到了大雁的哀鸣,我们看到了枫叶的片片掉落,我们看到黄花遍地的景色,也更能听到雨打芭蕉的凄凉。

  每一个字词都是独立的意象,就如同“古道西风瘦马”这样诗句意象的并列一样,诗人尝试把情感注入到意象之中,然后通过意象的描绘当中,表达诗人对于故乡的深切情感。

  虽然全文的字数很短很少,虽然知名度无法和《天净沙秋思》相提并论,但是其中角塑造的意境,和马致远笔下的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的意境,甚至不输于马致远的作品。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