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诗词大会》这样高大上的节目火了以后,逢年过节生日约会啥的你不背两句唐诗宋词都不好意思说你读过书。我不认为会诗词背得多就真的能够拥有传说中的「内涵」和「气质」。我读唐诗的感悟之一是《说到写广告软文,我只服唐诗》;读宋词发现了《宋词里有多少场非法集会》而元曲负能量爆棚,可以说是毒鸡汤的始祖……简直就是文人们的《吐槽大会》。 1

怀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翻白眼

元曲中的怀古,大多其压根不是怀古,而是借古讽今,然而当代的事情是无法表达的,只好隐晦的用怀古的方式,指古代的桑,骂当世的槐。

[仙吕]寄生草。感叹查德卿.元

姜太公贱卖了磻溪岸,韩元帅命博拜将坛。

羡傅说守定岩前版,叹灵辙吃了桑间饭,劝豫让吐出喉中炭。

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

这首曲里用恶搞的口吻一口气吐槽了古代五个人的事情,到底是为什么呢?到最后才道出,只因为『如今凌烟阁一层一个鬼门关,长安道一步一个连云栈』。即使这些个能人志士,放到我眼前这个时代,也只能落得个如此下场。

【仙吕】寄生草饮

白朴.元

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

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渰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河曲公园的白朴雕塑

这首散曲的名气极大,《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中说这首小令是「强为旷达」之作。作者白朴,(1226—约1306,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一带)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是元代出仕文人的代表,蒙军灭金导致他在幼年与母亲失散,目睹了蒙古骑兵的暴虐;成年后不肯入仕做官,即使有史天泽(1202年—1275年 ,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人,大蒙古国及元朝初年名将)的推荐。

他曾写诗歌颂元初盛世,36岁后弃家南下,看似通达洒、流连于勾栏瓦舍,心中却十分的苦闷。以白朴为代表的元代文人们,大多是在无奈地对这个黑暗的世界翻白眼。

2

归隐:读书人一声长叹

元代文人(前朝遗民、汉人)的精神偶像是陶渊明,但他们大多都不是像陶渊明那样出于喜欢田园生活而归隐田园,更多的是无可奈何和心有不甘。他们的嬉笑怒骂、俗世闲情比唐宋更多了些无奈和实在。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金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这首曲子在元初已极富盛名,历来被誉为「由词转曲」的代表之作,徐世隆称他「……用俗为雅,变故作新。」作者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历经金国灭亡后的被拘役、而后颠沛流离,入元不仕潜心编纂著述..

▲97香港TVB《神雕侠侣》雪梨饰演李莫愁

很多人知道元好问,是源于金庸的《神雕侠侣》中李莫愁出场的那首「问世间,情为何物……」这出自他的《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元好问所有的词作之中,这首流传最广,这里要说的是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只有16岁。元好问词的成就无论数量质量均超散曲,但他为数不多留存下来的9首散曲,却可称得上是元曲中程碑式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极大的推动了元曲的发展。

《双调?蟾宫曲》  卢挚.元

想人生七十犹稀,百岁光阴,先过了三十。七十年间,十岁顽童,十载尪羸。五十年除分昼黑,刚分得一半儿白日。风雨相催,兔走乌飞。子细沉吟,不都如快活了便宜。

这首双调蟾宫曲看似是把人生算了笔细账,但实则是「求得快活」。作者卢挚(1242-1314),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至元5年(1268)进士,任过廉访使、翰林学士。他二十岁就以储生进身为元世祖忽必烈的侍从之臣,一生显贵,仕途颇为平顺。他旧学深厚,文富盛名,是元初曲作家的代表之一,与姚燧并称「姚卢」。卢挚宦游了大半个中国,写了许多咏史怀古的散曲,对元后期南方的曲作家如张可久等影响很大。

元代人分等级: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并且终止了唐宋以来的科举制度,断了读书人的出路;蒙古族习俗尚武,对读书向来不以为然,这也使得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低下,换个角度看更为接地气。所以他们大多选择归隐这种消极、颓废、无为的处世方式,是在逃避现实,想找个地方隐起来。当在现实中找不到时,就寄托到作品中。

3

香艳:「相思三部曲」怒怼李白「相思门」

宋朝,哪怕是南宋,对待老百姓还是比较宽松的,社会也还富足,对于文人更是了,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不能苛求文人们都有陆游那样的觉悟,所以宋朝才子们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里写了许多「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香艳之词。

然而元曲里的香艳与宋词是不同的,元代文人们地位,跟宋朝那是天上地下没法比的。这种香艳题材的作品,是一种更彻底的逃避现实,索性视而不见,堪称最为无厘头的顾左右而言「她」。

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号甜斋。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因贯号酸斋,故二人散曲合为一编,名为《酸甜乐府》)。钟嗣成曹本《录鬼簿》说他「好食甘饴,故号甜斋。有乐府行于世。其子善长颇能继其家声」。这位先生平时就喜欢吃点甜食,写点小曲;天一阁本《录鬼簿》,说他做过「嘉兴路吏」,且「为人聪敏秀丽」、「交游高上文章士。习经书,看鉴史」等,是经过朝廷认证的正经文人!

他的「相思三部曲」,看似香艳,却充满了暗黑气质,仿佛就是为了怼死以「诗仙」李白为代表的那些著名的经典诗词而存在。

[双调·蟾宫曲] 《春情》

徐再思.元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李白在《秋风词》里写「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下面请出一位「相思门」的受害者来讲述究竟有多苦:我本来是不懂也不会相思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稀里糊涂就加入了「相思门」,结果我就得了相思病,「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双调·清江引] ·《相思》

徐再思.元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著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李白在《秋风词》里写「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我才明白,相思无论是长还是短,是会让人都会「每日相催逼」,让人「常挑著一担愁」...李白居然还发出「相思相见知何日?」这样直戳人心的疑问,简直是太残忍了!

《水仙子·春情》

徐再思.元

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

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

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

有九分厚的恩爱情意,就有九分深的忧思痛楚;有分处两地的牵挂思念,就有两人的相思情愁;有十年来的爱意倾诉,就有十年来的相思苦需要承受。如今的我「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是彻底知道了「相思苦」,李白那厮居然还幸灾乐祸假惺惺地说,「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我奉劝大家,千万别入李白的「相思门」,更不要像我这样「一世害一世风流。」

焦循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顾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王国维说:「元剧是佳处:写情则在沁人心睥、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元散曲崇俗趣,尚浅易,但曲中意象所蕴含的丰厚传统文化养分和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审美情趣。

当人人都会背唐诗宋词之后,去元曲里一边吐槽一边体味其美妙吧!

(欢迎分享盆友圈,未经授权,任何形式抄袭转载图文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资料:

《元史》--宋濂.明 《金史》--(元)脱脱等《中州集》--元好问.金《宋元戏曲史》--王国维《俗趣背后的雅趣》---2008《名作欣赏:鉴赏版旬刊》

《要不咱看会儿元曲?》--南风十里

《元曲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

《入金不仕的宋人诗歌及其文学意义》--胡传志《求是学刊》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