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这句:「故意去感动一个人是不尊重他的表现」

使我一下子想到了两年前写过的这篇文章。

不随便让别人感动或伤心,也是一种道德

作者:世相君

过去这一两年里,

我几乎把「最动人的美不做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句话当成自己的人生指南了。

没记错的话这句话是尼采说的。短短的句子里有几层丰富的意思,包括对动人和醉人的区隔,对暴烈进攻的轻度反对,对美的含混解释。

这和当下时代是完全相反的。

你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教程,无论是广告业、媒体业还是商业,无论是发刊词、销售文案、对投资人进行的宣讲还是众筹文案,那些教程都是在教你如何「暴烈而醉人的进攻」。

也就是说,告诉你如何富有技巧地抓住别人的情绪,无论是沉醉的情绪还是恐惧的情绪,让他们兴奋、快乐、依赖,然后需要你。

你可以利用最热闹的事件激发的短暂冲动,你可以忽略一些事实让人们看到光明的前景。「制造梦想、销售梦想」,这是多么流行和被推崇的价值观啊。在他人需要你的基础上,你可以做成几乎所有事。

但要信奉与此相反的道理,意味著你要让别人随时明白,你提供的是淡淡的情绪,你希望别人保持对你的距离,甚至请别人警惕你可能会让他们陶醉的那些行为。

除了作为一个「作者」,似乎你很难做成别的事。事实上最近连做这样的作者也越来越难了,太多人比你更吸引人,你还怎么混呢?畅销书排行榜上充满了荣耀和恐惧,你还怎么平静呢?

不希望自己醉人和暴烈,这是反时代的。

而且事实上,暴烈而醉人的进攻是一种不易获得的技巧,而且它被需要。它可不是针对那些水平不高的人才有用,你会发现,通常越是那些成功的人越容易被此吸引。这说明醉人能力和成功的联系密不可分。

因为暴烈而醉人的进攻,是摆脱平庸的方式中相对简单的一种。说实话,虽然要醉人很难,但更难的是不暴烈不醉人的吸引力,是打「升级」时将底牌亮在桌面上之后还能赢牌。

坦白说,仍然是后一种东西更能持久的吸引人,而不需要快速更迭(像每年要换几次的广告文案一样)。

但后一种东西很少看到,我都举不出几个大众文化里的例子。——如果只能在平庸和醉人、暴烈之间选一种,我还是建议你选后一种。

而看上我去想选一条特别难的路。这经常让我怀疑自己。几天前,专栏作家韩松落写了一段话,让我猛然一惊,甚至感激得不行。他写道:

渐渐明白邓丽君的歌好在哪里,她的歌没有怨气,即便唱的是「证明你一切都是在骗我」。她不给听歌人的情绪染色,不让忧郁的更忧郁,绝望的更绝望。给别人的情绪染色,是赢得喜爱的快捷方式,在情绪的深渊边推人一把,准保让人一辈子记得你。但她下不了手。到了一定年纪,终于觉得,这是一种道德。

这段话对我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感觉自己终于意识到了这种「不暴烈不醉人」的动人方式。

而且它一旦干成,说不定会比那些技巧丰富的醉人者做的事更好。


带著感动别人的目的去感动别人当然是件不道德的事情。这个在道理上一点错也没有。

但是我想说:微信可以这么说也能这么做 是因为它有资本。

在网上查了下资料,看到了几个数字:微信的日登录用户是5.7亿,月活跃用户突破9亿。整体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0亿。在一个13亿人的国家拥有了10亿用户。你想想是什么概念?微信刚刚开放了小程序系统,日活跃用户就达到了1.7亿。以上线58万小程序

在目前移动互联网群雄争霸的年代,在这个流量和用户稀缺的年代。全中国最不缺用户和流量的就是微信和腾讯了。

微信目前牢牢掌握这熟人圈的社交端入口。拥有无人可比的用户数量,日活跃度和用户黏性。因此张小龙说一句:选择不做过多的活动去感动用户而带来流量。 我对此并没有特别感冒。

但如果张小龙是一个初创互联网公司的CEO,敢说这样的话。我就要对他高看一眼了。在这个大家都在拚命烧钱抢流量的年代,你却在表达自己的情怀和道德。

和以前富人才能有文雅的道理一样,在这个年代只有富流量的公司才能真正的把道德提升到这个层面。而初创互联网公司和那些苦苦为流量挣扎中小公司,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就可以了。


CEO来信君觉得张小龙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纬度来理解:

从人性角度,平台运营方利用贪嗔痴,七情六欲等人性弱点去感动(或者叫引诱)用户,在张小龙看来,是不道德的,是情感的泛滥,是廉价的感动。

从动机的角度,这种随便的感动,是运营者背后动机不纯的利用,没有给用户充分的尊重,依然伴随著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渠道思维或者流量思维。(我想应该没有一个平台方可以否认自己所做的年终总结目的就是为了让用户去晒,去引爆朋友圈吧?!)

从最终结果来看,这种感动,最终引发的结果是大量用户去晒朋友圈,或者去其他社交平台上秀一秀。但这种结果并没有考虑到社交平台上其他用户的可接受能力。(张小龙内心有一种人人平等,每个个体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思维)

从数据纯度方面:当然张小龙更看重的是其他平台的年终总结在朋友圈刷屏,这样造成的用户流失是一个问题(毕竟公众号这两年也呈下降趋势),更大的问题是影响了朋友圈的演算法,影响微信对每个人的定义,进而影响朋友圈广告的准确度,影响微信社交数据对腾讯金融方面的数据纯度,(这个影响比较深远的)。

从微信禁止诱导转发这一个模糊的、边界并不太清晰的标准,而微信却又一直坚持执行的情况来看,张小龙是在尽量营造微信的「森林般」的生态,释放「人性自然,不受干扰」的一面,也只有这样,微信的社交生态,才能长久的保持下去。

从张小龙1月15日说小程序的话中也能理解这一点,他说最怕小程序变成风口,结果来一帮人「强撸」一遍,最终流量耗尽,它就死了。反而现在小程序不温不火,正符合自己的预期。(当然这里面肯定有自吹的成分,毕竟张小龙对小程序期望很高,但如今影响力一般,张小龙最近在推介力度上也明显加强了,并非像他自己说的那么从容)。

以上就是CEO来信君对张小龙那句「随便感动人是不道德的」的最终理解。

张小龙保持了一个产品人应有的克制,从心不从众的决心,这一点值得尊重。但由此引发的最近两年微信产品生态的更新速度变慢,也应该是张小龙需要注意的。


这就是典型的人生哲学代入产品哲学了。

如果看了张小龙的演讲原文的话,就知道这句话是在「关于产品的几点思考」这部分出现的,在这部分张小龙提到,在产品之外,微信最本质的一个东西,就是尊重用户和个人。

他认为微信尊重用户和个人,体现在微信和用户之间是一种很平等的关系,是一种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而不是刻意去讨好用户。举例来说,和用户对话时,用「你」取代「您」,「您」这样的称呼对用户过于尊敬,「因为我们一旦对用户过于尊敬,那说明我们可能怀有目的,可能需要骗一点什么东西过来。」

有时候我们碰到一些健身教练或者房屋中介,先是非常热情地跟你打招呼,然后笑容满面地给你介绍健身课程或者周边楼盘,哪怕你本来没什么兴趣,想转身走掉,他们也毫不气馁,继续跟著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是你实在不为所动,那也不要紧,要不留个电话?搞得我们自己都不太好意思了,那就留吧。

其实想想,为什么反而是我们不好意思呢?因为我们是他们的潜在客户,他们把自己的姿态放得比我们要低,他们在刻意讨好我们,希望以此来感动我们,让我们为他们的产品买单。

我想,这可能就是微信在刻意避免的东西,因为这不是朋友之间平等的相处模式,朋友之间是不存在刻意讨好或是煽情的。用一些营销手段,去刻意讨好和感动用户,这个目的性太强了,好像潜台词是,你看,我多么了解你,我们之间相处得这么和谐,你就留下来吧。

就我自己来说,其实我是不太在意那些「年度回顾」、「年度总结」的,因为我是否要下载一个APP,是否要继续使用它,不会因为它和我之间的回忆而改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它能否提供我需要的服务,用起来方不方便。

所以,回到张小龙的那句话,其实他表达的意思是微信是一个产品,对用户而言就是一个工具,专注产品本身才是最重要,这才是对用户的尊重。


我个人觉得,张小龙与其它产品经理最大的不同,就是从哲学范围去思考一个问题或一种现象。

我们在深思张小龙的「随便感动别人是不道德的」这句话之前,先要深究何为道德,何为感动?

道德,说到底它只是一个群体社会下维护一个集体利益的公共理性,其本质与法律、宗教、保险等没有区别。可以说这是带有一种感情色彩和功利意识的思维:一切有利于种群发展的行为,对该种群来说就是道德的、正确的行为;一切不利于该种群发展的行为,自然就成为不道德和错误的行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以本种群的利益为先。而人生来就是一种动物,具有最基本的兽性和自私,其次才是社会性动物。如果单纯从动物属性来说,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的衡量之分;而从社会性因素探讨,则必须以群体利益为先,是不得已情况下的一种「道德」约束。

再说感动——感动是一种情绪,会影响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客观判断。

所以,当你以一种有意识的情绪去影响某一个人的客观判断时,你已经偏离了中立的地位,你已经从某一方面开始迎合某一个群体,以那个群体的集体利益为目标开始倾斜天平,由此可能影响到更多的不同于那个群体的其它群体利益。

微信作为目前国内用户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平台,客观、中立、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才是最能体现所有群体平衡利益的关键(微信要做的是一个用户的兽性层面,而不是一个用户的社会性层面)。如果为了某一个流量而去刻意做某一些活动而达到「感动」用户,最终自然很容易带来流量变现,但这本身是以手段带动对方的情绪变化,从而影响到对方的可能的客观判断,这与「尊重」真的没有关系,更可以说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

而这,也正是张小龙从哲学思维上对微信这款产品的思考。


看到这句话,我首先想到的是锤子科技老罗,一个讲情怀卖手机的科技宅。

偶尔看到老罗微博上说,我卖手机,实际上是贩卖一种情怀。老罗的成功是他用情怀感动了锤子的用户,取得用户的信任,成功树立起了锤子这个品牌。这种感动是道德的吗?毫无疑问是的!

但是随便感动别人就是不道德的!这里有了随便二字,随时随地,随随便便的随地大小便,去感动别人这是道德绑架!这是欺骗!品牌价值不行,别人不认可,通过讲故事洗脑群众,感动观众,这就是不道德的!比如那个靠讲PPT发家的逃到国外的那位!就不道德!

看过某个票房扑街的电影发布会,发布会上,导演携一众主演说自己拍这个片有多不容易,吃了多少苦,经历了很多难,甚至流著眼泪哭诉,给人感觉很假,是在博取观众的同情,用眼泪去欺骗观众,因为这是个十足的烂片,这种虚伪的感动让人鄙视,我觉得这种感动就是不道德的!是虚伪的欺骗!

我觉得吧!这句话既然是互联网大佬在讲互联网产品时讲出来的,就从互联网品牌来理解,品牌价值取决于自身产品的价值输出给用户够不够多,而不是靠讲故事去随便随便感动别人,欺骗用户让用户来买单。

当然好的故事可以为好的品牌锦上添花!但是前提是产品价值高!本末倒置就是不道德的道德绑架!


我现在把目前所有朋友的回答都看了一遍,我想说,为什么你们都不静下心来把张小龙的演讲全文好好看看呢?

张小龙这句话,分明就是暗喻,支付宝年度账单。你们回想一下,最近,甚至2017年,哪家公司打过情怀牌,感动别人了?那么,我先把张小龙说这句话的那一段摘录一下。

以下是张小龙演讲摘录:

我们不允许第三方做任何诱导用户的行为,甚至包括我们不想做太多活动去感动你,然后带来一些流量。举个例子,年底了,可能每个产品都会把自己换一个节日的LOGO,并且帮助你回顾过去一年的生活来感动你,但我们并不想做太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故意去感动一个人也是挺不尊重他的表现。

整体来说,我觉得我们在产品里面要保持高度的专业度,同时我们希望真正能够把用户当成朋友来看待,而不是把他当做一个听从我们驱使的群体,这样都是不尊重它的表现。

所以,诱导用户,做活动,回顾过去一年生活,驱使用户接受感动,这种种迹象,虽然张小龙一个字没提支付宝,但是句句给支付宝扎心了。

故意感动别人是不道德的,那么,不做活动,不给吃瓜群众撒币,不打情怀牌的微信,是不是跟张小龙说的那么道德呢?

并不是这样。跳出目前的互联网市场,道德制高点的登顶,我从来不认为是某个人说出来的,而是某个人,某个集体做出来的,大众认可出来的。

不管是阿里,腾讯,京东,百度,目前的互联网巨头们,体量已经相当庞大,我认为的道德,应该是在保护环境,扶贫,改善民生等等领域,让人民大众得到真正的实惠的公司,才是值得人们尊重的,而不是一个跳一跳,一个王者荣耀游戏,一个不做营销的微信,就能取得的。


根据我个人粗暴的理解。

所谓故意感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别人的一种刻意控制或刺激。但并不是说控制,完全是有害的。

微信公号对咪蒙等大v封号一个月,就是一种控制。因为这些公众号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一些打擦边球甚至出格的言行,来博取用户和流量。

这的确是一种故意感动。

但人在生理上,其实是不适合总被感动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村上春树能够坚持常年跑步,因为他已经适应了,所以一般不会气喘吁吁。

如果一个士兵失去了一条腿,可能在未来的三个月会极度痛苦,但过了很久,他又会适应。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这类身体有残疾的人。

人体具有极大的耐受性和适应性,来抵消长期同类强刺激的影响。

在此,我们可以把故意感动,看成是感情上对人的一种刺激,而把这些伤残或者是常年坚持锻炼,是肉体上对于强刺激的一种适应。

由于人体无论是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对相同的刺激都会出现渐渐适应的趋势,所以通过故意感动的方式来赢得用户,就像从小给孩子吃重口味的食品。

这会导致孩子们对重口味的产品习以为常,而对真正天然的食品,感觉不到鲜味。

故意感动客户,就像是这样一种行为。它通过短期动用各种行为和资源,进行强力传播,取得巨大的用户数量和流量。从而强行改变用户的耐受性和审美。

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在全力破坏本来自然发展的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微信的封号行动和头条的个性化推送机制,将会是对这种故意感动的某种反击和冲淡。


「感动别人而获得流量」这句话的层面来说,更像是在讲仁义道德,实际上,感觉更像是将产品理念包装成的道德外皮。

蜕掉道德外皮谈这句话,感觉是更体现了微信产品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不对用户形成过多的打扰,体验上,广告上都是。这也是微信几年如一日般的界面外观,操作体验,不管怎么迭代,都很少改变的一个体现。

至于张小龙为什么这么讲,为什么要将一个思想包上一层道德外皮,这其实没太多稀奇,很多大公司都喜欢给自己的理念披上道德外衣,使得自己的价值观听起来更加的富有正义,也可以挥动道德的大棒去抨击不符合自己观念的人or公司,宣扬自己的价值观从来都是作为一个人很爽的事情,没有人不喜欢好为人师。

再从这句话本身讲,也从信息流的机制上讲,一个积极的平台,个性化推荐本身就是在迎合著用户的口味,如果用户喜欢看感动人心的故事,那么给他推送他愿意看的感动的故事,如果哪一天他不喜欢看了,点击dislike即可,平台推送用户喜欢看的信息以获得流量,用户看见自己喜欢看的信息消磨时间,本身就是个双赢的事情,没必要从道德层面上去批评。难不成,我喜欢打打游戏,腾讯通过游戏感动我,就是不道德的了?很滑稽。很多时候,从道德上去批评而不是从产品上去打败去赢得用户,只能说明是有些大公司病了……。


这句话的重点在「故意」。

无意中的感动别人,永远都是一些发自内心的行为,且最重要的是没有功利心,没有目的性,很纯粹的行为使然。

这样的感动本身就足够让人尊敬,所以是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道德之一。

而故意去感动别人,便是存著这样那样的目的,有著这样那样的企图,换而言之,它是利用我们的感动去达到它们的目的。

这显然很不道德。

举个例子,支付宝新年账单。

谈不上感动,但却是让我们动了「感情」,因而才会出现铺天盖地的转发和讨论,但它们并不是单纯的只是想汇集一下信息让我们自己知晓即可,而是做成精美的分享,用最后一个页面让你感慨,然后自发地分享出去。

它在这个过程里就做了一件小事,默认勾选了自家产品的服务协议,收集你的个人信息。

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再举个例子,网易云音乐。

新年伊始,网易云音乐也出了一个听歌的一年总结,相比支付宝,这种做内容(音乐也是内容之一)的更容易戳中人心柔软处。列出什么时候听哪些歌比较多,列出常听的,或者在哪天听哪首歌到深夜。

然后激发你感慨,回忆,然后心生感动,然后分享出去,有些有故事的人可能就会伤感一些。但其实,我们的情感是被这样的方式给故意激发的。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无所谓,又不花钱,也没有多伤感啊,但它确实达成了它的商业目的——传播、推广以及植入。它是让你在情感上认同它。

随著网路的普及和对生活的深入改造,情感可以说是我们最后一块自留地,然而依然逃不掉商业的「套路」。

所以听张小龙说起这个,心中十分认同。

愿微信一直坚守初心,越走越远。

以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