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天然钻石以开采难度大、产量少而价值飙升,而合成钻石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美国加州一个合成钻石公司Diamond Foundry曾经宣称自己两周内就能在实验室里种出数百颗钻石,且每颗都在9克拉以上,质量丝毫不逊于天然钻石。不为时间和开采成本所阻挠的低价人工钻石横空出世,无疑会对传统钻石造成巨大冲击。钻石被批量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许多人不禁会提出质疑,在不久的将来,钻石会不会大幅度贬值?钻石与玻璃同价会不会即将成为现实?

日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在接到举报并深入调查有关虚假广告的指控后向八家公司发出警告信,要求其在广告中明示钻石是天然钻石还是合成钻石。FTC在声明中表示,这八家公司的钻石珠宝广告中,“没有在显眼位置明确表示其钻石产自实验室。”

FTC在声明中并未透露其中具体有哪八家公司,但有人指出上述这家加州的人造钻石公司Dimand Foundry正好在FTC这一名单中。对于FTC如此严厉的指控,Diamond Foundry的首席执行官仅仅表示:“身为实验室合成钻石生产商,我们很自豪,这样的差异化是我们成功的基石。”在这之后也并未对FTC的指控做出回应。

说到Dimand Foundry就不得不提到它身后身价不菲的投资方——著名好莱坞影星莱昂纳多( Leonardo DiCaprio)。

莱昂纳多曾主演电影《Blood Diamond(血钻)》。该影片以塞拉利昂1999年的内战为背景,由莱昂纳多饰演的的不法之徒在非洲从事钻石走私入狱,在狱中得知所罗门藏匿钻石的事情。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他一生仅有的一次永远脱离这个充满暴力和腐败的非洲社会的机会,于是决定和所罗门一起找回钻石。

在非洲大陆长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长命百岁,那么就别碰钻石。”("If You want long life,never touch the diamond.")在一些非洲国家,钻石是军队用来购买军用装备的资金来源,也是连年征战的原因。这里出产的每颗钻石都沾有采矿工人的鲜血或战场上士兵们的鲜血,因此钻石也被称为“血钻”,也是这部影片片名的由来。

拍完这部电影后,莱昂纳多就公开表示支持人造钻石研发,并成为了人造钻石公司的投资人。这样沉重的灾难刺痛了每个人的心,同时引出了一系列思考——如果天然钻石被合成钻石所替代,世界上像“血钻”这样的悲剧是不是就会减少很多?

只需一间实验室,就能产出成本低产量高,质量也完全不逊色于天然钻石的人造钻石。不仅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会造成“血钻”这样的悲剧。人造钻石的横空出世冲击了一直占据领导地位的天然钻石,这不禁让冷眼君想起了多年前瑞士机械表陷入的“石英危机”困境。

瑞士机械表如何在“石英危机”中突出重围?

曾几何时,瑞士产机械手表曾垄断全球钟表市场,精准,精致的手表既叫好,又叫座,瑞士Neuchatel 纳沙泰尔天文台的比赛的历史纪录,写满着瑞士表的名字,劳力士、欧米茄这些大品牌,每年都会拿奖拿到手软,参赛都仿佛是在给自家品牌打免费广告,销量一路往上涨,地位不可动摇。

谁都没有想到,随着科技的发展,1868年,这一局面被一块日本精工带来的石英表打破了。这块不是瑞士生产的手表一出手就打败了众多瑞士机械表,包括劳力士、欧米茄等,最高排名直接冲到了该年比赛的第四名。

石英表比机械表不仅外观上更轻更薄更透,除此之外在时间上还要更精准,电池续航能力也远超机械表,价格确是机械表的1/200。如此“怪物”手表一经出现,直接冲击了瑞士传统机械表市场,全球出口量直接下降了一半。机械表会不会被迫降低价格占领市场?手表会不会演变为廉价日用品?手表市场会不会重新定义?石英表的出现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面对被石英表席卷的市场,瑞士机械表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口。

石英表在日用品领域已经占有绝对优势,瑞士机械表只有考虑寻找新的市场定位才能继续存活。尼古拉斯·海耶克(NicolasG.Hayek)重新定义了瑞士机械表定位,表示机械表拥有跟石英表完全不一样的价值,它真正讲究的是工艺、品牌和传承,走是的真正的高奢路线,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一款不需要更换电池的手工艺手表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代代相传,品牌价值的重要性已经大大超过了手表本身的价值。

最终,瑞士人成功刷新了人们对手表的定义。机械表不仅得以存活,从此也成为了彰显身份的奢侈品。机械表用事实来证明价值并不会因为市场格局的变动而改变,拥有自己清晰的品牌路线和市场定位才是能更好地应对冲击和挑战。

相比于瑞士机械表,天然钻石的严峻处境比当年的瑞士机械表更甚。瑞士机械表能成功转型突破困境,今天的天然钻石又会有什么对策来应对冲击呢?当年的奢侈品,会不会沦为玻璃,水晶一样的日用品呢?

2018年5月,全球最大的钻石生产商De Beer为了应对来自合成钻石的压力,选择推出了他自己的人造珠宝品牌Liightbox Jewelry。

天然钻石入局人造钻石,意欲何为?

De Beers曾经是全世界最大的钻石开采贸易垄断家族,高峰时期控制着全球90%的钻石开采与贸易,即使今天,这个比例也超40%,是当之无愧的“第一钻石家族”。很多人都对De Beers这一决策表示不理解,传统钻石不但不打击人造钻石产业,反而自己还要进军这一领域,这不是砸自己招牌吗?冷眼君深入研究后发现,这是De Beers下的一盘很大的棋。

拥有130年历史的De Beers一直是人造钻石忠实的拥护者。

“A dimand is forever."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这句经典的广告语就是De Beers将钻石与爱情、婚姻联系起来从而升值的成功营销案例。但人造钻石并不是De Beers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19世纪末,由于工业开采技术进步,钻石产量大大增加,按照市场价格供求规律钻石的价格必然会大幅度下跌。当年的De Beers面对这一情况,采用了一个十分简单的策略——控制全球钻石矿,维持价格稳定。De Beers深知价格体系不能被破坏,发现了哪里有钻石矿就马上去买下来,买不下来也要签订协议承诺不得低价出售钻石。从此之后,De Beers控制着全球钻石开采与生产,只要小心维持着供应量,钻石的高价值就不会被破坏。

此次入局人造钻石,De Beers也是想从价格方面寻找突破口。在 Lightbox Jewelry 推出前,人造钻石的售价约为每克拉 4200美元,天然钻石约为 6000美元/克拉。Lightbox Jewelry 品牌正式上线后,其人造钻石的价格只有800美元/克拉,短短几个月,大跌 80%。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De Beers 实际上是希望通过低价策略干扰人造钻石竞争对手,巩固天然钻石的地位。有人指出,伴随着合成钻石产量的增加,受到冲击的会是合成钻石本身,而实际上合成钻石的价格也在不断下滑。天然钻石和合成钻石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种类,“钻石卖成玻璃价”的情况也不可能会出现。合成钻石的日益普遍冲击的只会是同等市场定位的产品,与“石英危机”后的瑞士机械表一样,天然钻石只要维持清晰的奢侈品市场定位,就能稳定地占据市场份额。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 Menno Sanderse 表示:“显然 De Beers 的想法是设定一个价格点,它可以阻止大量资本进入人造钻石市场。他们正试图减少(天然钻石)替代方案的尾部风险。”

人造钻石将何去何从?

De Beers不仅对传统钻石有着清晰的定位,对于自己刚刚涉及的人造钻石行业同样也有着清晰的定位。他表示成立Lightbox仅仅只是因为人造钻石是一项能够获利的业务,并不是在向市场“倾销”人造钻石。De Beers 的 CEO Bruce Cleaver 表示,消费者会购买人造钻石是因为欣赏美观的设计和为娱乐所用,并不是为了纪念譬如结婚这种人生中的美好瞬间。De Beers任然会坚守在天然钻石的前线,因两者服务的人群截然不同,人造钻石并不会对天然钻石业务产生任何影响。

(图为Liightbox Jewelry人造彩色钻石)

Diamond Foundry 首席执行官 Martin Roscheise 同样表示,Diamond Foundry 不会因为 Lightbox 的出现而降价。“这是 De Beers 一场高风险的赌博,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到有什么效果,他们只是让人造钻石行业更合理化。”

Berenberg Research(贝伦贝格)对2000名千禧一代女性进行了关于人造钻石接受程度的调查,53%的受访者愿意接受人造钻石订婚戒指。其中,日本的接受率为 62%,美国 56%,中国 40%。

人造钻石的价格虽然降低,但仍有很大的获利空间,吸引了众多投资方和企业涉足这一领域。不只有传统钻石企业,奥地利时尚珠宝品牌施华洛世奇(Swarovski)也宣布,将旗下人造钻石珠宝品牌 Diama 从施华洛世奇的宝石部门转移至奢侈品部门——Atelier Swarovski。这是施华洛世奇旗下专注高端时尚和奢侈珠宝的部门,曾与诸多设计大师均有合作,在推出的十周年纪念系列中同样使用了人造钻石作为原材料。

(文/Peggie)

冷眼奢华观察站 |iLuxureport

唯物质主义精神家园,中国第一个用谷歌眼镜采访的自媒体

在微信上搜索iLuxureport,与主页君一起冷眼奢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