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邀请,喜欢可以说是非常喜欢,我们不从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对于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意义谈起,单说这个人物,通身的气质与做派就像典型环境中的我们自己,最起码,我觉得,我同他像。

哈姆雷特原本站在海上最富丽堂皇的一艘大船上,大海深不可测,变幻无常,但这与他无关。他以为他的船坚不可摧,大海与他而言就是风光。然而就是有人把这艘海上方舟给凿穿了,大船正在下沉,你是随著船下沉,去看看幽暗水底的真相,还是找个小岛,赶紧游过去活命,这是第一个问题。他选择真相,就如同选择死亡。这一点我自问过,能不能像他一样。生活不会像武侠小说那样快意恩仇,更多的人会为生存选择遗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人性的大境界,这一点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中国人最擅长忘。

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事情发生的始末,哈姆雷特震惊愤怒之余,借戏去试探叔叔的反应。这个情节,有负面的评价。一说哈姆雷特冲动下耍狠,以至过早暴露自己;二说哈姆雷特多疑,没有完全相信鬼魂。我要说的是:一、哈姆雷特信了鬼魂的话百分之九十九,剩下百分之一是哈姆雷特最后的挣扎;二、谁不知道排戏重建犯罪现场会暴露已经知道真相这一真相?老子不在乎,老子就是要恶心恶心你!老子复仇不是一剑结果你那么简单!老子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老子要过程!你瞧,不知道你看到自己没?我看到了。

哈姆雷特有一次绝佳的刺杀奸王的机会,奸王祈祷时,整个背部暴露在了哈姆雷特的面前。这个时候杀了他,最是大快世界人民的心。然而对基督教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人忏悔时死亡,会进入天堂。哈姆雷特对天堂和地狱的说法甚是怀疑,但是万一有呢?他不会送奸王上天堂。当然不可否认,哈姆雷特在这里犯了知识分子的流行病,完美主义加强迫症。我始终认为,如果哈姆雷特不是最后自己先挨上致命的一剑,他的致命的一剑是刺不出去的。因为我就是。总有一万个原因成为拖沓的理由。

堂吉诃德不想就去做,行动力极强,哈姆雷特是想得太多,做的太慢。他们两个的特点恰是人类活动得以运转的两极。但是堂吉诃德不是偶像,更不是人类要去的方向。我们会失落会游疑会抑郁会失眠,我们会自苦,这恰是人类高贵的体现。


谢邀。不很喜欢,让我想起这句话:我们是如此软弱,又是如此可怜。


莎士比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指的是对于哈姆雷特这个人物,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感悟和理解。一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能够给人以千面解读,足见人物塑造的魅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