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香港并发表系列重要讲话,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也于7月1日就职,香港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如今,一年过去,香港气象焕然一新,欣欣向荣。习近平主席说,「香港发展一直牵动著我的心。」一年来香港发展的诸多成就,正是特区政府在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和关心支持下,稳中求进、积极有为所取得的。值此香港回归祖国21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请她谈一谈一年来香港的发展变化。

文|本刊记者 杨勇

2017年7月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监誓(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落实「一国两制」立场坚定

记者:习近平主席去年「七一」视察香港,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带来了对香港的关怀,表达了对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期望。您执政一年来,如何领会习主席的关怀和期望?

林郑月娥:去年习近平主席视察香港,为我们第五届特区政府主持宣誓仪式。主席在视察期间作了重要讲话,亦表示了对香港的关怀,为本届政府带来良好开局。

一年过去,我们在落实「一国两制」方面立场坚定,正如我在上任之初所说,担任特区政府的行政长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令我这一年来感受最深的,是中央对香港的全力支持,包括习主席视察期间的重要讲话,也包括过去一年里无论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得到中央领导的关怀和相关部委的鼎力支持。在「一带一路」建设上,去年12月我在访问北京期间与国家发改委签订了《关于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我亦很高兴这个安排之下的联席会议机制在6月初启动了。至于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方面,去年 7月1日在习主席的见证下,粤港澳三地政府与国家发改委签订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我们正在努力编订大湾区发展规划,相信稍后便会出台,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我作为行政长官亦有坚定的信念,按著主席的要求,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正如我在多个场合所说,「一国两制」必须是尊重一个国家的「一国两制」,必须是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一国两制」。过去12个月,香港发生了一些有争议性的事,特区政府对于任何鼓吹「港独」的言论,立场都是坚定的,是坚决反对的。

5月11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成都出席川港高层会晤暨川港合作会议第一次会议。图为(左起)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王志民、林郑月娥、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张晓明和四川省副省长朱鹤新在川港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后合照(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主席关怀创科感受最深

记者:在习近平主席的关怀下,这一年来中央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便利港人在内地发展的措施,其他方面也不断有利好消息传来。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林郑月娥:在习主席的关怀下,去年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些便利港人在内地工作、生活、学习的措施,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支持。我在去年8月和12月访问北京期间,相关部委便公布了两批便利港人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方便港人在内地能够用自己的回乡证购买或者领取高铁车票,以及让香港在内地居住的小朋友可以更加方便进入内地公营学校就读,还有一些措施是方便在内地读书的学生可以在当地就业,等等。

习主席对香港创新科技方面的亲自关怀让我感受最深。去年在港的24位两院院士,对于多年来争取中央科研基金「过河」,即可以申请国家财政部科技项目资金并在香港应用,向习主席表示了他们的期盼。在习主席亲自批示下,今年5月科技部和财政部公布了新的政策,同意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申请中央财政科技项目,资金亦可以在香港应用。我其后会见了这一批两院院士,深深感受到他们对于主席关怀的兴奋,这亦为香港创新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支强心针。

创新及科技的发展,是香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我在上任之后除了要巩固提升香港的固有产业,包括金融、航运、专业服务、旅游之外,亦大力推动创新及科技,在施政报告中公布了从八个范畴去发展。在这一年间,取得了相当好的进展,例如在落马洲河套区发展的「港深创新科技园」,不论在规划和前期工程的拨款工作中,进展都很顺利;在科技人才方面,我们会加大力度去支持本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研发的工作;我们亦落实了「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希望能够吸引更多海内外的科研人才来香港,跟本地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

6月22日,刚刚闭幕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任命了第五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组成人员。他们是:主任沈春耀,副主任谭惠珠、张勇,委员刘廼强、陈冬、陈弘毅、武增、莫树联、黄玉山、黄柳权、梁美芬、韩大元(按姓名简体笔划为序)。图为第五任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组成人员进行宪法宣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曹建明主持并监誓(图:新华社)

经济表现令人振奋

房屋是最大民生议题

记者:习近平主席对香港提出要「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也表示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这一年来,香港经济民生方面有什么变化?您是如何带领政府团队去做的?

林郑月娥:去年香港的经济表现令人振奋,实质增长达到3.8%,这一良好的经济势头延续到2018年。今年首3个月的经济实质增长是4.7%,如果全球经济比较稳定、不受某些经济体的保护主义或贸易战的影响,我对于2018年香港的经济增长是非常乐观的。

过去一年,我出外访问超过20次,包括到内地和海外。这些频密的外访工作,都配合我对于香港发展的策略,希望在「一国两制」和基本法之下可以积极推动香港对外的事务。我们亦有计划加强与海外经济的联系,包括成立更多海外经贸办事处,和争取签订更多双边协议,如推广保护投资、自由贸易协定,或者避免双重课税,这些都会令香港变成一个更加方便营商、更加有吸引力的商业城市。

习主席在系列重要讲话中表示,中央会全力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积极作为、拓展经济、改善民生。事实上我很欣慰本届政府很有团队精神,能积极地制订不同的政策去改善市民的生活,包括在医疗、安老、退休保障及教育方面。当然,现在放在我们面前最大的民生议题是房屋。房屋是需要有土地的,所以特区政府已经透过「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展开与社会辩论土地供应的来源,我希望这个公众咨询能够为本港社会建立一个广泛的共识,让我们可以开拓更多的土地、兴建更多的房屋,满足香港各阶层市民的置业安居诉求。

在教育方面,这一年来教育界较以往平静,大家都愿意在优质教育的路上与特区政府同行。我们除了在上任之初已经推出总值36亿港元经常性开支的各项优质教育措施,现在正有几个专责工作小组在认真以专业领航的态度研究教育的各个议题,包括老师的职业发展、自资院校的定位、课程的改革等等。这些专责小组向政府提交建议后所需投放的额外资源亦已经有一个保证,因为透过财政预算案多拨了20亿港元的经常性开支。换句话说,连同上次预留的14亿港元,我们至少有34亿港元的经常性开支,可以落实这些专责小组提出的各方面推动优质教育的建议。

林郑月娥认为,房屋是香港目前最大的民生议题。图为香港西贡将军澳俯瞰(图: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

以「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精神

推动香港发展

记者:过去一年,香港发生积极变化,各方面快速发展,成绩有目共睹,我们不仅要回顾,还要展望,您觉得在未来日子里,香港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林郑月娥:2018年对于香港是重要的一年。今年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过去40年香港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我们会藉著这个40周年,举办一系列的展览、研讨会,让我们回顾过去、展望将来。我们的40周年庆祝活动主题是「腾飞40载 同发展 共繁荣」,我相信,在「一国两制」之下,在中央的支持之下,香港将有更加好的社会经济发展。

2018年对于香港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顺利开通3个很重要的跨境基建,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以及莲塘/香园围口岸,3个跨境基建的顺利开通实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一小时生活圈」布局,为我们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今年中央亦会在上海举办一个国际进口的展览会,香港特区政府亦会积极参与,我们已经向国家商务部提出我们参展的内容以及有关的工作。

总的来说,过去一年,本届政府都是按著习主席对我们的要求,展现团队精神,积极作为,在不同的范畴里非常务实地开展工作。我有信心在未来的日子里,会继续以「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精神推动香港各方面的发展。


责编:李幸、莫洁莹

实习编辑:胡越、赵珊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