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究竟是什么?

何为禅?

禅,是你每日的回眸;禅,是你每日的出走。

禅,不是善男信女烧香拜佛;不是青灯黄卷去发成僧。禅,不是清高自傲,虚无飘渺;不是断情绝欲,漠然人性。

禅是生活,是智慧,是身心的修养艺术,是心灵的洗涤。能够享受悠闲生活,平淡处也自有一番喜乐。如果你懂得,人生将无处不禅,无时不禅,无事不禅。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一年好时光。宽容是禅,乐观是禅,含蓄是禅,平淡是禅,适度是禅。满目青山是禅,苍茫大地是禅,绵绵细雨是禅,潺潺流水是禅。行住坐卧,时时处处,禅悟人生。

千江有水千江月。悟禅者曰:禅是僧客烹火煮茶,是樵夫云崖伐薪,是凡妇林泉浣纱,是老翁江雪独钓,是黄童放牧白云。是时光里的一朝一夕,是凡世中的一草一木,是山河间的一水一尘。

禅是透明纯粹的。世间万物皆空,看透看淡红尘世事,心才能安定。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得失随缘,拈花一笑。禅坐静心、云水禅心,如水人生,单纯见底;云海烟波,飘拂于心。

禅意是干净唯美的。读一段禅意的文字,可以让心沐浴一场不染风尘的疏雨; 品一幅禅意的画卷,犹如坐享一程山水的清欢。

禅是安静从容的。禅可以将人生路上的慈与悲幻化成风,让庞大的内心深处那些别无可居的丰盈,在时光里悠然成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禅是温暖明亮的。禅是一盏温暖的心灯,给迷惘的人照亮归程。禅是一本深邃的心经,给虚妄的人诠释真谛。禅是一叶赤红的菩提,给有缘的人,寻找隔世的记忆。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每行一程,思一程,及时清理内心的纷杂与承重,让心灵得以沉淀。

心若静,风奈何?


心定了就是禅

导读

念念在道上,时时刻刻处处都是话头,都可以参。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自我,追求安宁,佛告诉你一切在心,心定了就是禅。

  寺庙里常有专门组织的茶汤会,用来招待施主和香客,这种活动被称为「普茶」,就是让大家都来喝茶的意思。当然了,大家专程来寺庙里饮茶,不是因为寺庙的茶特别好喝,而是为了借庙里边的清静环境,借饮茶一事,让自己清心、静心,领会禅的真意。

  归根结底,吃茶是启发我们参悟禅境的一种机缘。宋代的圆悟克勤禅师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茶禅一味」。品茶与参禅这两件事,滋味、意味很接近哪。你们看,一个「茶」字,上面是「草」,中间是「人」,下面是「木」,既包含了大自然的「草木」之灵气,也包含了「人」对它的认识和品鉴。从色、形、味到观、闻、品,从用消失讲究到茶具的选择,从茶艺到茶礼,再到茶道、茶文化,「茶」可谓包罗万象,涵盖了所有,就像禅的境界一样。

  吃茶时参禅,就是去品味、领悟茶里的乾坤,在喝茶的当下去品,启发自己念念在心地上用功夫,时时刻刻用心参究。我们平日里修行就是这样,不只是在念佛的时候参念佛的是谁,走路时也可以参走路的是谁,吃饼时可以参吃饼的是谁,吃茶时可以参吃茶的是谁等等。念念在道上,时时刻刻处处都是话头,都可以参,这就是举办普茶会的本意。

  其实参禅是什么呢,不妨把它想得简单一点,只要这一刹那静下来了,心定了,那么在这一刹那,就已经无限接近了禅道。

  每有来访者,急匆匆地要向我倾诉烦恼或请求开示,我都请他们先坐下喝茶。常常是,坐下来端起茶杯以后,大家的言谈语气就会和缓许多,原本在他们心里像天一样大的烦恼,这个时候再讲出来,也不会显得那样严重。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去深山老林里寻找自我,追求安宁,佛告诉你一切在心,心定了就是禅。

  心在哪里,你当下去观照,心就存在于观照的这一刻;当下制服了心念,心就能够安定。昔日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老师为我安心。」达摩当即说:「把心拿来。」慧可说:「弟子无法找到。」达摩说:「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慧可这才恍然大悟。

  「心」并非拿在手上的实物,无法「拿来」、「找到」。「安心」也并非是安住胸中的这颗「心」,而是安住在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念头。「心定」,其实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大家可以借任何事情、在任何时机下获得身心的安定,只要能够把时刻向外追求的眼光真正收回来,用心去创造、感受内在的和平。

  具体来讲,心如何安定?

  首先,不轻易动心起念。心念虽难受控制,但并非不能控制,只要大家收束住这颗急功近利的心,在任何事情面前,退一步,放缓思考,少欲少求,念头就不至于满天飞。

  然后,是观想。所谓观想,就是找一个物体,比方说一个小小的佛像,将它放在眼前观看,然后将脑中的想法集中在眼前的佛像上,控制自己不去想其他的事。经常训练观想,让心灵入定,就能有效驱除杂念。

  还有一点,要学会平衡情绪。过分的快乐喜悦,过分的痛苦烦恼,这都会影响心灵的安定,所以说要平衡好,无论快乐还是痛苦,都别太过头。

  内在的状态调理好了,生活自然能够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当中。要是心是乱的,那么很多事情就做不好,因为你没有把握好自己,不能够明确自己在世间所处的位置,而且你也没有处理好身心内外的关系,这样一来,越是努力向外追求,失败就越多。而一个时时心安气闲的人,他一定能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游刃有余,环境和遭遇的变化不能动摇他,自身的得失成败也无法左右他,因为他的内在有安定的力量。(一诚长老)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是一种思维出智慧的生活方式。俗话说: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入静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佛性的一面,不是说:众生都是未来佛吗?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心静若禅,那么,这个人,其实就拥有了一种智慧,更是拥有了一种佛性的修养。

这种智慧,这种佛性的修养,是来自对人生欲望的暂停和远离。一个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生存,免不了受到尘世种种欲望的纠缠,有些欲望,得不到,我们却拚命地去想拥有,去绞尽脑汁地谋求,到了最后,我们才发现,其实,这些东西,我们根本已经求不得的了。于是,我们就会在痛苦地反思之后,用另一种方式,来回避,来化解,这,就是远离欲望,用心静的方式,更靠近禅性的理解。其实,这就是一种智慧,更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最佳选择。

一个人的选择,还有很多。有些人,在自己陷入疾病状态的时候,因为身体的饱受折磨,他们也会通过其它方式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安慰来化解自己所受的痛苦。比如,让自己心静下来,甚至通过信佛的方式,来让自己躲避生老病死的恐惧和折磨。而当自己真的心静下来的时候,自己,似乎也更靠近禅心的了。这时候,自己的身心就会放松下来,而疾病,有时候,甚至就会远离了自己。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具有佛性的修养所积累的恩德。

一个人,在和自己所交往的人群中,进行各种方式的共通和往来,很多时候,我们会放不下一些东西。当自己所思所想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放不下这些东西,然后,会怨声载道地抱怨对方。其实,这样的彼此抱怨,往往得不到真正的回报。和一些人群往来,当我们放不下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只能让自己远离怨声载道的环境,让自己的心灵暂时安静下来。

也许,我们会找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竹筒流水;这个地方,梵音声声;这个地方,风铃悠扬。我们在如梦似幻的环境中,悄然入静,入心,入禅··· 而当我们真正入静的时候,那些怨恨,也许,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了。所以,一个人,在遇到自己愤恨和怨气冲天的时候,让自己静下来,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也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人生之中,有很多东西,其实,我们都会错过。比如,一个人美好的爱情。有些人,会在自己最年轻的时候,遇到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爱情,而事实上,最初的爱情,往往没有最美好的结局。很多人,就此远离了彼此的世界,从此再也不会相见。就这样,那些曾经过往的故事,就会在一个人的心里沉淀下来。一个人,只有经过岁月洗礼之后,才会真正的醒悟,那些得不到,那些爱别离,其实,就是人生的一种遗憾的美丽。而这,就是一个人顿悟之后的禅心体现。

当一个人走过岁月的种种得失和遗恨之后,当一个人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风风雨雨之后,当一个人明白了自己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之后。就会猛然醒悟,悄然顿悟,然后,会想方设法地让自己静下心来,用心如止水的方式,用静水深流的方式,去靠近禅性的修养,也许,这就是心静自然禅的最佳解释吧。

一家之见,仅供参考,谢谢。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禅。狗子有佛性也无?无。这是禅。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也是禅。

禅是什么?禅是超越了二元论、只可意会不能言说的东西。用二元论解释绝对「一」的存在,本身就是矛盾。这就像当年佛说法四十九年,然后又全盘否定,说佛说法者是谓谤佛一样。

其实上面的话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一个是立足天下一体、绝对一的角度去说,另一个则是建立在相对性二分法上去看。比如说到「好」,是我们先假定出一个「坏」的标准,「好」是相对于那个「坏」来说的、是相对的,也是随时可以转换的。

时下俞敏洪「女性堕落」论引发热议:为它叫好者,无非是站在男权的立场上抨击女性;说它是「红颜祸水」翻版者,则是站在女性立场上驳斥男权。同一标的物却拥有了正反两个属性标签,可见二元世界「好」与「坏」的荒谬性,绝非真实。

佛法之所以称为心法,是因为它考量一切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一心」,万法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不比众生高贵,拉屎放屁和禅堂打坐一样同是修行。这里面的契合点就是平等心,无高下分别的心。

会用此心,青山无处不道场,举手投足皆具禅意。禅是佛心——佛心无非平等心、清净心、觉心而已。哪关什么形式。


禅,是梵语,Dhyana一词音译,意思是静虑,即安静地沉思。而中国的禅宗,最大限度发挥了印度佛教中的,即世而求岀世间。慧能说,法原在人间,于世岀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世间。佛性原来就在世间,就在现世的生活中去求岀世间的境界,不必离开现世生活,另外寻求一个彼岸世界。

禅宗反复向人们说明,佛法本来平常,平常心是道,如同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没什么神秘,佛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东家儿郎,西家织女,斜街柳巷的艺人都可成佛,行住坐卧皆是坐禅,挑水担柴无非妙道。


禅,实在难以用文字完整表达其全部含义。在灵山法会上以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指人心。建立禅宗传位、直至达摩传于慧可,五祖弘忍传法于惠能、每一位祖师的传接均体现禅的含义。当然,字面(静虑)的意思,也极为深刻,当修行入定:比如进入初禅、呼吸没有了,二禅、脉博没有了,及三禅,四禅的境界。静到极致所产生的现象,化烦恼为菩提,转识成智。致无碍的境地。禅:,也是一种意境,一种超凡脱俗,不可思议的境界。决非今天那种赶时尚所希期的,以为容易进入那种境地。从神光法师求法达摩时,达摩祖师讲的: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禅,与学识,才智高低,没有关联。其实,没有双腿一盘,坐上三四天不动功夫的,来谈(禅),太勉强了。不好意思!


这问题,呵呵。最近读了点书是

达摩老祖师的文字:

『』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尚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

最后还是不知道禅是啥??,所以就乱贴老祖师的话了,可能有点深,但就这样问下去,不停追索,相信你一定会拿到自己妥帖的答案的,不要放弃噢??。


说说禅:禅是禅定,禅那的简称,意为静虑,是制心一处。思维观修之义。修习禅定不仅能明心见性,趋向真如,而且能修性养生,防止疾病。初学坐禅姿势要点:要独坐静室,要盘腿结印,要宽衣松带,要摇身搓手,要裹膝周全,要平胸直脊,要出气和顺,要看心不分。初学坐禅者还必须注意以下事项:要老师指导。要自我察觉。要虚心无求。要把持中道。五种常见的坐禅姿势:

一双跏趺坐,俗称双盘,大盘,降魔坐,金刚坐。

二单跏趺坐,俗称单盘,小盘。

三交脚坐,俗称叉腿坐。

四跨鹤坐,俗称日本坐。

五正襟危坐。俗称端身正坐。

放松自己,缓慢呼吸,心态平和…

禅定治病的条件:

1信,

2用,

3勤,

4恒,

5别病,

6方便,

7久行不懈,

8取舍,

9善养护,

10知遮障。

除了知遮障外,其他九条都与现代医用气功理论一致。禅也分动禅与静禅,也是因人而异,通常是年轻人适合动禅。年纪大的适合静禅……

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软。吃谁向著谁。是人们的普遍心理。禅悟者参悟出的很多事情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说出偈语也是如此,只有禅悟的事实出现才会懂得偈语的意思。自己要有个良好的心态对待。我写的这些只是我自己对禅悟理解而亦。自己的主观努力加之客观条件的因素等,一切皆有定数,只是不离大格而亦,人不能改变历史也不能改变未来,很多事情即使知道自己也不能改变,能力大的人可以大事化小,小事不能化了……


减字木兰花:登临有悟

原创 周延龙诗歌 2018-03-12 14:51:45

空冥何住,芥子须弥藏尽处。人寄山中,难识高低各不同。

心生万象,拾级休从身后望。悦此登临,物法尘缘次第深。

绝句:禅悟人生

原创 周延龙诗歌 2018-02-25 11:37:17

一册老书章,乾坤页内藏。

秋冬春夏事,业力与无常。

五律:禅悟

原创 周延龙诗歌 2018-02-24 13:08:46

造化有元循,明津事了因。

思维窠臼老,境界脱樊新。

日月徒惆怅,春秋贵自珍。

迷当参变道,智锁绪蒙尘。

五绝:观复

原创 周延龙诗歌 2018-01-30 14:21:57

芸芸物象空,颜色亦朦胧。

融混能观复,阳西月在东。


禅究竟是什么?我们无需把禅给固定于某一个解释,因为禅代表的是一种境界与智慧,也是一种文化,每个人习禅悟到的也不同。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讲禅,说道行走坐卧皆是禅,这就是一种生活境界,生活无处不是禅。

禅并不是一种可以看得见摸得著的物质,而且需要我们亲自去体验和感受。而且你在此悟到的,也只能自己受用,别人是无法使用的。也就是说禅宗所讲的证。就像很多修禅以后,身心变得更加愉悦、轻松、自由,然后这种状态是外人不能给了解的,而你也是无法用语言就可以解释清楚的。

禅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禅的意义,我们可以透过表面的种种而直观人和事的本质。

禅讲「不以死法与人」,也说明其并不是固定于某一个模式或者规定。我们来看禅宗公案,无不是古代祖师交谈的语录,却蕴含著大智慧。

比如我们晚上准备休息、睡觉,然后很多人却睡不著,为何呢?大多源于在极度安静情况下,就开始胡思乱想了,想昨天、明天的事,想生活的各种烦恼,想要各种功名利禄,如果我们能够看清各种问题本质,看清自己内心,就会更容易让自己放松。其实这也是禅。

禅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正常生活充满著柴米油盐酱醋茶,上有老人下有妻儿,工作学习等等,这些事情背后衍生出各种烦恼。而修禅的人,对于这些事情更看清其本质,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

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禅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永恒的幸福,得到真正的快乐。

最后禅究竟是什么?没有答案,没有标准,你心中认为是什么那便是什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