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溯源及注释

中国潮

《道德经》古称《老子》,乃国学瑰宝,为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员李耳(又名老聃,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在辞职后所著,推测编写修订时间为春秋晚期、自公元前516年始。《道德经》现存世多个版本,因古人的避讳、通假和抄写讹误,加上古物的残损,各版本稍有不同,儒道相争也使一些版本被主动修改。又因版本不同,所以古今文人对其注释也不尽同,部分语句的注释甚至大相径庭。为了尽可能复现国宝的原文原意,我对《道德经》的主要版本做了学习后,选取目前最古的四个版本,按以下方法进行溯源和重新注释:

1、以《北京大学西汉竹简版老子》为基础,该版本推测抄写于汉武帝末期、不晚于公元前87年,正文现存约5200字,该版本有明确的分章形式,共分77章,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后世版本多分为81章,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2、《马王堆西汉帛书版老子》包含帛甲本(推测抄写于秦末汉初、不晚于公元前195年,存字4071,分章不明显)和帛乙本(推测抄写于汉文帝期、不晚于公元前169年,存字4765,不分章);用帛甲本和帛乙本对前文文字进行修订,三本中两本同文时则取同文,三本均不同文时则参考其他版本取信帛甲本或帛乙本;帛书版的语句顺序与前文基本相同,对些许不同处按帛书版对前文进行微调;

3、《郭店楚国竹简版老子》分散在甲乙丙三组竹简上,推测抄写于战国中期、不晚于公元前300年,合计存字2046;因该版本文字古朴,所以用该版本对前文修订时采取语意校对方式,对可能引起歧义的不同处,用该版本的关键字修订前文文字;

4、为便于学习,溯源的《道德经》已尽可能用简体字,其中的通假字也尽可能用本意字表示,字词的意思请参考本文注释部分或通过字典通网址查询(http://zidiantong.com/);若想研究《道德经》的原始古文,建议学习《北京大学西汉竹简版老子》;

5、为便于理解,本文的注释部分多为意译,以复旦大学哲学系的《老子注释》为蓝本,参考澹海若的《老子直译》,这两份注释的作者都非常专业,但因注释的古文基础不同,所以需略作修改;对一些难解的语句、习惯性误解的语句,我也重新做了自认为合理的注释;我还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尝试著对《道德经》做了分段。

本人才疏学浅,作此文主要为自学用,也想为读者学习《道德经》提供一些帮助,乞诸专家不吝赐正!

老子上经(又称为德经)

(第1章,王弼版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之人不会有意树德,所以有德;下德之人不愿隐没德行,所以无德。上德之人做事因顺常道不妄为且不认为是德行,上仁之人做仁爱的事且不认为是德行,上义之人做正义的事且认为是德行,上礼之人施礼行讲客套若无人回应,会伸出手臂拉扯别人。所以,迷失了道而后才讲德,迷失了德而后才讲仁,迷失了仁而后才讲义,迷失了义而后才讲礼。礼是忠诚信实的浅薄表现和混乱的开始,先知先觉是道的表面浮华和愚蠢的开端。所以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应厚德不薄德、应朴实不浮华,所以要舍弃后者而求取前者。

(第2章,王弼版39章)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古来得一的(得一指顺应自然与道合一),天得一时就清净,地得一时就安宁,神得一时就灵验,川谷得一时就充实,侯王得一时就能做天下的君主,他们都致力于得一。天没有这种清净恐怕就要破裂,地没有这种安宁恐怕就要倾覆,神没有这种灵验恐怕就要消失,川谷没有这种盈满恐怕就要干涸,侯王不重视自己的高贵低位恐怕就要垮台。所以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不谷指没有德行而绝后),这真是他们的品质吗?不是的。由此追求很多美誉会导致没有美誉。圣人不想光华如同美玉、坚硬如同顽石。

(第3章,王弼版41章)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lèi;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殷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上等士人听到道,能勤恳地实行;中等士人听到道,像听到又像没听到;下等士人听到道,哈哈大笑,不大笑,就谈不上道了。所以有这样的格言:明白的道似乎像隐晦的,前进的道似乎像后退的,平坦的道似乎像不平坦的;崇高的德似乎像低下的川谷,清白的德似乎像卑辱的,宽广的德似乎像不足的,刚健的德似乎像怠惰的,纯真质朴的德似乎像在变污。大地没有边角,重大器物不能长成,非常大的声音听不见。天象没有形体,道就是这样广大而混沌虚无的。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且善成。

(第4章,王弼版40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向是道的运动形式,柔弱是道的作用发挥。天下万物都是从实有根源产生的,而实有根源又是从混沌虚无中产生的。

(第5章,王弼版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命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教父。

混沌虚无的道产生实有根源,实有根源产生阴阳,阴阳产生天地气,天地气产生万物。万物背负阴而怀抱阳,气机虚冲从而阴阳和合。人民所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王公们却以此自称。这是由于看到了事务有时会因增益而减损、有时会因减损而增益。别人教给我的,我也照样教给人家。所以强横霸道的不得好死,我将以此为基本教义。

【第1段】指出了道德仁义礼的德性厚薄、道和德的本质与表象,通过自然事理逐步导出了高贵以低贱为本基、数誉无誉、损益互因、强梁者不得死的道理。

(第6章,王弼版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没有形体的东西能够渗透进没有空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因顺常道不妄为大有好处。不多说话的身教、因顺常道不妄为的好处,天下什么都比不上。

(第7章,王弼版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与生命哪个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个宝贵?获得名利失去生命与失去名利得到生命哪个有害?过分的吝惜必定会造成大的破费,过多的储存必定会造成大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样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第8章,王弼版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zhōng,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盛若chù,大直若曲。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的,最充裕的东西好像是不足的,最平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阴阳和合,跳动能战胜寒冷,安静能战胜酷热,清净自然是天下万物生长的正道。

(第9章,王弼版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产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咎莫惨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天下实现了道没有战争,赶著军马去驮粪种田;天下不实行道战争纷起,军马在战场上生小马。罪恶没有比畅适贪欲更大,过失没有比追求贪欲更大,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所以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第10章,王弼版47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yǒu,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得道者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不追求大道者向外奔逐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圣人不用出行而能够推知事理、不用亲自观察而能明了事物、不用亲自去做而可以事有所成。

(第11章,王弼版48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

做学问者知识每天增加,如不追求大道,私心、贪欲和妄为也每天增加;追求大道者去粗存精、私心、贪欲和妄为每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达到因顺常道不妄为的境地。因顺常道不妄为则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总是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百姓,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第12章,王弼版49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然,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圣人总是没有私心的,把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对我好的人,我对他好,对我不好的人,我也对他好,就得到了他的好感;信任我的人,我信任他,不信任我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得到了他的信任。圣人身处天下,表现出和洽安定的样子,为治理天下无私无欲。百姓都倾注耳目到圣人身上,圣人则将他们都视为小孩。

(第13章,王弼版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虎,入军不被兵革。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人出世而生入地而死,与外界交互表示生存的身体部件是四肢九窍,与外界不能交互表示死亡的身体部件是四肢九窍,而民众奉养过度,就会导致四肢九窍全部失能而进入死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过度消耗过度了。据说善于保存自己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须躲避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参加军队不须穿戴铠甲兵革。犀牛对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不会进入死地,不会受到致命的攻击。

(第14章,王弼版51章)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道产生万物而德蓄养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态而器物自万物而成,因此万物都尊重道而又珍贵德。道的被尊重、德的被珍贵,没有人加封而总是自然而然。道产生万物蓄养万物、成长万物发育万物、成就万物成熟万物、奉养万物保护万物。道产生万物而不占为己有、辅助万物而不自持有功、长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玄妙深邃的德。

【第2段】阐明符合自然的一些德行和道的玄德。

(第15章,王弼版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mào;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𠡠lài。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开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既然得到了根源,就可以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就可以守住根源,这样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堵塞其视听、闭上其大门,守住根源以认识万物者终身都不需勉励;开启其视听、帮助其成事,认识万物而复守根源者终生都不用慰劳。能看见精微、懂内在规律的叫做明,能保持柔弱、不妄为的叫做强。运用事务的光芒返照事务的精微,通过事务的外在表现明白事务的内在规律,就不会给自身招致灾祸,这叫做因顺常道。

(第16章,王弼版53章)使我qiè有知,行于大道,唯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资货有余,是谓盗,非道也。

使我提高到有这样的觉悟:走在大路上,害怕走上斜路。大路虽很平坦,民众却爱走小路。如果朝堂需要经常打扫、田地非常荒芜、仓库非常空虚,君主却穿著华美、佩戴利剑、饮食豪奢、钱财无尽,这样的君主就叫做强盗头子,是不合乎大道的。

(第17章,王弼版5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zhǎng;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于建树的,基业稳固不会被拔除,善于抱守的,功业延续不会脱失掉,子孙能够遵循此理,家族就会祭祀不断。遵循此理修道,修道于一身,其德就会纯真;修道于一家,其德就会有余;修道于一乡,其德就会增长;修道于一国,其德就会广大;修道于天下,其德就会普遍。以自身来观知别身,以自家来观知别家,以自乡来观知别乡,以本国来观知别国,以目前的天下来观知过去的天下。我是通过什么来知道天下情形的呢?就是通过这个道理。

(第18章,王弼版55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chàihuī蛇弗shìjué鸟猛兽弗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和而juān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yōu,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详,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深厚的人,好似无知无欲的婴儿。蜂蝎毒蛇不能伤害他,凶鸟猛兽不能扑捉他。婴儿筋骨柔弱但握东西很牢固,不懂得男女交合但阳器能异常勃起,是由于精气非常纯厚的缘故;婴儿整天哭号但不气逆,是由于元气非常谐和的缘故。纯厚谐和是符合常道,掌握了常道就是明智。贪图生活享受是灾祸的预兆,意气用事是逞强。万物过于壮盛了就要走向衰老,称之为不符合大道,不符合大道的很快会灭亡。

(第19章,王弼版56章)智者弗言,言者弗智。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聪明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人不聪明。如果聪明人堵塞其视听、闭上其大门、遮蔽其光芒、混同于尘俗、挫掉其锋芒、解除其纷扰,这就是做到了玄妙齐同。由此对玄妙齐同之人不能得以亲近,也不能得以疏远;不能得以利益,也不能得以危害;不能得以尊贵,也不能得以卑贱。所以玄妙齐同之人应该为整个天下所尊贵。

【第3段】阐明了修道积德的方法:袭常、行大道、善建抱、比于赤子、智者玄同。

(第20章,王弼版57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苛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云: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以正常的清静自然之道治国,以出奇诡秘的计谋用兵,以不扰民的方法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是因为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贫困,人民掌握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人民的智慧机巧越多凡琐之物就越兴起,法律条文越彰明盗贼也越多。所以圣人说:我不扰民人民就自然地富有,我不妄为人民就自然地顺化,我好清静人民就自然地端正,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地淳朴。

(第21章,王弼版58章)其政闷闷,其民蠢蠢;其政察察,其帮缺缺。祸,福之所依;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治上宽厚昏闷,人民就憨直浑噩,政治上严酷苛察,国家就会残缺破坏。幸福依傍在灾祸的里面,灾祸藏伏在幸福的里面。谁知道它们的界限呢?这没有固定的准则。正常的可以变为异常,善良的可以变为妖异,人民的迷惑,由来很久了。所以政治上应该方正而不割伤人、有棱角而不刺伤人,正直而不强横,光彩而不耀眼。

(第22章,王弼版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治理人民和侍奉天地,爱惜精力是最重要的原则。只有爱惜精力了,所以才能早早服行大道。早早服行大道就是不断地积蓄德,不断地积蓄德则会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则无人能知其终极,无人能知其终极则可以因此立国。有了立国的根本则可以长久,这就是深扎根须培固根柢、长久生存永不衰老的道门。

(第23章,王弼版60章)治大邦若烹小鲜。以道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大国如同烹煮一锅小鱼那样平和:小鱼不破碎互不妨害。用道来统治天下,鬼就不灵验;不但鬼不灵验,神也不伤害人;不但神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因为相互不伤害,所以人民的德性交相归化于大道。

(第24章,王弼版61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pìn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并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各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大国应该像江河的下游、天下物类的雌性。天下雌雄交合的时候,雌性总是以安静战胜雄性的。要做到安静,就得居下位。所以大国对小国居下,则取服小国;小国对大国居下,则取从于大国。所以或是居下而取服,或是居下而取从。所以大国不过是想兼纳别人,小国不过是想参与别人。若让双方都能达成自己所想要的,则大国适宜居下。

(第25章,王弼版62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壁以先马,不如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的归依,是善人的宝贝、不善人的护身符。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好感和信任,高尚的行为可以让人被尊敬被感恩,不善人通过好的言行可以积德,怎么能抛弃护身符呢?所以加冕天子、封置三公时,举行前有拱璧后有驷马的隆重仪式,还不如恭敬地献上这个道。古时之所以珍贵这个道,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它有求必应、有罪可免吗?所以道为天下人所珍贵。

(第26章,王弼版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事作于易,天下之大事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以因顺常道不妄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把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要用德行来回报怨责。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入手。天下的难事由容易作起,天下的大事由小事作起。所以圣人始终不像在做大事,最后却能够完成大事。轻易许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一定会碰到很多困难。所以圣人还得重视困难,最后也就没有困难。

(第27章,王弼版64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léi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事情在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没有征兆的时候容易图谋,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防止事故要在它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动乱要在它没有开始的时候。合抱的树木,由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筐土垒起;攀登百仞的高峰,要从脚下平地开始。

(第28章,王弼版64章)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妄为的会失败,强执的会失去。因此圣人无妄为,也就没有失败;无强执,也就没有失去。民众做事,经常在即将完成的时候却告以失败,所以在事情将要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记住初心不贪不妄,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以没有贪欲为欲望,他不珍贵难得的东西;圣人以不妄学(不妄学指学习时追求大道)为学习守则,他复习大众所犯过错中的经验。圣人能辅助万物的自然成长而不敢勉强去做。

(第29章,王弼版65章)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楷式也;恒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返矣,乃至大顺。

古时候实行道的人,不是用道来教人民聪明,而是使人民憨直敦厚。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他们有智巧心机。所以人民用智巧心机来理解国家政令,是国家的祸患;人民不用智巧心机来理解国家政令,才是国家的德泽。始终明白这两点,也是法则啊;始终知道法则,这就是玄妙深邃的德。玄妙深邃的德深奥啊幽远啊,它和天下万物一起返回于道,以至于完全顺乎自然。

(第30章,王弼版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江海所以能汇集百川,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能汇集百川。因此圣人想统治人民,必须用言语对人民表示谦卑;要领导人民,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人民的后头。所以圣人处在上面而人民不感到沉重,处在前面而人民不觉得妨害,天下人乐于推举圣人而不讨厌他。不正是因为他无所争求么?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第31章,王弼版80章)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国家小人民少,实行道,使有几十上百人合用的大器械而无法使用,使人民对于死亡看得很重而避免迁徙,有船和车而无处去乘坐,有兵器而没有使用的机会,不使用那些超出实际需求的智巧利器,使人民的德行恢复到结绳记事时的俭朴。人民甘享他们的食物,欣赏他们的衣服,喜欢他们的风俗,安住他们的居所。即使邻近的国家相互望得见,鸡狗的声音相互听得著,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会为生存而相互往来。

(第32章,王弼版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弗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信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信实;真知的人不卖弄渊博,卖弄渊博的人不真知;善德的人不过分,过分的人不善德。圣人不需要什么积蓄,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越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越充足。所以天之道,有利于万物生长而不伤害它,圣人之道,做什么事情都不跟人争夺。

(第33章,王弼版67章)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yuán之。

天下人都说我的名气大,似乎不衰微。正因为名气可以很大,所以我的名气才不衰微;如果我的名气衰微,时间久了那我的名气就渺小了。我总是有三个法宝,持守且珍藏著它们:一叫柔慈,二叫俭朴,三叫不敢做天下的率先。柔慈,所以能勇敢;俭朴,所以能宽裕;不敢做天下的率先,所以能担当成就大事的领导者。现在要是舍弃柔慈而去勇敢、舍弃俭朴而求宽裕、舍弃谦后而去争先,则必然会覆灭!柔慈,用来战斗则胜利,用来守卫则坚固。天要成就他,就像用柔慈来保护他。

(第34章,王弼版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善于做将帅的人不轻易动武,善于作战的人不被敌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硬拼,善于用人的人甘居人下。这叫做不硬与人相争的德,叫做善于利用人,叫做符合天道,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法则。

(第35章,王弼版69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则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指挥作战有这样的话:我不敢自居主方而宁可作为客方,不敢前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行军要像没有行军,伸出手臂要像没有伸出手臂,拿著兵器要像没有拿著兵器,进攻敌人要像没有进攻敌人。灾祸之大莫过于轻敌,轻敌就几近丧失我所说的法宝。所以在两军对战兵力相当时,哀矜为客重视敌人的一方能够取得胜利。

(第36章,王弼版70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说的话很容易知晓、很容易践行,而天下没人能知晓,没人能践行。说话要有依据,做事要有中心。正是因为缺乏知识,所以民众才不知晓我讲的道。知晓我讲的道的人稀少,以我讲的道为准则的人就尊贵。所以圣人就好像穿著粗布衣服而怀里揣著美玉。

(第37章,王弼版71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知晓像不知晓,这是高明的;不知晓装知晓,这就是弊病。因此圣人没有这种弊病,是因为他把不知晓装知晓当成一种弊病,所以才不犯这种弊病

【第4段】阐明了以道治邦的各种道理和德行。

(第38章,王弼版72章)民之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毋xiá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xiàn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当人民不惧怕你的威势时,那么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不要以人民为禽兽而处之以牢笼,不要压迫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统治者不压迫其人民,所以人民不憎恶其统治者。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但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但不自显高贵,所以应舍弃后者而求取前者。

(第39章,王弼版73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招自来,默然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或得利,或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符合天道的人,不用战斗却善于胜利,不多说话却善于应对,不用召唤却自动有民众归顺,悠然不出声却善于谋划。天道之网广漠无形,虽然稀疏却不漏失。

(第40章,王弼版74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zhuó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如果人民一直不怕死,怎么能用杀去吓唬他们呢?使人民一直怕死,有敢于捣乱的人,我把他抓起来杀掉,谁还敢捣乱呢?如使人民一直就是怕死的,就必须有专管杀人的人。代替专管杀人的人杀人,就像代替木匠砍木头;代替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的。

(第41章,王弼版75章)人之饥也,以其取食术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之所以挨饿,是因为取得食物的手段过多,所以挨饿;百姓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君主的强作妄为,所以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视死亡的危险,是因为过分追求生活享受,所以轻视死亡的危险。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是善于珍重生命的。

(第42章,王弼版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gěng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gèn。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人活著的时候是柔弱的,死后就变得僵硬而坚强;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脆的,死后就变得枯萎干硬。所以说:坚强是死亡的道路,柔弱是生存的道路。因此军队逞强则不能取胜,树木挺强则遭到折断。所以强大反而居于下位,柔弱反而居于上位。

(第43章,王弼版77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xiàn贤也。

天道,像拉弓射箭一样。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就抬高一些,拉的大了就放松些,拉的不足就补充些。天道,是削减有余的而补偿不足的;人道则不是这样,是削减不足的而奉给有余的。谁能够有余而且把东西供给天下人呢?只有遵循天道俭朴无欲的圣人吧?因此圣人做了事而不占为己有、成功了也不自居有功,圣人这样做是不想表现自己的贤德。

(第44章,王弼版78、79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克坚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因为水无所谓于被改变形体。质地柔弱的水能战胜质地刚硬的,柔弱的生命力能胜过刚强的,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却没有人能够践行。水常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位,因此有圣人的话,这样说道:能承受国家的耻辱,这就是社稷的君主;能承受国家的灾殃,这就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和解重大的忿怨,总是有剩余的忿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持有债券,却不责求别人偿还。所以有德的人掌管债券而不逼债,无德的人以勒索租赋掠夺别人为事。天道无所谓亲疏,总是会帮助善德之人。

【第5段】批判了一些不合道的政治行为,阐明了政治上应柔弱不争。

【老子上经】主要论述修道的德行和以道治邦的政治行为。

老子上经(又称为德经)共分44章,计汉字3043个。

老子下经(又称为道经)

(第45章,王弼版1章)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jià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可以修守的万物本源,道不是永恒不变的;变化的道体可以依性状取名,名称不是永恒不变的。无名,是指万物初始的混沌虚无;有名,是指万物产生的实有根源。所以经常设想无,来观察领悟道的奥妙;经常设想有,来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个出处,它们的称谓不同但说的是同一个东西道。道是玄妙深邃而又玄妙深邃的,是万物变化奥妙的总门。

(第46章,王弼版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è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持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就有不美的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就有不善的了。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难和易是相辅相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的,高和下是相互包含的,音和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追随的。所以圣人以因顺常道不妄为来行事,用不多说话的方式来身教。圣人让万物自然生作而不主动使其开始,辅助万物生长而不自持有恩,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正因为圣人不居其功,所以才不会失去功绩。

(第47章,王弼版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xiàn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圣人不尊崇贤德的人,使人民不争功名;圣人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去做强盗;圣人不显露引起贪欲的东西,使人民不作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空人民的心机、填饱人民的肚腹,减弱人民的竞争意图、增强人民的筋骨体魄,总是使人民不知道争抢和没有贪欲。使人民知道不敢、不妄为而已,则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

【第6段】说明万物之始的道非恒道,阐明无为不言弗居功的圣人之德和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的圣人之治。

(第48章,王弼版4章)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ā,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道是空虚无形气机相冲的,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的,深邃啊,好像万物的主宰;道挫掉其锋芒、解除其纷扰、遮蔽其光芒、混同于尘俗,深沉啊,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它像是天地创始之前的样子。

(第49章,王弼版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tuóyuè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无谓仁爱,把万物当作刍狗(刍狗指祭祀用的纸狗,用后即弃);圣人无谓仁爱,把百姓当作刍狗。这都是因为天道无所谓亲疏。天地之间,不正如同风箱么?虚空而不会穷竭,越鼓动风也就越多。但见闻多了会使人困惑、政令繁苛会加速败亡,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第50章,王弼版6、7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得一的川谷神灵是不会干涸消亡的,这叫做玄妙母体;玄妙母体的门户,就叫做天地万物的根源。天地万物的根源连绵不断地好像存在著,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由于它们不会生养自身,所以能长久存在。因此圣人谦让反而能领先,把个人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圣人没有一己之私么?所以能够成就其私。

(第51章,王弼版8章)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故几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yóu

最善的人像水那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保持平静,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位,所以它是最接近于道的。最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平静,待人善于达到无私,说话善于遵守信用,政治善于做到有条理,办事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最善的人正因为保持平静、不争,所以能没有怨咎。

(第52章,王弼版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chuǎijùn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把持而且使之盈满,不如就此罢休;持有而且不断拾取,不可长久保持。金玉财货堆满屋子,没有人能够守护得住;人富贵而又骄傲,就要为自己留下祸根;功成业就则退位收敛,乃是上天正道。

(第53章,王弼版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zhuān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使精神同身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运转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除心中的杂念,能不留瑕疵吗?爱民兴国,能让人民不用智巧心机吗?感受万物心神出入,能保持安静吗?通达天下事理,能不用亲身感知吗?守道的人可以做到这些。道生育了万物畜养了万物,生养了而不占有、成长了而不宰治,这就叫做玄妙深邃的德。

(第54章,王弼版11章)辐同一,当其无,有车之用也;shānzhí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yǒu,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车辐聚合于一个毂轴,要有它的空处,才有车的用途;揉搓陶土成器皿,要有它的空处,才有陶器的用途;凿刻门窗建房间,要有它的空处,才有房间的用途。所以器的实体能被利用,器的空处能发挥作用。

(第55章,王弼版12章)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黄青赤白黑)缤纷会使人眼花缭乱,跑马打猎会使人心发狂,难得的财货会使人的行为受到妨害,五味(甜酸苦辣咸)杂陈会使人口味败坏,五音(宫商角徵羽)同响会使人耳朵聋聩。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但求让人民吃饱肚子增强筋骨而不求眼前的声色犬马之娱,所以要舍弃后者而求取前者。

(第56章,王弼版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民众常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什么叫宠辱若惊呢?受到宠爱和侮辱就像受到惊恐一样。受到宠爱是下等的,得到它就像受到惊恐,失去它也像受到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重视荣辱大患就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我所以有荣辱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荣辱大患呢?所以重视自身做到宠辱不惊,以这样的态度治理天下的,天下就可以托付他了;爱惜自身胜过重视荣辱大患,并愿意为天下奉献身心的,天下也就可以依靠他了。

【第7段】从合道之物中总结出德行;给出了守道者的德行标准;通过自然事理导出为腹不为目、贵身爱身为天下的政治观点。

(第57章,王弼版14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jiǎo,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微;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著,把它叫做夷。三个方法都无法辨别出道,所以把道混同为混沌的万物本源。混沌的万物本源,它的上方不明亮,它的下方不恍惚。无边无际啊,难以依性状给它起个名字,它复归于虚无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体的物象,这就叫做惚恍。随著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迎著它却看不见它的前面。执守现今的大道来对待现今的事,以此来认识远古初始的情形,这就是大道的规律。

(第58章,王弼版15章)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谓之容曰: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涣乎其如凌释,敦乎其如朴,沌乎其如浊,旷乎其如谷。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古时善于做将帅的人,必定是精微奥妙深远通达,幽深得不可认识。正因为不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谨慎小心啊如同冬天过河,踌躇疑虑啊如同警惕四周,恭敬严肃啊如同做客之人,散漫松懈啊如同正消融的冰块,厚道敦实啊如同朴实的木头,混沌不清啊如同浑浊的水,空旷深阔啊如同巨大的川谷。谁能够在浑浊时又静下来?将会慢慢澄清的;谁能够在安静时又动起来?将会慢慢生发的。保守这个大道的人不追求盈满,正因为不追求盈满,所以能够静对陈旧和不成功。

(第59章,王弼版16章)致虚,极;守中,督。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道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达到空虚的境界,这是最高准则;保持清静的内心,这是最重要的规范。万物纷纷兴起,我要看它们的循环归复。天道周旋回转,万物各自都要归复到它的根源,这叫做安静谐和。安静谐和,是还复本性;还复本性,是自然规律;知道自然规律,则明智。不知道自然规律,则妄乱;妄乱行事,则凶险。知道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万物,包容万物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为天下首领,为天下首领则要顺从上天,顺从上天则是持守大道,持守大道则会长久,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第60章,王弼版17、18、19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

最高尚的君主,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主,人民亲近而又称赞他;再次一等的君主,人民害怕他;最下等的君主,人民辱骂他。君主说话不讲信用,人民于是就对他不信任。最高尚的君主深思熟虑说话慎重,很少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而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大道废弃了,于是有了仁义;智慧出现了,于是有了大虚伪;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不和睦了,于是有了孝慈;国家昏乱了,于是有了忠臣。废弃智谋和狡辩,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废弃机巧和利器,天下才能没有盗贼;废弃虚伪和私虑,人民才能恢复孝慈。以上三点,作为政治的法度还是不够的,所以还要使人民知所归属:显现素淡抱守淳朴,少怀私心少有贪欲。

(第61章,王弼版20章)绝学无忧。唯与,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háiléi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wèi,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废弃妄学(妄学指不追求大道的学习)将会无忧无虑,但可能被人指责。答应与呵斥,相差多少呢?美丽与丑恶,相差多少呢?我被人所怕,我也不能不怕人,恍惚啊,这种状况没有尽头!众人熙熙攘攘,如同享受太牢盛宴又如同春日登台临赏;我却很淡漠、无动于衷,就像还不会笑的婴儿那样。我颓丧啊,好像无处可归。众人都富足有余,唯独我给予别人而没有积蓄,我是愚蠢人的心智,憨直浑噩啊!俗人非常昭显,唯独我非常昏昧;俗人非常明察,唯独我非常昏闷。惚恍啊,我辞官后的前途好像大海迷茫;恍惚啊,我好像无所归宿。众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冥顽无能。我的追求独与众人不同,我注重求食于万物之母啊。

【第8段】描述了难以捉摸的道的特性和善士的行为方式,说明了守道者不欲盈;阐明了致虚守中观复知常的守道要求,指出了社会弊病和解决方法,说明了守道不易。

(第62章,王弼版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其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大德的内涵,只是依从于大道。大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惚恍啊,其中有形象;恍惚啊,其中有物质;深远幽暗啊,其中有本性。这本性是非常真实的,是非常信实的。自今及古,大道的名号从未失去,以作为君主们的依顺。我怎么能知道君主们的情形呢?就是凭这个大道。

(第63章,王弼版24章)企者不立。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之,故有欲者弗居。

踮起脚跟是站不稳的。只看到自己是看不清楚的,自我表现是不能明显的,自我夸耀是不能有功劳的,骄傲自大是不能做尊长的。这些从道来说,叫做多余的东西和累赘的行为,万物都会厌恶它,所以有欲求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64章,王弼版22章)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圣人掌握根本大道作为统治天下的法式。不只看到自己才能清楚,不自我表现才能明显,不自我夸耀才能有功劳,不骄傲自大才能做尊长。正因为圣人不和人争,所以谁也争不过他。古时候所谓「曲全」的话,怎么会是说说的呢?实在是应该彻底依从于它。

(第65章,王弼版23章)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少说教、少施政令是符合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天地尚且不能长久,又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人就同于德,从事于失德的人就同于失德。同于德的人,道也德祐他;同于失德的人,道也背离他。

(第66章,王弼版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种混沌而成的东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寂寞空旷,独立存在而不改变,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给它取字叫做道,我勉强给它取名叫做大。大道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天大、地大、道大、王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王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取法自然。

(第67章,王弼版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辎重。虽有环馆,燕处则超若。若何万shèng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宰。所以地位高贵的人每天走动时,不远离行李辎重。虽然有豪华房舍,安然处之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什么万乘之尊的君王要认识到奉养自身轻于治理天下呢?因为轻率会失去根本,急躁会失去控制。

(第68章,王弼版27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yuè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失言,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门闩而又打不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索而又解不开。所以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而不抛弃人,也没有抛弃的财物,这是重叠的高明。所以善人是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鉴,即使聪明也是大糊涂,这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第69章,王弼版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永恒的德性不离失,就回复到婴儿般纯厚谐和的状态。知道什么是清白,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永恒的德性得以充足,就回复到原本素朴的状态。知道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就没有过错;永恒的德行没有过错,就回复到无极莫测的状态。原本素朴之道分散形成了器物,圣人沿用原本素朴之道则为百官之长。

(第70章,王弼版29章)夫大制无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完善的政治制度包含方方面面,施政时不能割裂妄为,想要治理天下而妄为的人,我看他是达不到目的的。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不是可以妄为的。妄为就会失败,强力把持就会失去。事物发展的特点不同,有的前行有的跟随,有的轻嘘有的急吹,有的强盛有的挫折,有的加固有的损毁。因此圣人施政要去掉过分的、强大的、奢侈的东西。

(第71章,王弼版30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果而弗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来辅佐人主,而不要用武力在天下逞强。战争容易得到这样的结果:军队所到过的地方,长满了荆棘。善于打战的人获得了胜利就适可而止,不要用武力逞强。战胜了不要夸耀,战胜了不要骄傲,战胜了不要狂妄,战胜了也是出于不得已的,这就叫做战胜而不逞强。万物过于壮盛了就要走向衰老,称之为不符合大道,不符合大道的很快会灭亡。。

(第72章,王弼版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xiānlòu为上,弗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人众,则以悲哀莅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欲求道的人不愿接近它。地位高贵的人平时以左为贵,打战时以右为贵,因此战争不是地位高贵的人所需要的。兵器也是不吉祥的,不得已的时候才用它,锋利的铁质兵器是上等的,追求它不是好事情。如果认为这是好事,那就是以杀人为乐了。以杀人为乐是不能取得天下的。所以吉事以左边为贵、丧事以右边为贵。因此偏将军站在兵车的左边、上将军站在兵车的右边,表示用丧礼仪式来对待战争。所以杀人多了,大家就以悲哀的心情来对待;打了胜仗,大家就按丧礼来处理。

【第9段】阐明了孔德从道、道法自然的原理和主要的守道方法。

(第73章,王弼版32、33章)道恒无名,朴。虽小,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输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道总是混沌虚无的,是原本素朴的。虽然可以视为小,但天地也不能驾驭它。侯王如能守住道,万物就会自动地归顺。天地之间阴阳两气相合,就会灌输甘露,人没有命令它也能自然地分布得很均匀。初始的建制赋予了侯王的名号,名号既然有了,那也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遇危险。譬如大道之在天下,万物归顺如同小溪流归江海一样。理解别人的是有智慧,认识自己的才是高明;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克服自己弱点的才是强大;知道满足的会富有,努力不懈的才是有意志;不失去根基的会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才是长寿。

(第74章,王弼版34章)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爱利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道是广泛流传的,它左右弥漫到处都有,功成了事遂了而不占有名誉。道爱护加惠于万物而不当主宰,所以经常设想道为万物初始的混沌虚无,可取名为小;万物归顺于道而道并不主宰它们,又可取名为大。所以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其大,是由于他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其大。

(第75章,王弼版35章)shì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也。

设立一个伟大的守道征象,则天下人将归往。归往而不互相妨害,则天下将和平安泰。有音乐和美食,使得过路的人都会为之留步。但是把道讲出来,却是:平淡啊、无味啊。观看它不足以看见,聆听它不足以听见,使用它又不可穷竭。

(第76章,王弼版36章)将欲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微妙的英明。柔弱的方法胜过刚强的方法,鱼不能离开水,国家厉害的武器谋略不能让他人看清。

(第77章,王弼版37章)道恒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辱。不辱以静,万物将自定。

道永远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侯王如能守住它,万物就会自动地归顺化育。万物化育而产生贪念时,我就要用混沌虚无的原本素朴之道来镇服它。用混沌虚无的原本素朴之道来镇复它,不会使人感到耻辱。不感到耻辱就会平静,万物就会自然地安定下来。

【第10段】阐明了守道作用大、守道者能力强。

【老子下经】主要论述守道的德行和以道定天下的政治观点。

老子下经(又称为道经)共分33章,计汉字2430个。

《道德经》共分77章,计汉字5473个。

《道德经》学习心得:

《道德经》被道教奉为经典,不少人以为它是唯心的。通过溯源和重新注释,我认为《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哲学和政治学著作,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和唯物观。

《道德经》中体现辩证思想的地方非常多,如:「万物负阴抱阳」、「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

《道德经》中体现唯物观的证据也很明显:如「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和曰常,知和曰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

《道德经》中的无为并非消极地不为,强调为的语句有:「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去甚、去大、去奢」、「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等。

《道德经》中没有说人可以长生不老,「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是参与变革不成功的年长老子当时心态的真实反应,此处应该是「敝而不成」而非通行版的「蔽不新成」;「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更是直接说明了守道者死后不被遗忘就是长寿;即使对神和谷,老子也说到它们不得一的时候将「歇」和「竭」。

《道德经》中字词古朴、言简意赅,易误解的词意有:无为(因顺常道不妄为)、不言(不多言)、不学(不妄学)、绝学(绝弃妄学)、以愚之(使憨直敦厚)、蠢蠢(憨直浑噩)、以智知邦(用智巧心机来理解国家政令)、能敝而不成(能够静对陈旧和不成功)等。

老子五千言,字字似莲花,

清净无为道,化育我中华。

中国潮

2017年9月第3稿

《道德经》的其他重要古本:

1、傅奕版。唐朝太史令傅奕(555年~639年)对项羽妾墓中的古本进行校定,据说参考了当时的9家注本,作《道德经古本篇》,收存于《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

2、王弼版。三国时期魏国的玄学家王弼(226年~249年)作《老子注》,该版本在古代文人中流传最广。

3、想尔版。相传为东汉天师道创始人张陵(34年~156年)所作,此书早佚,后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六朝时期的抄本《老子道经想尔注》,现收藏在大不列颠博物馆中。

4、河上公版。河上公是战国时的隐士,方仙道创始人,有学者认为《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西汉或东汉时期的黄老学者假托河上公之名所作,此书收存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为道士广泛使用;。

5、严遵版。西汉晚期道家学者严遵(公元前86年~10年),原名庄君平,作《老子指归》,收存于《道藏》中,对道家思想有重大影响。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