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恐慌区和学习区的概念,对于爱学习的人来说肯定不陌生。

舒适区里容易懈怠,恐慌区里容易退缩,只有在学习区里,才能让你不断进步。

虽然舒适区里熟悉的技能,能让你短时间里换来更多的钱,但是学习区能让你长期来看获得更多赚钱的机会。

米哈里在《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里提出了心流的概念,心流是一种几乎被完美化的工作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下你不仅内心获得极大的满足,而且还能大概率下发挥你最大的能力,并交付更优秀的结果。

而心流的状态,也需要在舒适区和困难区之间,找到那个挑战的平衡点。

太简单的挑战没意思,太难的挑战太痛苦,刚刚好的挑战才能进入心流状态。

学习区的概念,还有心流的状态,如果都用一个公式来解释,那就是熟悉+意外。

熟悉让你有安全感,意外让你有惊喜,太熟悉没意思,太多意外会让你焦虑,刚刚好的比例才是最适合你成长的挑战区。

道理我们都晓得了,理论也被应用的非常的广,学习区,挑战心流,相声小品段子背后的转折,都是熟悉+意外能带来正向反馈这个人性底层规律。

但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去量化过:到底多少熟悉,多少意外的比例配比下,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呢?

100%熟悉,肯定是舒适区,100%意外,肯定是一个让你无比焦虑的恐慌区。

那么,这个意外最好是多少呢?我曾经痴迷黄金分割比例的时候,觉得熟悉和意外的比例也许是1:0.618。

不过最近《科学美国人》报道了一篇尚未正式发表的论文,由亚利桑那大学和布朗大学的研究者做出了一个更科学的结论——15.87%的意外,学习效果最好。

现在的人工智慧本质上就是机器学习,先写一套演算法,然后用数据去不断的喂他,熟悉的数据就进行巩固,意外的数据进行调整。

那么这里就可以用数学进行统计了,熟悉和意外的数据如何配比,演算法学习的效率最高?没错,答案就是熟悉84.13%,意外15.87%。

他们称这个结论称为85%法则,是学习效率的峰值点。

知道了这个以后有什么用呢?当然是可以去通过配比熟悉和意外的比例,来让效果达到最佳呀?!

特别是老师和教练,那些能让你学的最开心,学的速度最快的教练,他们安排熟悉和意外知识配比的时候,肯定是接近这个数值的。

又学的爽,又学的快的事儿,谁不想要呀?!这就是妥妥的心流配方呀!

比如学英语,最理想的一篇课文,应该是其中85%的内容是你熟悉的,15%的内容是新的,包括单次和语法。

数学、物理、科学都一样,其中的操作方法和知识点的新旧配比,最好也是在这个比例上。

而学习的效果,工作的结果,这都是可以累积的,在人生中都是可以实现复利的。

同样两个人都在学习,一个人在75:25,一个人在85:15,一次两次也许差距不是很明显,但是随著时间的积累,两个人最后交付的结果,最后达到的成就必然会有指数级的差距。

所以,这个85法则,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好好使用。

——来自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