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位於遼寧省瀋陽市中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羣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爲清朝初期的皇宮。

清朝在遷都北京之後,瀋陽故宮後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造、增建,才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築100餘座、500餘間,佔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

瀋陽故宮作爲清朝初期的皇宮首府,它具有超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在1961年,國務院將瀋陽故宮確定爲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瀋陽故宮作爲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7年,瀋陽故宮博物院成功晉級爲“國家一級博物館”。

瀋陽故宮按照建築佈局,可分爲三個部分:東路、中路和西路。東路包括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中路爲清太宗時期續建,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場所。西路則是皇帝“東巡”盛京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

東路

東路建築主要包括大政殿與十王亭。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大政殿爲八角重檐攢尖式建築,殿頂滿鋪黃琉璃瓦且鑲綠色剪邊,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大木架結構,榫卯相接,飛檐斗拱,彩畫、琉璃以及龍盤柱等,是漢族的傳統建築形式;大政殿內的梵文天花,又具有少數民族的建築特點。在建築佈局上與十大王亭組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羣,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具體反映。

大政殿

中路

中路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地方。鳳凰樓於1627年—1635年建成,是當時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舉行宴會的地方。清寧宮修在三點八米的高臺上,是五間硬山前後廊式建築這是滿族的建築特點。這些宮殿鑲嵌的龍紋五彩琉璃,栩栩如生,雕刻彩畫精緻生動。

崇政殿

西路

西路則包括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等,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瀋陽)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整個建築設計和佈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謂“尊嚴”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故宮所需磚瓦要從三百多華里的海州(今遼寧省海城)燒製,耗費無數人力畜力運到瀋陽。故宮的每座殿宇,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凝結着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修建這座宮殿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無法統計,僅用磚瓦一項就折銀六十八萬兩,約合當時四十五萬貧苦農民一年的口糧。

文溯閣

瀋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羣,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的劍,皇太極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展出文物

瀋陽故宮博物院作爲建立在宮殿遺址基礎上的歷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正式定名瀋陽故宮博物院。2000年,瀋陽故宮成爲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4年7月1日,作爲明清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8次會議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個遼寧新老地標》

爲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經濟廣播計劃從2019年3月底開始至12月,在《新聞對對碰》節目中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專欄《70年70個遼寧新老地標》尋訪系列融媒體宣傳專欄,以新聞專題的形式,計劃播出70集,每集5分鐘左右。

節目主持人:鄭陽

地標是某個地方具有獨特地理特色的建築物或者自然物以及文化代表。經濟廣播精選的遼寧70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新老地標,這些地標70年來具有哪些故事、來歷、又發生了哪些變化,通過講述這些“地標”背後的故事,來展示遼寧70年來經濟和社會發展、人民羣衆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地標檔案研究及講述者:逄育葵

《70年70個遼寧新老地標》專欄計劃宣傳遼寧的歷史地標、現代地標、文化地標、經濟地標、品牌地標等多個系列。在全省14個城市選取有代表性的地標作爲切入點,更多地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遼寧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該欄目將同步在經濟廣播官方公衆號、阿基米德FM、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刊播。

編輯|鞏悅怡 於洋 王春穎

監製:王韓 終審:蔚濤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