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親相親

當時的氛圍使得男女自由戀愛較少,更少有成婚的,婚姻主要靠中間人穿針引線促成。

 中間人大體有兩類:一是半職業媒人。這媒人多是嘴饞手懶之輩,靠耍嘴皮子說媒拉縴,掙些外快。說成一個媒也不是很容易,雖說大都是鄰村,三、五里的路程,但當時自行車很少,電話更沒有,這媒人多為半老的女人,(因此又稱媒婆)有裹小腳的,也有曾經裹過小腳解放後又放開的「解放足」,走路不很方便,就是有自行車也不會騎。為說成一樁婚事跑幾個來回是必須的,其中自有很多艱辛。說成了,男方或委託方要謝媒人,但給錢的不多,一般也就兩件布料、二斤點心或幾斤豬肉,這在當時已經是很有分量的謝禮了。還有跑說的過程之中,婚禮之中,幾頓酒飯是少不了的。既有些許利益在裡面,這媒人促成婚姻的勁頭就大了些,兩頭介紹時,盡量不講對方的不足,儘力誇大對方的長項,說些假話也是常有的。若有不堪的男方急於找媳婦,許下重禮,媒婆更使出渾身解數,千方百計幫著男方騙得媳婦,發一注小財。因此這媒婆的口碑一般不是很好。只有急於給兒子找媳婦,病急亂投醫,才求這類媒人,女方也是因為某種原因急於找婆家,無奈才依靠這媒婆。

 二是親朋好友介紹。一個熱心的姑娘嫁到鄰村,認識了丈夫的一批夥伴,順便就把自己在孃家的女友陸續介紹過來。有鄰家新娶了媳婦,就有急迫的父母的找上門去,求人家新媳婦幫忙,為自己的兒子介紹對象;一羣小夥子圍著新娘跑前跑後,開玩笑、獻殷勤,恐怕也有幾分引起新娘子關注,為自己介紹對象的意思在內。新郎自己有了媳婦,也多有不忘舊日夥伴,為其介紹對象也成為洞房內的話題之一;一般新媳婦的婆家人也樂意促成好事,多幫忙說好話。這新媳婦說媒,男方是丈夫從小的玩伴,女方多為自己的閨中密友,對雙方的家庭境況、個人的脾氣稟性自然瞭解極深,介紹的也就深入多了;再者都是朋友,這新媳婦既是媒人又是保人,介紹的成功率就高多了。

  有人給女兒說媒,做父母的自然重視,聽了對方的情況,若有意,再和女兒商量;若是由女兒的夥伴介紹,則女兒多已知道情況,或女兒早已有意,商量起來更容易。為姑娘選擇婆家,首先要看對方的家庭成分,地主、富農等「四類分子」的子孫一般是要排除的,因為一但進入了四類分子家庭,平日受外人歧視,將來子女上學、當兵、找工作就都徹底沒有了希望,甚至孃家的侄子、外甥入黨、入團、當兵等政審時都會受影響,貧下中農家庭是首選(當時農村家庭成份分為六個等級:地主、富農、上中農、中農、下中農、貧僱農。在華北平原是1947年共產黨在此地建立政權實行土地改革時劃定的,當時的農村政策是依靠貧僱農、團結中農、打擊地主、富農)。就是地主、富農家的閨女找婆家,也要儘力找家庭成分好的小夥子,只有在萬般無奈之下才會找門當戶對的。經濟條件倒排在了其次,那時農村家庭的財產差別不大,都是掙同樣的公分,個人能力少有機會表現,似乎也沒有明顯差別,只要結婚後有小兩口自己的住房,小夥子在村裡有些人緣,事情就成了大半。只是每個兒子都有一套住房人家很少,多由男方父母作出承諾,在已有的住房中,指定一套歸這個兒子。一般獨子家庭住房寬裕,很多獨子因此早早娶上了媳婦。一家人統一了意見,就可以給媒人回話,商量下一步見面的事。

也有對介紹人說的情況不完全相信,還要通過別的渠道打聽、證實的;也有父母由介紹人陪同,直接到男方家裡考察的。男方接待對方父母的考察自然異常重視,提前打掃衛生,家中缺少的暖水壺、水杯、桌凳甚至炕上的被褥等物,借了街坊的臨時擺一擺;一家人換上最好的衣裳,實在沒有體面衣裳的,也有借別人的臨時穿一穿。這跟當下官場接待上級倒很有一比,只是少了喫喝招待,對方大多隻在屋內屋外仔細察看一番,詢問一些情況即打道回府。

那時有一奇怪現象,就是託人說媳婦也大多找外村的姑娘,在本村找的較少。其實一個村子裡的婚齡男女就有幾百個,大家又彼此知根知底,人們擇偶的標準大多很一般,符合標準的大有人在,人們卻大多捨近求遠。後來有人分析原因,歸結為人們每天在一起打交道,怕碰釘子之後彼此尷尬、怕眾人背後議論,自己丟面子。連找媳婦都困難了,還要勉強維持一點點矜持。也的確,人們對死乞白賴託人說媳婦者多不以為然,冷嘲熱諷也是有的,有人求愛碰了釘子,會當笑話講,儘管這些議論人的人自己也在打著光棍。打光棍的人多了,彼此是個安慰,有人想跳出這個圈子,會招來嫉妒。

男女本人直接見面,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程序。雙方自然要事先打扮一番,借衣裳、借鞋帽、借自行車是常事。當然也有極少數人故意穿了日常的補丁衣服,以顯示其真實、純樸,反倒引起對方好感,當然這是個例。見面地點多在介紹人家裡,雙方還有由夥伴陪同,幫助把關審查的。只是旁人在屋內略坐一會兒,便找藉口離開,剩下兩個當事人自己交談。若交談時間較長,事情就有了成意;若女方看不中對方,幾句話說不來起身離去,事情就到此為止了。

當地人把此程序謂之「談話」,但小夥多木吶,姑娘多羞澀,只是問些簡單問題,對方也是極簡單回答,都是沒話找話罷了,少有深入交談的。且對誇誇其談者多不認同,以為「不實在」,若言多語失,以為「荒腔走板」,是在淘汰之列。其實必須知道的情況媒人大多已經介紹過了,「談話」的主要目的還是彼此看看對方的外貌。就是外貌,衣裳、髮型、膚色能差多少?只是身材、五官略有區別罷了。說也奇怪,本村青年男女整日在一起,對彼此的相貌熟視無睹,兒時嘴脣上拖黃鼻涕、脖頸結黑皴的影子卻難以揮去;這初次見面的異性,眼前是青春的面孔、略整齊的衣裝,自有幾分吸引;彼此的不太瞭解,又有了幾分神祕,多了幾分想像,因此多有一見鍾情的。

 見面之後,回去跟父母彙報,一家人商量之後,父母把結論告訴介紹人,再由介紹人轉告對方。在這個環節,男女本人的意見起主要作用,尤其是姑娘本人的意見,父母已經在前一個環節把了關,這時就多把權力下放給了當事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