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封面

05:09【汉服——从入门到精通】先秦时期

衣冠服饰,是一个民族、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文化特色的体现和象征。

古华夏,先是「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华夏衣冠,不仅是御寒保暖防冷避热的工具,更是表达思想的重要媒介。

先秦是中国服饰文化的形成期,夏商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衣服的阶级属性出现,到周朝时章服制度发展完善并且影响深远,最重要的影响便是上衣下裳。

古人取象乾坤而作衣裳,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所以上衣玄、下裳黄。

之后五行学说逐步完善,出现了青赤黄白黑五正色和正色相得而成的各种(jiàn)色。并且有了上衣正,下裳间的理念。衣服颜色就变成了上玄下𫄸(一般只限于冕服)。

当时人们以车服为荣,故天子之赏诸侯,皆以车服赐之,服装等级制度完备,承载起了「明贵贱,序等列的伦理功能」。

在此影响下,周代的服饰大致分为了以下几种

冕服、弁服、玄端、深衣

一、冕服

作为章服代表的冕服,是周代最尊贵的衣服,由冕冠、玄衣、𫄸裳、蔽膝组成。

冕冠包括:衡、𬘘dan、纮(hong)、𫄧(yan)藻、旒(liu)、武

玄衣身袂由长宽各三尺三寸的玄缯制成,交领右衽,博衣大袖,所谓交领右任就是左襟在上压住右襟,外观如字母y,也是后世汉服最主要的特征,左领下角与右腰各有衣带打结固定,称作𫄛。

𫄸裳文献记载又称「帷裳」,由于早期布帛较窄,所以会竖向连结使用,前三幅后四幅,前奇后偶,象征前阴后阳。

蔽膝又叫绂,形似围裙 窄而长,下成斧形,象征权威,用不同的颜色花纹区分等级。

冕服衣裳上有十二文章,较为通用的版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周朝十二章纹多采用上绘下绣的方式表现,而且等级森严,用法明确。

注:周代的天子十二章纹的「日、月、星晨」是在旌旗上的,所以周天子衣服上是九章。

二、弁服

冕服之下是弁服,类型较多,有爵弁服、皮弁服等。

爵弁服属于天子朝服,大夫祭服,爵弁样式类似冕,但是无旒不俛,戴爵弁一般下身配纯色的玄衣𫄸裳。

皮弁为天子与百官议政之服,白鹿皮为之, 制成后如两手相合状,用五采玉饰其缝中。

冷眼一看有点像瓜皮帽。

三、玄端

玄端为当时国家的法定服装,身袂皆二尺二寸,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上衣全部玄色无纹饰,裳的颜色来区分等级,冠饰上天子戴冕,其余人戴「委貌冠」。用于天子燕居、诸侯祭宗庙、士大夫入庙和叩见父母。

四、深衣

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因此得名,但虽然是上下联属(zhǔ),但是必须是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以合礼制。

深衣全部为交领右衽,衣裾有曲有直,小口大袖,领袖处有宽缘,腰间系大带,多有佩玉。

深衣是西周时期用途最广泛的衣服,可文可武,男女皆穿。

根据《礼记·深衣》的记载深衣 「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礼记中对于深衣的形制也比较严格,也赋予了深衣超出实用性的更高的文化内涵。

五、其它

在此之外,先秦的人们穿衣的时候还需要配中单,上下通裁,穿在祭服和朝服里面。

如果不算胡服骑射的话,当时也没有裤子,只有「胫衣」,胫衣不只是开裆而已,而是完全没有裆部,只有两个裤管,穿的时候套在腿部,上有绳带系在腰间。这就导致古人做的时候只能跪坐,如果向现代人一样的做法便会中门大开,五年起步,非常失礼。

以上是先秦时期的服装概述,因为年代久远,先秦服饰资料来源多为文献和雕塑绘画等间接材料,缺乏直接的服饰文物支持,这就导致了很多服饰现在难以明确正规形制。当然,即便如此,依旧有很多内容,例如后六服、深衣形制等没有提及和展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