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通过高中社会历史课纲采分域设计,引发外界热议。补教名师吕捷则认为,「我们的历史教育是失败的」,历史教育长期被批判流于繁琐与填鸭,因为一直要孩子背史料和史实,而不是思考出属于自己的史观,与其讨论课纲怎么改,倒不如讨论考试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

教育部13日续审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历史科采分域设计,希望突破单一区域的学习,并重视区域互动,如中国与东亚、台湾与世界,希望让学生有全球视野,而非用固定的疆域去理解。

对此,吕捷今天在脸书谈对历史教育的看法,他表示构成一段历史有三大元素:史料、史实、史观,利用史料来找出史实,再以史实为基础来建构出史观。对他而言一段历史最重要的是史观,也就是经过思考之后,对这段历史的解释与观点。

吕捷说,长久下来,我们的历史教育为什么一直被批判流于繁琐与填鸭?因为我们的历史教育一直要孩子背史料和史实,而不是思考出属于自己的史观。

「我们的历史教育是失败的」,吕捷说,一直是再背诵年代、人名、事件、条约和制度,而不是关心为什么这样?与其讨论课纲怎么编、怎么改,倒不如来讨论,我们的考试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

吕捷表示,搞教育的官员、学者、团体,每每都说我们要教育出会思考的孩子,但是我们以不用思考的方式来考试—选择题,要促进思考就要考申论题。但是为什么不考申论题,因为考卷不好改,阅卷老师得思考,所以考选择题最简单,答案卡丢进读卡机里面哔一声,分数就出来了。

或许有人会说「考申论题会有争议,很难订出给评分标准」,吕捷反问,你们这些搞教改的不是都说分数不重要吗?我们用一个不用思考的方式,希望考出会思考的孩子,你觉得有可能吗?为什么不用能思考的方式来考试?大人们不愿意思考,造成孩子们不用思考,这样的教育我们国家还有未来吗?

「历史教育必须要改革不是课纲,而是考试模式。」吕捷说,一半考选择题,让你了解史料和史实;一半考申论题,让你去思辨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论述你的想法,「当孩子们习惯思考之后,不管是谁来编课纲,孩子们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独立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