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883P112T3D240789F1819DT20080716102933  

“To Live or to Die?”

不需要艰深的经济学统计数字,就知道台湾是个高度仰赖出口的经济体。台湾内需市场规模小,又是四面环海的岛国,早在1960年代政府大举设置加工出口区以获取大量外汇,一举缔造「台湾奇迹」,即证明了以全球市场为目标不仅是台湾should,而是must必然且唯一的生存之道。

依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商品贸易排名统计,2011年台湾出口3,080亿美元,成长12.0%,为世界第17名,但相较于2010年却下滑1名;2012年第一季总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衰退860亿新台币,其中衰退幅度最大的是电子业,出口衰退逾338亿,电子业的竞争力明显下滑,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不降反升,成长了12.1%,那么文化创意产业的出口总值呢? 目前尚未有明确统计数字,或者是说市场规模尚未大到可以计算,值得令人深思。

创意品牌要走出去

以国际市场竞争力来说,台湾曾是世界兰花出口第一的「兰花王国」(近年来全球市占率下滑,已被荷兰强走宝座),是豪华游艇亚洲产值第一名,精密工业与纺织业早期是出口大宗,近年来更打造出像是HTC、ACER、ASUS、GIANT等国际知名品牌,也就是说台湾企业对于全球市场并不陌生,在发展自有品牌时也会考虑到全球市场的差异化需求,然而,近年来兴起的创意品牌、创意公司,有进军国际市场的认知吗? 有具体的国际化发展策略吗? 产业链到位了吗? 或者只想要守著国内的小众市场,希冀有千里马遇见伯乐般的奇遇记呢?

创意品牌的原罪: 小而美? 大而俗?

无论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创意品牌,或者以专业服务为核心的创意公司,就是一般大众所认知「文创产业」13分类的其中几项,其核心竞争力都在「内涵或意义的创新」,既是内涵或意义的创新,即可能是高度与某个社群生活型态或意识形态的连结,在某个特定社群内获得高度认同,进而快速促进其社群内的品牌知名度,或许还能转化为实际上的收益,但也可能会因为针对特定小众「高度客制化」,而产生排他性,不仅只锁定国内市场,或许还被限制在某个城市的某个区域的某些人,这些所谓的「小众品牌」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引领趋势的「指标性」,但如果一个市场存在太多「小众品牌」,而鲜少具备扩大市场能力、进而影响大众改变其消费行为,我称之为「攻城略地型品牌」,假以时日市场还是会萎缩,甚至消失殆尽,被国外品牌所取代。

我再说: 扩大市占率优先!

这或许也可以说明为什么美国品牌经常快速地成为「攻城略地型品牌」,美国文化原是民族大融合而演进的结果,其文化具有「侵略型」特质: 什么文化都来一点,高度融合性、大众化且复制性强,具有共通性,容易符合多元文化的共同需求,自然容易发展成符合全球市场大众需求的国际品牌,更带动其市占率强势上扬;然而,许多在地文化的拥护者或者文化自觉性高的人,会直指美国文化之「恶」与「俗」,挟带其文化特质的国际品牌也容易被冠上「文化侵略」或「流于俗艳」的恶名。

创意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包含「独特性」与「差异性」,有时与抢攻市占率的「普及性」或「共通性」市场策略是背道而驰,这是创意品牌在扩大发展期时面对的两难,如何寻求其平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功课;但以产业总体发展初期而言,扩大市场规模是首要工作,此时扶植「攻城略地型品牌」快速进入新市场、抢攻市占率,是促进产业链发展成熟的优先策略,具发展潜力或指标性的小众品牌则是以团体战随之进场,待市场规模大到足以促进产业链发展成熟后,自然会释出更多小众品牌永续生存的空间,创意产业才算是发展到位。

台湾的创意要产业化,走向永续经营、留住人才,我再说,扩大市占率优先,国际化是唯一的生路!

PHOTO by: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sz/2008-07-15/1250240789.shtml (台湾1960年代家庭代工兴盛画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