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对日作战指导思想,是抗战胜利关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日本军界盛行一种说法,称当时的中国只有「三个半」军事家,排名居首的是从未上过战场的蒋百里。那么蒋百里有甚么超常能力,获日本军界如此高评?

蒋百里本名蒋方震,晚清浙江海宁州硖石镇人,祖父蒋光煦是著名藏书、刻书家,父亲蒋学烺为名医,母亲杨镇和是名闻乡里的才女。蒋百里少年丧父,在母亲抚养下长大,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识,有「神童」之称。他在16岁考中秀才,18岁被聘为塾师,在乡间教授子弟。

1906年夏,蒋百里(右一)与友人在日本合​​影,蒋百里时任近卫军第一联队见习排长 (网上图片)

然而,蒋百里志存高远,不满足于乡间做「孩子王」,所以仅过一年便接受县令方雨亭等人资助,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东渡前,蒋百里开始学习近代知识,到达日本后更拜大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为师,最终成为一名学贯中西、经世致用的奇才。

蒋百里在日本留学6年,成绩极优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蒋百里时年23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科第3期毕业,在众多日本留学生中取得第一名。

蒋百里军骑照 (网上图片)

日本士官学校照片 (网上图片)

蒋百里毕业后又赴德国深造4年,回国后接受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征召,以京师禁卫军管带身份留在沈阳任职,期间与土匪出身将领张作霖势若水火。武昌起义爆发后,蒋百里策动奉天起义失败,被迫「潜至」南方担任浙江都督府参谋长。北洋政府成立,蒋百里又历任陆军部高等顾问、总统府军事参议、保定军校校长、总统府顾问等要职,展露大谋略家才能。

1918至1925年间,蒋百里偃武修文,先跟梁启超赴欧洲访问,归国后主持「读书俱乐部」、「共学社」等团体,并在1920年当选为浙江省议员,大力提倡「联省自治」运动。同时,蒋百里还主编《改造》杂志,与胡适共同创办「新月社」,跟徐志摩等人互相唱和,在文艺界异常活跃。

1919年,中国欧洲考察团在巴黎的合影(左二为蒋百里、左三为梁启超、左四为张君劢)

在当年军阀混战、日寇窥伺下,蒋百里认为必须出来做事。从1925年起,蒋百里再复出,先在军阀吴佩孚手下担任总参谋长,后赴上海投奔军阀孙传芳,并策划1929年「倒蒋」运动,失败后一度被捕入狱。1935年,蒋百里被南京国民政府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奉命赴日本考察以拟就国防计划,翌年又赴欧美考察军事,归国后建议建设空军。

1937年初,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蒋百里赴日考察感受,连同先前的文章、讲演稿,汇编成《国防论》小册子,堪称对日作战指导思想指南。蒋百里在书中要求中国军队「不应一味死守、与敌军大打阵地战,而是增强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利用我军本土作战、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采用运动战战术,给敌以有效杀伤;发动游击战,使之全民皆兵,让入侵者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1932年在上海寓所的蒋百里 (网上图片)

以上论述堪称蒋百里版「持久战」思想。事实证明,这正是中国军队执行这套作战思路,抗战才胜利。蒋百里作为将领,虽没有亲自指挥战役,却能「两度」击败日本军队,堪称奇闻。

蒋百里为抗战事业呕心沥血,过度操劳严重损害身体,尤其全面抗战爆发,他病情便愈发加重。1938年10月,蒋百里升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奉命将校址由长沙迁往遵义,结果仅过了1个月时,他在迁校途中病逝于广西宜山,终年56岁,去世后被追赠为陆军上将。

《国防论》出版后轰动全国,蒋百里在扉页题词中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而这也成功地激励国人顽强抵抗日寇。但可惜蒋百里无缘见证胜利到来,令人唏嘘。

蒋百里《国防论》(网上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