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小儿腹泻饮食怎样调节

  秋后是小儿腹泻的高发季节,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最为常见。「秋季腹泻」多发于3岁以下,尤其是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是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种儿科常见病。

  「泻」宝宝不得禁食  患儿被轮状病毒感染后往往起病急,出现呕吐、腹泻、发热、脱水等主要症状。这是因为,小儿的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特别是胃酸少、杀菌能力差,病菌就不能被胃酸杀死,进入肠道而引起腹泻。小儿腹泻大多起病很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素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  然而,有些家长一看见孩子腹泻,就认为「多吃多拉,不吃不拉」,便自作聪明地对孩子节食甚至禁食。殊不知,禁食后的病儿得不到必要的营养,肠道黏膜的损伤难以恢复,使腹泻迁延,进一步削弱抵抗力,甚至诱发肺炎或败血症等,这样无疑是火上浇油,加重脱水程度。专家提醒,这种错误的观念要及时纠正,因为腹泻的孩子特别需要通过调节饮食来补充营养。

  「水」疗法阻击秋季腹泻  腹泻后的宝宝,常会出现脱水症状,此时家长应该要注意让孩子摄入更多的液体。只有早期预防并及时纠正脱水,才能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现介绍一种口服补液疗法,简单易行,经济实用,有效率达96%以上。  在500毫升开水(或米汤)中,加入20克白糖(两平匙)和1.75克食盐(半啤酒瓶盖),做成口服补液,由于腹泻的孩子对液体的需求量比平时增加,所以在一开始时就要鼓励孩子多饮。小于2岁的孩子每次腹泻后可补充口服补液50—100毫升,每天的摄入量不少于500毫升;大于2岁者尽量多饮,每天1000毫升甚至更多,以预防脱水。

  小儿秋季腹泻饮食要点  营养专家介绍,腹泻营养治疗原则是饮食上进行调整,以减轻胃肠负担,逐渐恢复消化功能。  母乳喂养儿:先哺喂少量温开水后再哺以少量母奶,每次喂奶5--8分钟,间隔5--6小时一次,5--7天后恢复正常哺喂。  人工喂养儿:可先喂稀释牛奶(牛奶1份加水2份)2~3天,还可把奶煮沸,去掉上面的奶皮,降低脂肪含量,成为脱脂奶,以后逐渐增至全奶。  吃配方奶粉腹泻的孩子:可购买专门在腹泻期间食用的配方奶粉。  六个月以上的孩子:可选用米汤、稀饭、烂面条、牛奶、藕粉、菜汁、果汁、鸡蛋汤等含人体所需的大量电解质的流质饮食,易于消化吸收。

  「泻」宝宝要忌口  临床证明,对于由轮状病毒引起腹泻的宝宝,注意忌口是防治秋季腹泻的有效方法。以下这些食物要禁食:  导致腹胀的食物:黄豆、豆腐、豆浆、绿豆、赤豆等会使肠内胀气,使腹泻加重,需忌食。过多的牛奶也会使胀气,应予以适当限制。  含有长纤维的食物:西瓜、生梨、青菜、芹菜、菠菜、柚子、广柑等含有纤维素较多,能加速肠蠕动,加重腹泻,需忌食。  多糖食物:糖果、巧克力、甜点等含糖量较高,糖在肠内会引起发酵而加重胀气,故应少吃糖。  高蛋白食物:鸡蛋、鸭蛋、肉末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这些食物在肠功能己紊乱的肠道内易发酵腐败,加重腹泻,故少食。  高脂食物:肉类、奶油、动物内脏等含有较高的脂肪,导致滑肠,久泻不止,应忌食。即使用植物油烧菜,也要注意用量别太多。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