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栏文章,我想作为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创业者,讲一讲我对机器人产业的一些看法。

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1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之后进入交大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所攻读博士,从视觉定位、到电机控制,然后从2015年开始接触移动机器人,研究SLAM定位与导航技术,17年从学校出来创办优艾智合机器人。所以,作为一线的科研人员和一线的机器人产业人员,可以从两个角度相对客观的分析移动机器人的学术和产业现状。

创业两年来,我和优艾智合机器人踩了无数坑,但也填了无数坑,从起初的5个研发人员到现在30多个国内外顶尖的研发和运营团队。先后服务了米其林集团、中国中车、中国海关、欧姆龙、玉柴集团、利元亨、华能集团、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30余个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和科研院所。

每一次员工的集中入职,我都会尝试给新入职的同事分享我对机器人产业的看法,在一些学术和公司交流场合,也会做分享。在机器人市场逐渐被教育成熟,越来越多优秀的人才愿意从事机器人领域的研发和市场,我做一些我对这个行业的看法,抛砖引玉,希望大家轻喷。

从工业机器人领域,串联和并联机械臂应用在工厂加工、物流分拣等场景,在移动机器人落地中,更是场景爆发,从仓储物流出现,快仓、Geek+;变电站巡检机器人,出现鲁能、国自、朗驰、亿嘉和等八家国网体系能认证的机器人企业;酒店机器人,从抄袭国外到国产创新,有Yogo、优地、云迹;教育机器人,更是出现了优必选这样的独角兽企业;医院配送机器人,有了钛米、诺亚;清洁机器人,有科沃斯、高仙机器人等等。

可谓场景与机器人企业同样爆发,从《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数据,全国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达6500余家,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园共有60余个。机器人企业数量惊人,真假难辨,虚虚假假的机器人公司,没有真正技术的机器人公司涌现,可是,风口过了,飞起来的猪终将还是要摔死的。自2017年开始,机器人企业注册数量增长率相比2016年减少15个百分点。

不巧的是,优艾智合机器人恰恰是17年才成立的,我们站在解决真实需求的点上去思考移动机器人的场景落地,我当时坚持认为细分行业才能迸发创新点,就像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不同场景应用,出现」互联网+「,我相信机器人也是要扎到具体细分行业,解决真正需求,才能长青。

那对于机器人产业的机会还有吗?除了上面所提的应用场景之外,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上面的场景也未完全成熟,依旧有机会去参与,拿到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改变市场格局。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从产品需求本身上去理解,任何产品,从生产制造、到日常检查、例行维保,其实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参与的。然而国内外的现状是,全周期的过程都存在人力密集,机器人普及率低的情况。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是机器换人的环节,都是机器人技术或者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我们每个身处这个时代的机会。

《变数》里说,在过去中国发展的30年,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基本来自工业化、城市化与技术创新,那么,未来几年有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的新变数,是技术赋能与新旧融合。试著去思考,真正颠覆性的,应是新技术+新的市场场景,还有传统行业+新的解决方案。风口不重要,潮流不重要,真正适应产业需求的才更为重要。

本著这一思考,我们从细分的车辆维保出发,提炼统一技术方案,再深入行业应用,逐渐聚焦在智能制造和智能运维的产业升级中,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去选择新场景、适应和改造旧场景。

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行业首创,也慢慢覆盖移动机器人全地形的应用。

当然,这中间是有一些弯路,也就是坑踩了下去。探索总是令人兴奋,困难会让人愈战愈勇。

下一篇:将要开始描述如何通过移动操作机器人技术,落地实地的应用场景,这其中的困难是什么,机会是什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