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專欄文章,我想作為機器人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創業者,講一講我對機器人產業的一些看法。

首先,介紹一下我自己,14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之後進入交大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攻讀博士,從視覺定位、到電機控制,然後從2015年開始接觸移動機器人,研究SLAM定位與導航技術,17年從學校出來創辦優艾智合機器人。所以,作為一線的科研人員和一線的機器人產業人員,可以從兩個角度相對客觀的分析移動機器人的學術和產業現狀。

創業兩年來,我和優艾智合機器人踩了無數坑,但也填了無數坑,從起初的5個研發人員到現在30多個國內外頂尖的研發和運營團隊。先後服務了米其林集團、中國中車、中國海關、歐姆龍、玉柴集團、利元亨、華能集團、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山大學等30餘個國內外知名企業、機構和科研院所。

每一次員工的集中入職,我都會嘗試給新入職的同事分享我對機器人產業的看法,在一些學術和公司交流場合,也會做分享。在機器人市場逐漸被教育成熟,越來越多優秀的人才願意從事機器人領域的研發和市場,我做一些我對這個行業的看法,拋磚引玉,希望大家輕噴。

從工業機器人領域,串聯和並聯機械臂應用在工廠加工、物流分揀等場景,在移動機器人落地中,更是場景爆發,從倉儲物流出現,快倉、Geek+;變電站巡檢機器人,出現魯能、國自、朗馳、億嘉和等八家國網體系能認證的機器人企業;酒店機器人,從抄襲國外到國產創新,有Yogo、優地、雲跡;教育機器人,更是出現了優必選這樣的獨角獸企業;醫院配送機器人,有了鈦米、諾亞;清潔機器人,有科沃斯、高仙機器人等等。

可謂場景與機器人企業同樣爆發,從《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數據,全國機器人相關企業已達6500餘家,目前國內機器人產業園共有60餘個。機器人企業數量驚人,真假難辨,虛虛假假的機器人公司,沒有真正技術的機器人公司湧現,可是,風口過了,飛起來的豬終將還是要摔死的。自2017年開始,機器人企業註冊數量增長率相比2016年減少15個百分點。

不巧的是,優艾智合機器人恰恰是17年才成立的,我們站在解決真實需求的點上去思考移動機器人的場景落地,我當時堅持認為細分行業才能迸發創新點,就像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在不同場景應用,出現」互聯網+「,我相信機器人也是要扎到具體細分行業,解決真正需求,才能長青。

那對於機器人產業的機會還有嗎?除了上面所提的應用場景之外,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上面的場景也未完全成熟,依舊有機會去參與,拿到屬於自己的市場份額,改變市場格局。但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從產品需求本身上去理解,任何產品,從生產製造、到日常檢查、例行維保,其實都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參與的。然而國內外的現狀是,全週期的過程都存在人力密集,機器人普及率低的情況。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是機器換人的環節,都是機器人技術或者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也是我們每個身處這個時代的機會。

《變數》裏說,在過去中國發展的30年,持續經濟增長的動力,基本來自工業化、城市化與技術創新,那麼,未來幾年有可能影響經濟發展的新變數,是技術賦能與新舊融合。試著去思考,真正顛覆性的,應是新技術+新的市場場景,還有傳統行業+新的解決方案。風口不重要,潮流不重要,真正適應產業需求的才更為重要。

本著這一思考,我們從細分的車輛維保出發,提煉統一技術方案,再深入行業應用,逐漸聚焦在智能製造和智能運維的產業升級中,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去選擇新場景、適應和改造舊場景。

這個過程中,我們做了很多行業首創,也慢慢覆蓋移動機器人全地形的應用。

當然,這中間是有一些彎路,也就是坑踩了下去。探索總是令人興奮,困難會讓人愈戰愈勇。

下一篇:將要開始描述如何通過移動操作機器人技術,落地實地的應用場景,這其中的困難是什麼,機會是什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