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立秋在阳历的8月8日,阴历的7月8号,连在一起看见到了3个8,这数字我喜欢,会不会是要发的节奏呢?今年的立秋在农历的七月,按照俗语「七月立秋,种啥啥收」来看,今年的收成一定很好。

但是俗语到底可信度有多少,这还真没法判定,毕竟庄稼收成是否好和节气有关系,也和后期的管理有关系,不管不顾的情况下,草占了地,即便是好年景也未必见得有收成。

关于节气影响庄稼的说法有很多,有大暑阴几天,遍地是黄金,如此看来,即便是7月立秋,还得看大暑中伏期间的天气好坏。所以对于农村俗语还是要理智一些,只能做个大致参考而已。那今年的庄稼到底会如何呢?

今年是厄尔尼诺年份,所以我们北方的天气一直热不起来,本来干旱的地方,如今几天一场雨,地里倒是不缺墒,比较适合刚发芽不久的玉米生长,也对地里的红富士膨大有好处。

但是,对于种西瓜的瓜农和现在正在采收的桃子来说,这天气有点不地道,本该上色积累糖分的时候,却因为过分的雨水,使得水果风味大减,影响了收成。

总之,农业生产不能仅凭几句谚语就来判断丰收,各地种植作物时间都不一样,只能说每年的农业生产中,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而每年对于庄稼的期盼,我们都是满心欢喜的希望大丰收。

以上就是我对这句俗语的个人理解,我是一起种植,每天分享点三农事儿,喜欢就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七月立秋,种啥啥收」还有前半句「六月立秋,两头不收」,说的都是立秋节气到来的时间与庄稼丰收的关系。

说起来今天刚好是今年的小暑节气,今天是7月7日(农历六月初五),小暑字面意思「小热」,虽然是小热,但人体感受到的已经是非常炎热难耐,而小暑之后紧接著就是入伏,按照「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规律,今年的入伏发生在小暑之后的第五天,也就是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意味著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就要到来了。

并且今年的三伏天,因为夏至到立秋之间存在5个庚日,三伏天数达到了40天。对于人体来说,可能是炎热难耐又要多忍受一段时间了,但对于庄稼来说,却充满了丰收的希望,我们北方平原地区在这个季节正是玉米、大豆、高粱等农作物茁壮成长的时候,充足的日照和水分有助于庄稼的收成。(1)

之所以说「七月立秋,种啥啥收」,其实就是因为立秋节气发生在农历七月份,意味著庄稼将会享受到更长时间的光照和更长时间的温度,那么像玉米、大豆、高粱这些农作物生长发育会更充足更饱满,如果这段时间雨水也比较充足,那么可不就是一个丰收的喜悦氛围吗。

像去年(2018年)立秋发生在农历六月二十六,立秋发生在六月,日子凉的早,加上去年夏季雨水偏少,所以去年我们地里的玉米棒子个头小,淀粉转化受到寒冷空气影响,玉米粒攻的不饱满。去年中秋带我对象回家,对象看著我们满院子的玉米棒子,还说我们这里的粮食好差啊。可以说去年粮食收成不好,多多少少与立秋过早有关系。

(2)

今天是农历六月初五,赶上今年的小暑节气,小暑节气之后是大暑节气,再之后就是立秋节气了,也就意味著今年的立秋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15天一个节气,到2019年的立秋节气刚刚好过完七夕节,也就是8月8日(农历七月初八),就是2019年立秋的日子。

(3)

上文中说到,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立秋在七月初八,这意味著今年的庄稼会得到更充分的光照,和适宜庄稼生长的温度,这些显然利于庄稼的生长发育。

不过这些因素影响庄稼收成并不是全部,要想庄稼丰收,农民自己也需要投入合理的管理。前两天我妈妈买了几袋化肥,顶著日头在田地里撒了一遍化肥,因为今年夏季我们当地一直没有下雨,因此还浇了一遍地。这样能够保证庄稼充足的营养和光照,有利于玉米、大豆等的生长和转化。

如果我们那里今年入伏之后能扎扎实实下上几场雨,我相信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所以,除了外界环境对庄稼的影响外,作为农民我们自己也要合理的管理自己的田地,这样才能保证庄稼的好收成。

总体来说,「七月立秋,种啥啥收」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还是要加上那句「事在人为」,人不能一味的靠天,最终还是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丰收的机会,这样才能保证今年庄稼的好收成。

(文/阿冰)


往年立秋一般在农历的六月份,今年却拖到了农历七月份。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今年七夕节的第二天就是立秋,阳历是八月八号。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是跟农耕农作密切相关的。如果按照往年六月立秋,那过不了几天,天气就凉快了,只要秋风一凉,各种农作物就过了最茂盛的生长阶段。因为农作物只有在伏里才生长的最快。立秋以后,就会慢慢的进入尾声,进入成熟季节。

像今年的夏玉米才刚种上没有几天。按照往年的季节就不太可能了。生长期最短的玉米种子,也不可能一个月内就抽穗拉棒子,所以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是跟农作物有著千丝万缕的关联。往年都是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今年到了谷雨,也没有开始点瓜种豆。本来4月中旬就该种的花生,一直都拖到五一前后才开始。由于气候的原因,地温升不上来,春玉米也是一拖再拖,始终不敢下种。

我们胶东地区这边,今年春播春种的时间,跟往年相比,各种农作物种植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延迟了半个多月。就拿我们家种植的葫芦来说吧,按照以往的经验,现在的葫芦早就已经长得很大了,差不多都已经定型了。可是由于今年春天的气温一直没有回暖,早晚温差较大,导致葫芦种子迟迟没有发芽,所以现在的葫芦离定型还差的很远。本来我有些担心,查看了一下日历,今年立秋的时间拖到了农历七月份,这样我就放弃了。

应该说天气是紧跟著节气的变化而变化,今年立秋晚,就给农作物的生长争取了时间,农民们不用担心农作物种的晚会影响收成。立秋晚了,三伏天自然而然的时间要延长,往年伏里是30天左右,而今年伏季是四十天。农民们都清楚,三伏天是各种农作物生长最快的季节,只要立了秋,立马就缓慢了。至于说今年收成如何,我认为立秋晚,对农作物丰收有利无害,自然是种啥啥收。


七月立秋,种啥啥收。这句话有道理。

在农村,俗语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有深刻指导意义的。在以前,没有天气预报,人们只有通过节气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虽然没有科学性,但是很有代表性。

今年立秋在8月8号,农历7月初八,也就是题上所说的七月立秋。为什么说七月立秋,种啥啥收?

农历七月初吧立秋,阳历还是8月8号,还是处于中伏,中伏是最热的天气,但农作物喜欢热啊,只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给,天气高温对农作物不要紧,并且太阳天农作物光合作用充分,使作物茂盛生长,这样在秋天有好收成柯,你说是不是呢?

俗语毕竟是预见性的,有的年景不一定像说的那样,也就是说俗语有局限性,作物有收成并不是说,立秋在七月就有收成的。作物收成还有天气气候是不是风调雨顺,土壤是不是很肥沃,田间追肥除草是不是及时等等原因。

我们希望像题主提出的俗语一样,农民有个好收成。


七月立秋,种啥啥收。这话还有半句是,六月立秋,两头难收。在中原河南,又是这么说的,六月立秋,晚的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意而六月立秋是早秋,种晚种迟误了节气积温不够,就减产失收了,七月立秋正当时,不误时耕作,那种早晚两期都有好收获。这是在强调耕作种植安适时,依节令而为,莫错过就好,错过就会减产失收。

今年己亥,是8月8号,阴历七月初八寅时立秋,是七月立秋,不是六月,依此说法是种啥啥收,意即是庄稼有好收成的年份。这是一句以阴历月份看节气而预测收成的俗语,这样的说法缺乏严谨的科学依据,更受人旧有而固定的思维影响,所以这说法不一定对,也即不一定会准确。

旧时人习惯了用阴历,形成习惯及习惯的固是思维定势,不易改变。立秋是秋季首个节气,在七月是正常的,六月属夏季,立秋在六月就不正常,就是早秋了,因而会有问题。旧以种作为主,就种作而言就会失收了。特别是不知变,而错过了时令良机,种作晚了迟了,日照积温不足,就会影响收成了。这是早秋给人产生节令错觉而误时,值得注意警醒。

二十四节气不是依阴历制定,而是依阳历制定,是反映太阳运行规律特点,以此来正确对待与安排农耕的。在阳历看节气就没有迟早说,更无月误差,只有前后差一日的区别。就从立秋看,多数是在8月7号8号两天,所以从阳历看没早秋迟秋的说法,基本是有规律的,不会象阴历有提前或延后之说。为何阴历看节气无规律不定时,变化大?一是节气不是从阴历排的,二是阴阳历是两种不同计算,不同特点的历法,但阴阳历又要互用,就要有调和,于是以阴历迁就阳历,阳历的用途适用范围比阴历广,阴阳历年误差有11天,为使年误差不远,阴历便采用了闰月办法,并成规律,19年七闰,因闰月关系,闰月年前后看节气在阴历月的误差大的,这也成了规律,闰月年前,节气在阴历看误差就小些,闰月年后就就大些。如2020庚子年闰四月,2021辛丑年的节气在阴历月看节气都是提前的,都早了一些,立秋就跑到六月不在七月了。所以,以阴历月看节气早迟而评估耕作好坏是不准确,不足为信的。但不是一点作用没用,起确能提醒人,不要大意粗心,误了农时,那就真的灵险了。


大家知道昨天是什么日子吗,其实昨天就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那么也就意味著从昨天开始已经进入到了较为炎热的夏天,但是这还并不是最炎热的,因为小暑9之后就是「大暑」了,这个节气到来使得气温一下子升高了很多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

那么过了大暑之后的节气就是咱们要说的「立秋」了,虽然是立秋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在立秋后的一段时间还是处于大暑的余热在,所以我们还是要特别注意的,其实立秋的早晚对于各种各样的庄稼是有影响的,比如问题中提到的「七月立秋,种啥啥都收」的这句话我用我们村的实际经验来讲解。

「七月立秋,种啥啥都收」

想必大家从其字面意思上就能理解出所要表达的含义了,也就是说七月份立秋的话,那么天气温度等非常适合农田里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生长,并且在七月立秋会风调雨顺,因此我们也不用著急去收割,毕竟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下我们可以让农作物在田里一直生长,直到长的颗粒饱满以后在收获,所以才有这句「七月立秋,种啥啥都收」的民间俗语。

但是每年立秋的日子都不固定,因此也有六月立秋之说,比如这句「六月立秋快加油」其实就是提醒人们如果在六月份立秋的话,那么天气变化无常,也就是说会突然有一场暴风雨或者冰雹什么的,会造成咱们农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因此才会说「六月立秋快加油」和七月立秋正好相对应。

「2019年的立秋时间」

对于今年的立秋对于我们农民朋友们来说是感到非常高兴的,因为今年的立秋正好实在阳历的八月八日,阴历的七月初八,那么这样的立秋时间正好对应了咱们的老一辈人留下的这句「七月立秋种啥啥都收」的话。

综上所述:

老一辈人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今天的民间俗语,对于我们后人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因此我们要多学习多借鉴对我们有益的,继续传承发扬,毕竟这也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农村文化。


我是平凡之路,很高兴来回答问题。

今天7月7号,是小暑节气,今天气候历法上解释说是真正热天开始了,但是热天已经开始好几天了。

最近几天,长江流域一直高温,天气又闷热,湿度又高,在太阳底下就像蒸笼,热腾腾,热气冲冲。再过几天到12号就入伏,天气更色了,现在是小暑只是热的天气打个样,酷热还在来的路上。

俗语说「七月立秋,种啥收啥」这句话说的很经典。

2019年阳历8月8号,农历七月初八是立秋。也就是历法上说的七月立秋。8月8号立秋,刚好还处在中伏,中伏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候。立秋字义上理解,立秋之后,天气开始转凉,不是句话说的好,入秋一日,水冷三分。这很形象的说明了,立秋之后,天气在转凉。但是今年的立秋还处在中伏之内,所以天气还是处于高温高湿的天气环境中,想凉快,还真有点难。

我们知道,农作物种植一般在芒种前后开始播种了,到了立秋之后,农作物正处于开花结果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太阳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说,立秋晚点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多好处。

当然影响庄稼收成的不仅仅是气候条件,还需要人的日常管理,要及时排水抗旱,还需要给地里下足肥料。这样天时地利人和才能保证农作物走好收成。


「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引起了农民群众的广泛重视。秋天是一个农作物大丰收的季节,也是最忙碌的季节,我们盼天盼地盼丰收,「风调雨顺」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恩赐。老一辈人一直流传著一句俗语「七月立秋,种啥啥收」,说的就是今年立秋在农历七月,一定会大丰收。作为农民,我来谈谈我的看法。七月立秋,种啥啥收

农村的俗语对我们农民来说很有指导意义,因为它是老一辈人智慧的结晶,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出来的。而在「七月立秋,种啥啥收」的前面一句是「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农历七月立秋,伴随著雨季的到来,雨水充沛,天气炎热,阳光充足,农作物的根系稳扎稳打,茁壮成长,这对于像这期间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的发育有重大意义。它们在有利的条件下,尽情吸吮水份,再加上我们及时追肥,除草,控制虫害,那么必然农作物会有一个大的丰收。

今年的立秋是在2019年8月8日,农历是七月初作八,也称为于早立秋。天时地利,全国大部分天气晴好,没有天灾等不可控因素,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著极其重要的有利因素。想著今年农作物大丰收,农民心里乐开了花,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也是非常欣喜的。

立秋,节气上的秋天已经来临,但其实天气还是非常炎热的。今年的立秋算早立秋,早晚凉嗖嗖,但依旧还是在三伏天里。立秋,是一种转折点,也是农忙的开始。我们要重视这个节气,注意农作物的生长及虫害防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作物的大丰收。以上是我的个人见解,期待您下方留言探讨。

古时候农民种地,都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收种工作,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直到今天对农民种地都非常有帮助。很多农村老人生活中,就是靠著二十四节气组织生产劳作的,对农民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帮助。

俗话说的七月立秋,种啥收啥是非常有道理的。

2019年的立秋在阳历8月8日,也就是农历七月初八,正好赶上七月立秋。为什么说农历七月立秋,种啥收啥呢?其实很有道理。

因为在这个季节,正直大暑,正是夏季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候,而且这个时期一般都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正适合农作物健康生长。有了充足的水分和光照有利于农作物叶片提高光合作用,促进光合作用产物对根系以及穗棒的供应。那么自然农作物就会生长的更好,收成就会大大提高。

只要在这个时期不发生自然灾害,农作物就能保证丰收丰产。

其实,农民都是靠天吃饭,这句俗语也是农民古时候总结的经验,有重要的意义,不过放到现在多少有些不那么适用。

因为现在全球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极端天气也常有发生,有时候自然灾害什么时候来农民并不知道,这也就无法根据古语进行准确预测了。

而且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气候条件不同,农作物生长发育丰收情况也都不同,一句俗语无法代表整个中国所有地区的时候条件。

所以说,俗语自然有俗语的意义,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时代不同,全球时候条件也发生了变化,那么农民面临的问题也更复杂,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现实条件具体分析。也需要根据当年的天气情况,进行预判。也跟农作物的管理,品种等等问题都相关。


俗语「七月立秋,种啥啥收」,2019年几月立秋,庄稼收成如何?

夏至之后,农村的庄稼人,终于可以迎来短暂的休息期。前两天,由于天气持续性高温,秧田里的水基本上晒干了,正好在今天来了一场及时雨。看著田里已经生根的秧苗、已经一人高的玉米,坐等秋收的喜悦。虽然说明天才是小暑时节,距离立秋还有一段时间,不过向来勤奋的农民都有提前准备的习惯,这不村里的种粮好手在家门口与外婆闲聊,已经在讨论今年立秋的时间,并且预测今年的粮食收成怎么样了。其中,一位大爷就说道,今年农历七月立秋,「七月立秋,种啥啥收」,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那么,大爷口中的俗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真的如此吗?

一、2019年立秋立在几月?

之所以会出现立秋立在六月或者七月,主要是由于24节气和农历的纪年方法不同。长久以来,我们所使用的农历纪年,是以月亮圆缺为基础的,绕地球一圈即为一月,即成为「朔望月」,时间为29.5天,那么一年的时间即为354天。而24节气是以天干地支为基础的,也就是以地球绕太阳转为基础的,地球公转一圈即为一年,时间为365天。所以,农历时间和公历时间相差11天,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闰月的原因。

那么,立秋是如何判断时间的。立秋除了代表夏天的结束,秋天的来临,还代表的是北斗指向西南,太阳经度为135°的时候,是以地球公转为基础的,即以公历时间计算。每年固定在8月7-9号。但是,由于农历和公历之间的时间差,会出现在立秋立在农历六月或者七月的情况。2019年立秋在公历8月8日,农历七月初八,即为七月立秋;而2020年立秋在公历8月7日,农历六月十八,即为六月立秋。

二、七月立秋,种啥啥收,为什么呢?

农村当中,对于农民最重要的,莫过于庄稼地,粮食丰收比什么都重要。刚刚我们也提到,村里大爷说今年会是丰收年,说的依据就是「七月立秋,种啥啥收」,其实前面还有一句「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为什么立秋立在农历六月和七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的呢?主要原因在于气温。

根据老农的长期经验,如果农历六月立秋的话,那么今年的天将会冷的快一点。我们都知道,对于作物生长,一靠太阳,二靠温度。如果降温较早,将会对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作物的丰收。相反,如果是七月立秋的话,那么天气降温的速度就会慢一些,对于作物生长也会更加有利。所以,农村也说「六月立秋快加油,七月立秋慢悠悠」,立秋在农历七月,作物不需要著急,可以慢悠悠地生长,因为自然条件非常适宜。

综上所述,「七月立秋,种啥啥收」是农村的一句经验谚语,虽然有武断的成分,但是也是长期经验的总结。根据24节气和农历不同的纪年方法,产生了两者时间的差别,所以会有六月或者七月立秋的情况。更晚时间立秋,也就意味著降温可以稍微慢几天,对于作物的生长而言,温度适宜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所有的农村谚语都有其地域性,不可一概而论。虽然说现在技术很大,预测天气的准确性很高,但是对于流传下来的农村俗语有时候非常准确的。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