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立秋在陽曆的8月8日,陰曆的7月8號,連在一起看見到了3個8,這數字我喜歡,會不會是要發的節奏呢?今年的立秋在農曆的七月,按照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來看,今年的收成一定很好。

但是俗語到底可信度有多少,這還真沒法判定,畢竟莊稼收成是否好和節氣有關係,也和後期的管理有關係,不管不顧的情況下,草佔了地,即便是好年景也未必見得有收成。

關於節氣影響莊稼的說法有很多,有大暑陰幾天,遍地是黃金,如此看來,即便是7月立秋,還得看大暑中伏期間的天氣好壞。所以對於農村俗語還是要理智一些,只能做個大致參考而已。那今年的莊稼到底會如何呢?

今年是厄爾尼諾年份,所以我們北方的天氣一直熱不起來,本來乾旱的地方,如今幾天一場雨,地裏倒是不缺墒,比較適合剛發芽不久的玉米生長,也對地裏的紅富士膨大有好處。

但是,對於種西瓜的瓜農和現在正在採收的桃子來說,這天氣有點不地道,本該上色積累糖分的時候,卻因為過分的雨水,使得水果風味大減,影響了收成。

總之,農業生產不能僅憑幾句諺語就來判斷豐收,各地種植作物時間都不一樣,只能說每年的農業生產中,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而每年對於莊稼的期盼,我們都是滿心歡喜的希望大豐收。

以上就是我對這句俗語的個人理解,我是一起種植,每天分享點三農事兒,喜歡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還有前半句「六月立秋,兩頭不收」,說的都是立秋節氣到來的時間與莊稼豐收的關係。

說起來今天剛好是今年的小暑節氣,今天是7月7日(農曆六月初五),小暑字面意思「小熱」,雖然是小熱,但人體感受到的已經是非常炎熱難耐,而小暑之後緊接著就是入伏,按照「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規律,今年的入伏發生在小暑之後的第五天,也就是7月12日(農曆六月初十),意味著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就要到來了。

並且今年的三伏天,因為夏至到立秋之間存在5個庚日,三伏天數達到了40天。對於人體來說,可能是炎熱難耐又要多忍受一段時間了,但對於莊稼來說,卻充滿了豐收的希望,我們北方平原地區在這個季節正是玉米、大豆、高粱等農作物茁壯成長的時候,充足的日照和水分有助於莊稼的收成。(1)

之所以說「七月立秋,種啥啥收」,其實就是因為立秋節氣發生在農曆七月份,意味著莊稼將會享受到更長時間的光照和更長時間的溫度,那麼像玉米、大豆、高粱這些農作物生長發育會更充足更飽滿,如果這段時間雨水也比較充足,那麼可不就是一個豐收的喜悅氛圍嗎。

像去年(2018年)立秋髮生在農曆六月二十六,立秋髮生在六月,日子涼的早,加上去年夏季雨水偏少,所以去年我們地裏的玉米棒子個頭小,澱粉轉化受到寒冷空氣影響,玉米粒攻的不飽滿。去年中秋帶我對象回家,對象看著我們滿院子的玉米棒子,還說我們這裡的糧食好差啊。可以說去年糧食收成不好,多多少少與立秋過早有關係。

(2)

今天是農曆六月初五,趕上今年的小暑節氣,小暑節氣之後是大暑節氣,再之後就是立秋節氣了,也就意味著今年的立秋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15天一個節氣,到2019年的立秋節氣剛剛好過完七夕節,也就是8月8日(農曆七月初八),就是2019年立秋的日子。

(3)

上文中說到,今年的三伏天有40天,立秋在七月初八,這意味著今年的莊稼會得到更充分的光照,和適宜莊稼生長的溫度,這些顯然利於莊稼的生長發育。

不過這些因素影響莊稼收成並不是全部,要想莊稼豐收,農民自己也需要投入合理的管理。前兩天我媽媽買了幾袋化肥,頂著日頭在田地裏撒了一遍化肥,因為今年夏季我們當地一直沒有下雨,因此還澆了一遍地。這樣能夠保證莊稼充足的營養和光照,有利於玉米、大豆等的生長和轉化。

如果我們那裡今年入伏之後能扎紮實實下上幾場雨,我相信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所以,除了外界環境對莊稼的影響外,作為農民我們自己也要合理的管理自己的田地,這樣才能保證莊稼的好收成。

總體來說,「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還是要加上那句「事在人為」,人不能一味的靠天,最終還是需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豐收的機會,這樣才能保證今年莊稼的好收成。

(文/阿冰)


往年立秋一般在農曆的六月份,今年卻拖到了農曆七月份。七月初七是七夕節,今年七夕節的第二天就是立秋,陽曆是八月八號。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是跟農耕農作密切相關的。如果按照往年六月立秋,那過不了幾天,天氣就涼快了,只要秋風一涼,各種農作物就過了最茂盛的生長階段。因為農作物只有在伏裏才生長的最快。立秋以後,就會慢慢的進入尾聲,進入成熟季節。

像今年的夏玉米才剛種上沒有幾天。按照往年的季節就不太可能了。生長期最短的玉米種子,也不可能一個月內就抽穗拉棒子,所以二十四節氣的變化,是跟農作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往年都是清明前後點瓜種豆,今年到了穀雨,也沒有開始點瓜種豆。本來4月中旬就該種的花生,一直都拖到五一前後才開始。由於氣候的原因,地溫升不上來,春玉米也是一拖再拖,始終不敢下種。

我們膠東地區這邊,今年春播春種的時間,跟往年相比,各種農作物種植的時間差不多都是延遲了半個多月。就拿我們家種植的葫蘆來說吧,按照以往的經驗,現在的葫蘆早就已經長得很大了,差不多都已經定型了。可是由於今年春天的氣溫一直沒有回暖,早晚溫差較大,導致葫蘆種子遲遲沒有發芽,所以現在的葫蘆離定型還差的很遠。本來我有些擔心,查看了一下日曆,今年立秋的時間拖到了農曆七月份,這樣我就放棄了。

應該說天氣是緊跟著節氣的變化而變化,今年立秋晚,就給農作物的生長爭取了時間,農民們不用擔心農作物種的晚會影響收成。立秋晚了,三伏天自然而然的時間要延長,往年伏裏是30天左右,而今年伏季是四十天。農民們都清楚,三伏天是各種農作物生長最快的季節,只要立了秋,立馬就緩慢了。至於說今年收成如何,我認為立秋晚,對農作物豐收有利無害,自然是種啥啥收。


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句話有道理。

在農村,俗語都是古人總結出來的,有深刻指導意義的。在以前,沒有天氣預報,人們只有通過節氣來預測未來的天氣,雖然沒有科學性,但是很有代表性。

今年立秋在8月8號,農曆7月初八,也就是題上所說的七月立秋。為什麼說七月立秋,種啥啥收?

農曆七月初吧立秋,陽曆還是8月8號,還是處於中伏,中伏是最熱的天氣,但農作物喜歡熱啊,只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給,天氣高溫對農作物不要緊,並且太陽天農作物光合作用充分,使作物茂盛生長,這樣在秋天有好收成柯,你說是不是呢?

俗語畢竟是預見性的,有的年景不一定像說的那樣,也就是說俗語有侷限性,作物有收成並不是說,立秋在七月就有收成的。作物收成還有天氣氣候是不是風調雨順,土壤是不是很肥沃,田間追肥除草是不是及時等等原因。

我們希望像題主提出的俗語一樣,農民有個好收成。


七月立秋,種啥啥收。這話還有半句是,六月立秋,兩頭難收。在中原河南,又是這麼說的,六月立秋,晚的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意而六月立秋是早秋,種晚種遲誤了節氣積溫不夠,就減產失收了,七月立秋正當時,不誤時耕作,那種早晚兩期都有好收穫。這是在強調耕作種植安適時,依節令而為,莫錯過就好,錯過就會減產失收。

今年己亥,是8月8號,陰曆七月初八寅時立秋,是七月立秋,不是六月,依此說法是種啥啥收,意即是莊稼有好收成的年份。這是一句以陰曆月份看節氣而預測收成的俗語,這樣的說法缺乏嚴謹的科學依據,更受人舊有而固定的思維影響,所以這說法不一定對,也即不一定會準確。

舊時人習慣了用陰曆,形成習慣及習慣的固是思維定勢,不易改變。立秋是秋季首個節氣,在七月是正常的,六月屬夏季,立秋在六月就不正常,就是早秋了,因而會有問題。舊以種作為主,就種作而言就會失收了。特別是不知變,而錯過了時令良機,種作晚了遲了,日照積溫不足,就會影響收成了。這是早秋給人產生節令錯覺而誤時,值得注意警醒。

二十四節氣不是依陰曆制定,而是依陽曆制定,是反映太陽運行規律特點,以此來正確對待與安排農耕的。在陽曆看節氣就沒有遲早說,更無月誤差,只有前後差一日的區別。就從立秋看,多數是在8月7號8號兩天,所以從陽曆看沒早秋遲秋的說法,基本是有規律的,不會象陰曆有提前或延後之說。為何陰曆看節氣無規律不定時,變化大?一是節氣不是從陰曆排的,二是陰陽曆是兩種不同計算,不同特點的曆法,但陰陽曆又要互用,就要有調和,於是以陰曆遷就陽曆,陽曆的用途適用範圍比陰曆廣,陰陽曆年誤差有11天,為使年誤差不遠,陰曆便採用了閏月辦法,並成規律,19年七閏,因閏月關係,閏月年前後看節氣在陰曆月的誤差大的,這也成了規律,閏月年前,節氣在陰曆看誤差就小些,閏月年後就就大些。如2020庚子年閏四月,2021辛丑年的節氣在陰曆月看節氣都是提前的,都早了一些,立秋就跑到六月不在七月了。所以,以陰曆月看節氣早遲而評估耕作好壞是不準確,不足為信的。但不是一點作用沒用,起確能提醒人,不要大意粗心,誤了農時,那就真的靈險了。


大家知道昨天是什麼日子嗎,其實昨天就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小暑」,那麼也就意味著從昨天開始已經進入到了較為炎熱的夏天,但是這還並不是最炎熱的,因為小暑9之後就是「大暑」了,這個節氣到來使得氣溫一下子升高了很多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溫。

那麼過了大暑之後的節氣就是咱們要說的「立秋」了,雖然是立秋但是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在立秋後的一段時間還是處於大暑的餘熱在,所以我們還是要特別注意的,其實立秋的早晚對於各種各樣的莊稼是有影響的,比如問題中提到的「七月立秋,種啥啥都收」的這句話我用我們村的實際經驗來講解。

「七月立秋,種啥啥都收」

想必大家從其字面意思上就能理解出所要表達的含義了,也就是說七月份立秋的話,那麼天氣溫度等非常適合農田裡各種各樣的農作物生長,並且在七月立秋會風調雨順,因此我們也不用著急去收割,畢竟在風調雨順的環境下我們可以讓農作物在田裡一直生長,直到長的顆粒飽滿以後在收穫,所以纔有這句「七月立秋,種啥啥都收」的民間俗語。

但是每年立秋的日子都不固定,因此也有六月立秋之說,比如這句「六月立秋快加油」其實就是提醒人們如果在六月份立秋的話,那麼天氣變化無常,也就是說會突然有一場暴風雨或者冰雹什麼的,會造成咱們農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因此才會說「六月立秋快加油」和七月立秋正好相對應。

「2019年的立秋時間」

對於今年的立秋對於我們農民朋友們來說是感到非常高興的,因為今年的立秋正好實在陽曆的八月八日,陰曆的七月初八,那麼這樣的立秋時間正好對應了咱們的老一輩人留下的這句「七月立秋種啥啥都收」的話。

綜上所述:

老一輩人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今天的民間俗語,對於我們後人來說真的是受益匪淺,因此我們要多學習多借鑒對我們有益的,繼續傳承發揚,畢竟這也是一種具有特色的農村文化。


我是平凡之路,很高興來回答問題。

今天7月7號,是小暑節氣,今天氣候曆法上解釋說是真正熱天開始了,但是熱天已經開始好幾天了。

最近幾天,長江流域一直高溫,天氣又悶熱,濕度又高,在太陽底下就像蒸籠,熱騰騰,熱氣沖沖。再過幾天到12號就入伏,天氣更色了,現在是小暑只是熱的天氣打個樣,酷熱還在來的路上。

俗語說「七月立秋,種啥收啥」這句話說的很經典。

2019年陽曆8月8號,農曆七月初八是立秋。也就是曆法上說的七月立秋。8月8號立秋,剛好還處在中伏,中伏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候。立秋字義上理解,立秋之後,天氣開始轉涼,不是句話說的好,入秋一日,水冷三分。這很形象的說明瞭,立秋之後,天氣在轉涼。但是今年的立秋還處在中伏之內,所以天氣還是處於高溫高濕的天氣環境中,想涼快,還真有點難。

我們知道,農作物種植一般在芒種前後開始播種了,到了立秋之後,農作物正處於開花結果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太陽進行光合作用,所以說,立秋晚點對農作物生長有很多好處。

當然影響莊稼收成的不僅僅是氣候條件,還需要人的日常管理,要及時排水抗旱,還需要給地裏下足肥料。這樣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保證農作物走好收成。


「立秋」,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引起了農民羣眾的廣泛重視。秋天是一個農作物大豐收的季節,也是最忙碌的季節,我們盼天盼地盼豐收,「風調雨順」對我們來說是最大的恩賜。老一輩人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說的就是今年立秋在農曆七月,一定會大豐收。作為農民,我來談談我的看法。七月立秋,種啥啥收

農村的俗語對我們農民來說很有指導意義,因為它是老一輩人智慧的結晶,根據實際經驗總結出來的。而在「七月立秋,種啥啥收」的前面一句是「六月立秋,兩頭不收」。農曆七月立秋,伴隨著雨季的到來,雨水充沛,天氣炎熱,陽光充足,農作物的根系穩紮穩打,茁壯成長,這對於像這期間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的發育有重大意義。它們在有利的條件下,盡情吸吮水份,再加上我們及時追肥,除草,控制蟲害,那麼必然農作物會有一個大的豐收。

今年的立秋是在2019年8月8日,農曆是七月初作八,也稱為於早立秋。天時地利,全國大部分天氣晴好,沒有天災等不可控因素,這對於農作物的生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有利因素。想著今年農作物大豐收,農民心裡樂開了花,作為其中的一份子也是非常欣喜的。

立秋,節氣上的秋天已經來臨,但其實天氣還是非常炎熱的。今年的立秋算早立秋,早晚涼嗖嗖,但依舊還是在三伏天裏。立秋,是一種轉折點,也是農忙的開始。我們要重視這個節氣,注意農作物的生長及蟲害防治,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農作物的大豐收。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期待您下方留言探討。

古時候農民種地,都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收種工作,天干地支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直到今天對農民種地都非常有幫助。很多農村老人生活中,就是靠著二十四節氣組織生產勞作的,對農民幾千年來的生產生活都有很大幫助。

俗話說的七月立秋,種啥收啥是非常有道理的。

2019年的立秋在陽曆8月8日,也就是農曆七月初八,正好趕上七月立秋。為什麼說農曆七月立秋,種啥收啥呢?其實很有道理。

因為在這個季節,正直大暑,正是夏季農作物旺盛生長的時候,而且這個時期一般都是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正適合農作物健康生長。有了充足的水分和光照有利於農作物葉片提高光合作用,促進光合作用產物對根系以及穗棒的供應。那麼自然農作物就會生長的更好,收成就會大大提高。

只要在這個時期不發生自然災害,農作物就能保證豐收豐產。

其實,農民都是靠天喫飯,這句俗語也是農民古時候總結的經驗,有重要的意義,不過放到現在多少有些不那麼適用。

因為現在全球氣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極端天氣也常有發生,有時候自然災害什麼時候來農民並不知道,這也就無法根據古語進行準確預測了。

而且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氣候條件不同,農作物生長發育豐收情況也都不同,一句俗語無法代表整個中國所有地區的時候條件。

所以說,俗語自然有俗語的意義,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是時代不同,全球時候條件也發生了變化,那麼農民面臨的問題也更複雜,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現實條件具體分析。也需要根據當年的天氣情況,進行預判。也跟農作物的管理,品種等等問題都相關。


俗語「七月立秋,種啥啥收」,2019年幾月立秋,莊稼收成如何?

夏至之後,農村的莊稼人,終於可以迎來短暫的休息期。前兩天,由於天氣持續性高溫,秧田裡的水基本上曬乾了,正好在今天來了一場及時雨。看著田裡已經生根的秧苗、已經一人高的玉米,坐等秋收的喜悅。雖然說明天才是小暑時節,距離立秋還有一段時間,不過向來勤奮的農民都有提前準備的習慣,這不村裡的種糧好手在家門口與外婆閑聊,已經在討論今年立秋的時間,並且預測今年的糧食收成怎麼樣了。其中,一位大爺就說道,今年農曆七月立秋,「七月立秋,種啥啥收」,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那麼,大爺口中的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的如此嗎?

一、2019年立秋立在幾月?

之所以會出現立秋立在六月或者七月,主要是由於24節氣和農曆的紀年方法不同。長久以來,我們所使用的農曆紀年,是以月亮圓缺為基礎的,繞地球一圈即為一月,即成為「朔望月」,時間為29.5天,那麼一年的時間即為354天。而24節氣是以天干地支為基礎的,也就是以地球繞太陽轉為基礎的,地球公轉一圈即為一年,時間為365天。所以,農曆時間和公曆時間相差11天,這就是為什麼會有閏月的原因。

那麼,立秋是如何判斷時間的。立秋除了代表夏天的結束,秋天的來臨,還代表的是北斗指向西南,太陽經度為135°的時候,是以地球公轉為基礎的,即以公曆時間計算。每年固定在8月7-9號。但是,由於農曆和公曆之間的時間差,會出現在立秋立在農曆六月或者七月的情況。2019年立秋在公曆8月8日,農曆七月初八,即為七月立秋;而2020年立秋在公曆8月7日,農曆六月十八,即為六月立秋。

二、七月立秋,種啥啥收,為什麼呢?

農村當中,對於農民最重要的,莫過於莊稼地,糧食豐收比什麼都重要。剛剛我們也提到,村裡大爺說今年會是豐收年,說的依據就是「七月立秋,種啥啥收」,其實前面還有一句「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為什麼立秋立在農曆六月和七月會有這麼大的差別的呢?主要原因在於氣溫。

根據老農的長期經驗,如果農曆六月立秋的話,那麼今年的天將會冷的快一點。我們都知道,對於作物生長,一靠太陽,二靠溫度。如果降溫較早,將會對作物的生長帶來不利,影響作物的豐收。相反,如果是七月立秋的話,那麼天氣降溫的速度就會慢一些,對於作物生長也會更加有利。所以,農村也說「六月立秋快加油,七月立秋慢悠悠」,立秋在農曆七月,作物不需要著急,可以慢悠悠地生長,因為自然條件非常適宜。

綜上所述,「七月立秋,種啥啥收」是農村的一句經驗諺語,雖然有武斷的成分,但是也是長期經驗的總結。根據24節氣和農曆不同的紀年方法,產生了兩者時間的差別,所以會有六月或者七月立秋的情況。更晚時間立秋,也就意味著降溫可以稍微慢幾天,對於作物的生長而言,溫度適宜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所有的農村諺語都有其地域性,不可一概而論。雖然說現在技術很大,預測天氣的準確性很高,但是對於流傳下來的農村俗語有時候非常準確的。對此,你怎麼看?歡迎留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