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撬开了,一些传统的西经不愿意承认的问题,所以越来越火。

进四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都是按照西经的那一套,在做指导思想。很多的地方,完全是要把中国推向深渊的。

比如,城市化的问题,我就是支持温铁军的。

在很多搞西经的人看来,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越高,就说明其越发达,越文明。那帮人,把城市化率当成一个社会文明的指标在宣传。然而,他们不愿意,或者说不想承认的是,一个国家城市化率越高,社会矛盾就越大。

资本主义的自然发展,就是使生产资料集中,人力资源之中,最终在一个很狭小的城市里,挤上无数的居民,无数的生产资料,无数的房屋,各种的瓶瓶罐罐。

在这种高度的集中化生产环境里,社会会分成两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这两大阶级的矛盾会无限的放大。

就如一些城市没什么规划的国家,都会在最发达的城市里,形成贫民窟和富豪阶层,同时居住在一个城市的现象。

就如印度的新德里,孟买等城市,大富豪有十几亿的豪宅,而在他们豪宅不远的地方,就有成千上万的贫民窟。

我都觉得纳闷,这些富豪居住在豪宅里,边上就是上百万人口的贫民窟,自己心里就不害怕么?

当然,我想他们是不会害怕的,而且很乐意的看见这种情况。

因为有这样的贫民窟的存在,可以让他们用很便宜的价格,就雇佣到劳动力,何乐不为呢?

今天的很多西经派,推动的所谓的改革,大多是围绕著少数富豪的利益奔走的。

为了壮大资本,发展资本,拚命的推动各种生产的集中化,垄断化。

集中和垄断,其实没什么问题,毕竟工业化代表著先进的生产力。

但问题是,这种工业化是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垄断富豪,而大多数的工人阶层失去自己的生产资料,成为了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是不是有问题呢?

而且这些无产者,天天还被这些人修理,整天996,房奴。

温铁军之所以火,就是在说明,那些人的些改革是有问题的。

就如国内的三农问题,改革就明显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要搞资本下乡,让大资本收购农民手里的土地,让少数人成为新时代的地主。

另外一派,是已成立工人合作组织为基础的一派。

温铁军很柔弱的点出了,前面那派发展下去,是一定有问题的。

好了,不能多说了,在多说下去,一些「新自由主义派」「经济神学家们」,又会出来跳脚了。

然后,跟你巴拉巴拉一大堆,说你不懂经济学,经济学没及格。

然后,他们又会念叨一大堆的名字,什么哈耶克,亚当斯之类的。

…………

在更一下,温铁军还有一些理论,我是挺喜欢的。

就是「工业化是一种去劳动的过程」。

他的这个观点,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

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是一种去劳动化的过程,工业化越成功就代表著,需要的劳动力越少。

同时,他意味著工业化越成功,失业人口就越多。失业人口一旦多了,就代表著社会整体的购买力下降,于是乎经济危机爆发了。

在国内,一些搞西经的,整天拚命的搞市场化,搞自由化。却从来不曾想过,当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垄断企业越来越庞大以后,是不是意味著越来越多的失业者,出现在了我们的城市里?

工业化成功了,生产力高了,然后工人失业了,经济危机了。。

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那帮搞西经的是不会承认的。

温铁军则是,很柔弱的在不公开的支持马克思的前提下,点出了资本主义的必然危机。

所以,我很支持温铁军的一些观点,比如「就地工业化」。就如见过前三十年走的路,就是让农民挨著土地,搞工业化,而不是集中到大城市搞工业化,所有人都挤在一起。

把农民赶出自己的土地,去富士康搞996,真的是唯一出路?

温铁军的很多思想,在一些传统的搞西经的那帮人看来,无疑是一股「逆流」,然而他却又是非常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

把农民赶出自己的土地,让一帮小自耕弄都去大城市当无产者,然后经济危机一来,一大群人上街游行,罢工,就是中国的未来?

农业合作化,就地工业化难道就不行?

是不行,还是不符合一些大资本家的利益?

说一句不中听的话,现在全球200多个国家,都是按照西方教科书给的那一套,在设计自己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但很可惜,这200多个国家取得经济成功的概率,几乎是零。大片大片的国家,都在承受著高失业率,高贫富差距,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下,慢慢的苦熬著。

只有中国,这个在西方经济学看来,是一个另类,一个不可能成功的国家,恰恰发生了空前的经济成功。

很多经济学家,可能不愿意说,也不敢说中国为什么取得成功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发展的国家。

在这个星球上,没人比马克思更了解资本主义先天带来的矛盾了。

温铁军点出了,一些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带来的危机,于是给出了一些合理方案,或者说,温铁军给出了一些,跳出资本主义那些基本矛盾的方案。

温铁军是对那些「经济神学家们」的一种反叛。

经济神学家们,整天念叨著「重视私有产权就好了」,然而,让人讽刺的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绝大多数的工人群体,都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工人群体根本就是一群无产者。

无产阶级,没有私有产权,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占比是九成以上哦。

一个社会,九成的人没有自己的私有产权,只有生活资料,还整天狂呼「私有制最有效率」,只能两个字评价,呵呵。

在阿里巴巴,富士康打工的人,到底是为了自己打工,还是在给老板打工?

给别人打工,不符合私有制最有效率的说辞哦。

所以,现在上班才会出现「摸鱼文化」「磨洋工文化」呢。

所以,我觉得温铁军给出的方案,才是维护「私有产权」呢。

不让那些大资本下乡,是不是在维护广大农民的「私有产权」?

中国现在社会的底色,依旧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土地这个最核心的资产,还掌握在广大的农民手里。

真要是听了那些,经济神学家们的话,土地让大资本兼并了过去,然后农民变成了佃农,都给大地主打工,那这个社会怎么会有效率?


因为他给大众讲清楚了一个问题:

从来就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

可以通过西方经济学书本上说的民族资本逐步发展壮大的。

目前被验证的有效的方式只有三个:

1.抢

2.牺牲农民,必须是农民

3.外资

第一个是谁就不说了,现在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身上的罪恶罄竹难书,可笑的是他们的教科书上教别人慢慢积累民族资本。如果真信了,那就会永远停留在低端产业链,每次试图往上走时都会被割一遍羊毛,倒退。

第二个也是一条血路。城市是不产粮食的,工业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撑发展的。粮食哪里来?农业税,粮食买卖行政管制。发展资金哪里来?城市滥发货币换粮食,农民承担通胀。城市生产的商品卖给谁?城市工业品下乡,击溃小农手工经济。农民的血汗就是最原始的资本。

第三个也是目前很多国家在走的,比如韩国。资本就是力量,就是政治。获得了外国资本的同时也就失去了独立性,这个必然的,没有争论的必要。

温老把一条血淋淋的道路扒开给我们看。

看得越多,越能明白,

敢于把这种问题写出来写明白,是多么的牛逼。

公众号:投资人花半楼,有你想要的。

温老的书,建议每个人都看看,有些事情掩盖在琐碎的细节中。但当有人帮你拨云见日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历史是可以制造的,如何不成为代价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

明公推荐】温铁军合辑3本 去依附+八次危机+百年激进中京东去购买?


补充一下,我认为付出代价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得到什么。

我在这里要讨论的,不是以前农民有多苦,而是农民现在能得到什么。

如果一直让农民付出,牺牲,却什么也得不到,这就太.......

到现在为止,农民依旧是被压榨的一方。

当农民工,付出剩余价值。

农作物的价格不涨,农民收入没有提高,其实就是变相的压榨。

完全看不到农民收获的那一天。

别说什么扶贫,我住在农村,我很清楚扶贫什么姿色。

——

因为温铁军教授讲出了中国工业化的代价,并且讲清楚了,到底是谁付出的代价。

就差没有告诉你们,付出代价的人,得到了什么。

而没有付出代价的人,又得到了什么。

温铁军教授很想讲后面的,但是他不好讲,所以经常就是笑笑。

我看下面很多回答,都在说农村建设划不划得来,没有一个人说,农民付出了这么巨大的代价,他们获得一些,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竟然说划不来。


因为我们客观上处在21世纪的20年代的一场新文化运动之中。

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由全面西化挂帅、极少数有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发动的运动,而这次则是由多数至少具备义务教育素质,大规模的无产阶级劳动者,借助互联网自发组织起来的,针对中国发展道路,新时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广泛讨论。

不论是民主自由还是马列主义,从上个世纪的全面西化开始,走过一百年,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在文化层面上讲述自己的故事了。

而这一代年轻人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是显著区分于80前的那群人。

说到爱国这一块,我稍微讲得细一点点:

生于北京奥运会世博会,长于载人航天、航母、诺贝尔获奖、GDP超过日本的大发展时期,这群年轻人拥有的爱国主义,从心理学层面讲,叫「Authentic Pride」(真实自信),一种内生的认可和私域的自豪,可以类比美国人的爱国精神,这是一种私德;

而上几代人面临内忧外患、韬光养晦时期被迫形成的爱国,叫做「Hubristic Pride」(外显自尊),是一种追求短期尊严,被害时的应激反应,体现为打砸日货、抗议游行和逢美日必反,一言不合上升为共同体的公德。而在这种应激状态下,也会有一群软骨头的投降派,展现一种强烈的皈依者狂热,眼里闪烁的都是自由灯塔的光芒。

而随著具备authentic pride的一代成长崛起,我们发现式微的不仅仅是对美国有著皈依者狂热的公知,那些极端民族主义、打砸日货、逢美日必反的极端群体,也在消失。

今天的新文化运动,不是一群「小粉红(特指狂热者)」「红卫兵红小兵「」爱国贼「或者」官方意识形态「战胜了河殇派、沉船派(这个词还记得吧),

而是这群中国发展的最大既得利益者——90末00后们,他们身上真实自信的觉醒所推动的。

一个旧时代结束了,朋友们。

学者潘亚玲在《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中提到的观点我很认同:

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核心区别,在于对共同体之外」他者「的想像:

民族主义者把外来他物一味理解为」威胁「,人是基因侵略、物是商品侵略、厂是资本侵略、电影是文化侵略,反正来的都是侵略者,只有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就没有这种极端的想像。

爱国主义的爱国是一种私德,是个体独立感受思考的结果。爱国的前提是尊重和认可自己的独立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思考主体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美好,人民的友善可爱,于是发自内心自主爱国;

民族主义将「爱国」上升为公德,是群体在应激状态下强加给个体的共识。类似于战时共产主义,民族主义者的「爱国」,是容不得个体的理性思考的。

从这个角度上看,对外兼收并蓄又热爱国家的年轻人,身上闪烁的恰恰是大国国民的爱国主义:

你们可以看到他们热情地追著展现人性光辉一面的日漫、美剧、漫威电影,买著奢侈品;

但他们另一方面展现出了对民族文化的强烈好奇、热爱和认可。

麦肯锡2020中国消费者报告,将」中国人热爱中国品牌「和」中国人民族自尊崛起「,作为一大趋势,可以看到,哪怕是我们认为最纸醉金迷消费主义的那个群体里,年轻人也越来越喜欢中国品牌。

离题远了点,收!

因此结论是:

温铁军教授是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支持者、研究者和讲述者,火起来是理所应当实至名归。


我看一些回答其实有点误解温铁军教授了。

温铁军所谓的「去意识形态」,第一是他希望给理论界提供一个中国应对十次危机的在地化版本,不希望放在不论是马列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等任何西方依据自身经验提出的理论体系之中;

第二是在他那个年代以及他之后经历的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大部分成了「公知」)甚嚣尘上的年代里,「去意识形态」是他的生存之道。

不论是红旗打得震天响,还是河殇派抛弃理想,这对温铁军客观冷静的理论都是不利的。

想在敌人处在内部的时期保有影响力甚至仅仅是为了生存,他就不得不低调地搁置这个问题。

所谓的「去意识形态「既是中国故事内生需求,更是他自己的一种生存之道。

而本质上,我认为他是从来都没有去意识形态的。

首先,社会学经济学的发展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用中国故事替代西方故事,用」村社理性「取代」个体理性」;用「原住民理论」破除」殖民地大农场「神话;用「经济危机视角」取代「政治斗争视角」来看待「上山下乡」;用「财政货币主权」取代「一党专政」来理解中国解除90年代危机的方法——这不是意识形态是什么?

难道不大喊XX主义,不大喊民主自由,不在XX理论之上写党八股,就不是意识形态了吗?

一个具备解释力、生命力而不局限于百年前概念之争的自洽理论,才是意识形态最强的推动力。

其二,对三农的重视,对农业发展不断研究和支持,才是我们作为千年农业原住民的意识形态根基。

遥想多少城二代,甚至是农二代,满脑子都是殖民地大农场的路子,怀揣著对西方工业化文明的皈依者狂热,看不起农民、看不起故乡,甚至看不起父母,脑子里想的都是把农村干掉,全面城市化,全面工业化的思路——这种思想持续了多少年?在高层有多深的影响?

到了温教授这里,才听到一个站在五千年农业原住民高度的学者,大喊一声」农村不只有农业!」「农村不必然落后!」「农村是百业兴旺」「杀光原住民才能搞大农场,我们要自己杀自己吗?」「农村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蓄水池!」——这才有了高层对三农问题的整体看待,才有了对农村形态存续发展的新考量。

通过国家对农村的长期转移支付,村村通建设,各种「下乡」活动,

今天的农业生活通过互联网和柏油路能够轻易地展现在城市人口面前,

才有了「中国人的天赋是种地」、「还是让你们吃得太饱了」、「李子柒」等农业认同的爆红——这背后是新时代大众对三农的认可,对乡土情结的唤醒,和对三农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找得到中国人意识形态的根基。

为什么我们很重视团队协作愿意为集体牺牲?为什么我们很早就告别封建成为中央集权国家?为什么所有中国人心中都有大一统的概念?为什么我们没有宗教信仰?为什么我们文明可以延续五千年?为什么共产党能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为什么我们可以应对十次经济危机?我们民族一直以来所认可所热爱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不回到大川大河农业文明的根子上,一心向往大海大洋大船大厂,是找不到答案的。

其三,温铁军教授的研究方法践行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唯物主义认识论精华。

温教授的履历大家可以看看,当今也没几个经济学大佬能有他这样的上至联合国,下到知青插队,跟尼泊尔毛派谈笑风生,东欧剧变现场见证的实践经验:

1968年,赴山西插队,在基层的工农兵中间生活了整整11年。

1978年,以工人身份「对调」回到北京。

1979至198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学习,获法学士学位。

1985年,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

1987年,调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后从事了11年农村基层实验区工作;同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ISR)进修,获抽样调查专业结业证书、并在世界银行总部后续培训后回国负责世界银行对华政策性贷款的监测评估。

1988年,任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监测处副处长。

1990年,获联合国译员培训高级班结业证书。

1991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并参加密歇根大学量化分析培训班,获统计分析专业结业证书。

1993年,任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调研处长。

1995年,任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5至1999年,到中国农业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博士课程,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温铁军离开了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科研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2000年,到美国杜克大学进修。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作为引进人才入职被聘为院长(2013年辞职),先后担任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连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2年,以执行院长的身份在西南大学恢复了晏阳初1936年成立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兼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2013年,列入福建省百人计划兼任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建学院执行院长、教授、研究员。

这些只是他履历的节选,早在1998年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了,温老是既能下基层,又能做定量研究,又能著书立作,深入浅出地用大道至简的方式简明扼要地解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遇到的各种政治经济危机,让广大至少具备初中学历的劳动青年理解了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

这样的学者受人喜欢,相比于十年前袁腾飞等右派「公知」士口若悬河、信口雌黄、明嘲暗讽、哗众取宠获取大量关注,充分体现了年轻人认识水平的进步,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温不明著讲意识形态,却用依附理论给中国从文明伊始到新中国建国到今天的成功故事,给出了」讲意识形态「的基础——中华文明的「村社理性」和农业文明。

温铁军教授在疫情后的火热,恰好体现了新自由主义的全面破产,中特社大规模获得认可的现实。温老讲起意识形态,一般都是从经济基础(财产所有制)角度来讲,而且举重若轻,字字珠玑。

以最新一期视频举例:

指国家资本,即国有资产

这一段翻译成意识形态话语就是: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及国有资产,

是中国人民以几千万同胞生命为代价,

浴血奋战百余年(从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掠夺开始),

从外国侵略者身上夺回的属于中国人民的劳动成果,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

属于全体中国人民,

任何国家任何组织任何人要将革命成果瓜分以中饱私囊的企图,

都是对中国革命的背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背叛、对几千万死难先烈的背叛,对中国人民的背叛。

这意识形态还不明确吗?

再来一段:

温老15岁下乡,在农村插队11年

正确看到中华民族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这一段看完了温老的意识形态立场就很明确了

更别说温教授传统艺能」我们的教科书里从来没有讲过啊!「

一言不合就怼教科书被新自由主义渗透,用西方意识形态(经济理论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解释中国遇到的问题,强调中国应该讲好自己的故事——中特社的故事。

「前后三十年不能互相否定」,前三十年在美苏的夹缝里跳舞,经历数次经济危机,通过农村吸纳生产过剩,吸纳劳动力过剩,度过危机给后三十年一个强大的工业基础;结合最近教员口碑的重大反转,你们说他这句话是不是支持中特社意识形态?


总结一下,温老的研究,顺应了新时代「真实自信」的中国人民否定新自由主义、否定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结束自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全面西化道路,从自身的文明来源、革命建设道路中寻找新共识、新价值观的新文化运动的趋势(长句警告),因此必然火起来。

说完了。

扩展阅读:

为什么美国害怕中国崛起,却不害怕印度的崛起??

www.zhihu.com图标如何评价这个朋友圈刷屏的快手九周年宣传片《看见》??

www.zhihu.com图标如何评价 B 站 2020 年五四青年节宣传短片《后浪》??

www.zhihu.com图标

参考资料:

  1. 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2020
  2. 潘亚玲《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3. L TracyW. Robins &
  4. 徐明华李丹妮《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感表征与价值认同生成》


其实在一个哲学僧的眼里,温教授的「乡土学派」(假如能够这么理解的话)不仅仅只是一个农业经济理论,而是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规范性理论。虽然温教授本人说自己的研究是非意识形态的。但是无论是他将共产主义理念与《大同书》等同,还是将土地gm与古代农民战争的「耕者有其田」等同。以及在最新的访谈中将乡村生活方式认为是中国固有的生活方式,并把小农经济下的乡土社会认定为社会稳定和包容的源泉的时候。背后所支持的规范性的维度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温教授的影响力能变得这么大,我觉得其实跟他搞的三农问题关系不大,而是恰恰在于这些他没有明确说出来的社会伦理观念。这种对于乡村的关切,对于乡土的坚守才是让广大非农业经济专业的群众能对其产生极强认同感。如果用一个偏哲学的术语来形容的话。在我看来,温教授其实是属于我们中国当代的海德格尔,因为其思想内核与存在主义式的那种「哪时到家」(nostalgia)的情怀是一致的。只不过我们的这个海德格尔的话语是通过经济学的语言,通过对于「三农问题」的表述的方式言说出来的。

不过对于这种「乡土学派」的基本立场,我的观点是一致的:凡是被现代拉出来的,被认为是优秀的传统,必然是被现代人的眼镜过滤过的。乡土社会,乡土的伦理生活的无限美好必然是与对其丑恶面的屏蔽相关的。而事实上,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本身也有可能是这种传统伦理的受害者,历史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