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孤死子女判刑:扭曲「孝道」背后的四大幽暗是什么?

来自专栏姬鹏

有媒体报道,四川绵阳一村干部,到80岁的「贫困户」张老太爷家走访时,发现其已死在家中,遂向当地派出所报告,经公安机关查明,去世的张老爷独自居住,去世前曾多次因病住院。当地的司法所、村委会等多次联系其五名子女,但子女方均未有效履行赡养义务。最终,当地法院一审判决,认定五名子女犯有「遗弃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到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不等。

对于这样的结局,因涉及「至亲」的关系链,就显得较为尴尬。老父亲独居家中,死于无人陪伴的情境,这「于情于理」都是一出悲剧,就演算法律上不追究,伦理上也不会轻饶他(她)们。只是,对于这样的一种情境,却在很多偏僻之乡已被默许。

通常的道德伦理中,对「孝道」很是强调,这也导致世俗的关系来往,比较琐碎。可深层次的去追究「世俗的孝道」,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禁不起推敲的。我们暂且不论子女是不是「大不孝」,起码在很多乡野的「中老年意识」中,「孝道」从来就「不够纯粹」。

于此,就算「乡土意识」中出来一个「大孝子」,也多半是「面子主义」的沉积,就孝道本身而言,往往显得很虚妄。所以,通常以为的「孝道」应该重落实,而非重世俗就被孤立起来。这其中一个典型的力证,就是乡野中办「葬礼」时的逻辑。

很多子女,在父母生前并不是很「孝顺」,甚至躲得很远。可但凡父母离世,在办「葬礼」时,却还是会拼尽全力去「搞出风光」,这种「风光」当然也是「世俗的」,表面上看似在「维护孝道」,以孝道的名义「风光的送父母最后一程」。但是,就骨子里的心思,却只是为保全自己的「世俗人格」,本质上显然是「自私的」。

不过,这种逻辑「烂大街」之后,人们就越来越觉得「生前照顾」比「死后风光」更为重要。一个老人如果生前是艰涩的,子女不孝,儿孙不和,那么死去的「风光安慰」,就会形成黑色幽默的屏风,隐约透著无限悲凉。所以,就「老人孤死子女判刑事件」,我们有必要「谈一谈」扭曲孝道背后的「四大幽暗」。

其一:「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本应该是对等的,但现实的图景却是「往下亲」。

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对于养老有更多的途径。但是,就「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而言,本来并不过分。「你养我小,我养你老」,逻辑上也并不矛盾。只可惜,有相当一部分子女,并不能做到「回报的角色」。

甚至,在一定层面上,他(她)们会抱怨父母的出生,认为父母没有给自己「打下江山,提供好的起点」。无论怎样,这类子女真是够过分,一点人伦道德也不讲,满嘴都是市井逻辑。当然,就算从「自食其力」角度去丈量,他(她)们也会马上露出尾巴,无地自容。

当然,在传统的图景里,我们有一个很坏的「认知」,关乎「亲子关系」都是「往下亲」多一些。但凡涉及反哺的姿势,总是感觉有些勉强,甚至是羸弱逼人。大凡有子女知道父母不易,能「知冷知热」的「好好说话」,父母们也就能被感动的唏哩哗啦。从这一点上去看,显然就能感到「不对等」的原因在哪儿。

其二:追逐「孝道」成面子工程,落实「孝行」的初心死绝。

关于「孝和道」越来越形而上,而非拿起抹布替父母操持家务。这是一种「社会病」,而且病的不轻。甚至,在这种怪诞的「亲子」氛围中,人们越来越开始怀疑「情感」,怀疑「关系」,怀疑「一切」。于是,「金钱原教旨主义」大行其道,「孝道风行,孝行死绝」。

于此,也就能理解,为何在我们可触及的视野中,健康的「亲子关系」很少。物质上多是子女「消耗父母」,可精神上父母想依偎一下子女,十之八九难以做到「孝顺」,能忍著好好说人话,就可以打90分,成为「好孩子,乖孩子」一类。但是,能做到的子女也并不多。

在这种低标的尺度下,孝道越来越鸡肋,已经成为一种维护面子的工具,成为子女用来「粉饰美好,满足自我」的由头。只是,这样的「亲子关系」真的好吗?多数人本来即当孩子,也当父母。真要是自己面对的时候,不觉得残酷和寒心吗?

其三:世俗的逻辑里,「父母」意味著是「终身保姆」。

通常,人们习惯将「东西方」亲子关系拿出来对比,然而可比性真的不大。毕竟,不同的国家基本的模式也不同(体制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等)。但是,就亲子关系而言,「感恩和回报」的精神逻辑应该是相通的。

西方的亲子关系,主要强调「自我人格」的塑造,比如成年后独立生活,自食其力。而我们的「亲子关系」,几乎是「管家模式」,不仅要负责「子女代」的一切,而且还要负责「孙女代」的一切,只要自己活著,就好像就要为「后代」负责到底。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认知上,就好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机器,只要出生,就要操心一辈子。这种「终身保姆」的模式中,意味著自我必须阉割,只有「亲子我」才可以活下来。这就导致,父母们有强烈的「亲子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表现在现实里,就是自愿当子女的「一辈子保姆」。

虽然,常有人强调,儿孙自有儿孙福,可能从其中解脱出来的父母并不多。甚至,有人想要摆脱的时候,也会被周遭「剿灭」。所以,我们的图鉴里,父母永远卑微,子女永远跋扈,可这真的正常吗?

其四:子女多并不意味「养老无忧」,很容易因「贫穷」出现「三不管」现象。

「子女多」不养老的事情经常见诸报端,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情。虽然,没有绝对数据上的显示,证明「子女少」比「子女多」养老有保障,但是现实的故事里,真的不乐观。当然,子女们要是富有的情况下,应该出乱子的可能性不大。怕就怕子女们都「贫穷」,然后出现「三不管」的现象。

坦白讲,如「老人孤死子女判刑」事件中的子女,显然有些「太不是东西」。但是,类似的子女在生活中也不少,他(她)们对于父母的「不管」,有来自力不从心的原因,也有来自埋怨的原因,但这些都不足以成为「不养老」和「三不管」(不管吃,不管住,不管病)的理由。

我们很清楚,作为一个人怕的不是吃苦,而是担忧晚年无依无靠。因为,就现在的养老模式而言,单凭「养老金」模式,是难以满足大多数老人的需求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养儿防老」的意义还是不容忽视的,只是对于「养儿防老」的理解,也应该更为柔性的,而非功利的,否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彻底「被撕裂」,成为纯交易,自然也就难以建立「幸福感」。相信,这对于「孤死」的张老太爷而言,从来没敢想过,因为在死去的时刻,他是绝望的。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