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想了解一首诗的背景,必先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与心情。

《长恨歌》是白居易于806年在今陕西周至写的,当年他35岁,还是未婚。

他为何35岁还未结婚呢?这就是放在当今社今,也是大龄青年。我们的大诗人当年可是才华横溢,官至校书郎啊!

原来,白居易的婚姻,与唐代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同病相怜——被母亲生生拆散。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这首诗就是白居易写给心上人——邻女「湘灵」的诗,当年湘灵十五岁,白居易十九岁,两人相邻而居,朝夕相处,可谓两小无猜。

两人经过了漫长的恋爱阶段,虽然两情相悦,可是,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湘灵总不被母亲所接纳,而白居易也如一般男孩那样,唯有以不结婚来反抗。

804年,白居易在长安做官,回故乡搬家。但母亲硬是连他们相见的机会也不给,白居易只好带著深深的无奈与绝望,含「恨」而返。

后来,他写道: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而《长恨歌》就写于他离家一年多后的时间,那时他还在与母亲作斗争。他直到808年,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无奈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婚。

诗歌中,白居易虽然讽喻唐玄宗重色倾国,一人得宠,鸡大升天。但也同情唐玄宗,即使身为一国之君,面对爱情也是无奈——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同时,也为唐玄宗的深情赞美——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更表达了自己深深的祝愿——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人说,《长恨歌》以「长恨」为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所恨何事?

我想,他所恨的应是当时的封建礼教,也就是唐婉诗中的「恶东风」。

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社会,「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自己无法得到,唐明皇也无法实现,所以,发出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慨!


汉皇爱美色,想要一容貌倾国的女子,他在位多年,都没找到。杨家有个女孩刚长大,养在深深的闺阁中,外人不认识。天生的美丽资质,难以被长久埋没,果然有一天,被选在君主身边。眼波流转一笑生出百媚千娇,六宫粉黛顿时相形见绌。春寒料峭,赐她华清池温泉中沐浴,泉水润滑,洗得肌肤柔滑白嫩。侍女扶起时,娇娇弱弱没有力气,这是她刚得到宠幸之时。鬓发如云,容颜如花,插著金步摇;芙蓉暖帐中,度过春宵。深恨春宵太短,一觉睡到日高起,从这时开始,君王再也不上早直朝。承受欢宠,侍奉饮宴,没有片刻闲暇,春天随君主春游,夜夜由她陪伴。后宫中,有美人三千,君王将对三千美人的宠爱,集于她一身。金屋妆毕,娇媚动人来侍寝;玉楼上,宴罢的醉态像春天般迷人。姐妹弟兄都享受高官厚禄,灼灼光彩,笼罩杨家门户。于是天下父母都改变心愿,不重视生男孩,而希望生女孩。骊山宫殿,高耸入云,仙乐随风飘散,到处都能听兄。缓歌慢舞,应和著音乐的旋律,君王整天都看不够。渔阳战鼓隆隆,传来动地杀声,惊乱了霓裳羽衣曲的舞步和弦音。九重宫阙,烟尘滚滚,君王带著千衣乘万骑,向西南逃奔。车驾龙旗飘摇,队伍走走停停,西出城门,才走了百余里路程。将士们不肯前进,君王也无可奈何,只得将温婉委屈的爱妃逼死马前。贵妃的珠花掉地,无人收起…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是一首喻讽诗,作者开篇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已说明问题。在感叹李杨二人的生死爱情之后,又为身为君王的唐明皇因私情误国而婉惜。连想到当朝君主在削藩平乱成功而产生的傲骄,由此而爱恨交加心情很难平复……。谁能管得住皇上,这首诗也有警示后人的意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