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我认为,最初的分答模式本身根本不能称之为一个模式。简单回顾一下,分答首次进入年轻人视野的契机来自于王思聪的一个私密话题问答互动。上线42天的分答曾对外公布了一组成绩:「1000万用户参与,超过100万用户为内容买单,产生50万条问答内容,交易金额超过了1800万,2500万美金融资,估值超过一亿美金」。

不过,属于分答的光辉时刻的顶点也就告一段落,过度的娱乐属性和病毒传播虽然让分答走红,却并没有让分答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产品内核。

从这一点来看,分答和任何「火一把」的应用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分答的短暂胜利根本不是属于知识付费的胜利。吃瓜群众关注的是八卦,而不是什么知识。在名人效应消退后,分答也在尝试回归正轨,陆续邀请了很多大咖牛人的入驻,不过大多也是不温不火。

问题在于,抛开早期的网红效应,旧分答模式的场景壁垒其实非常脆弱,隔壁的微博、头条、知乎、得到App、各类巨头加持的在线课堂应用都可以捎带手的把「分答」作为一个模块纳入到自己的生态版图内。这大概也是分答这次改名的一个动力,分答的新闻稿显示,全新分答会绕「小目标」的概念构筑1000个人生场景,分别以问、讲、课、班四个关键词落地。

在人家改名第一天泼冷水确实不好,但坦白说我确实不看好新分答的前景。在我看来,对分答来说最关键的并不是模式成熟与否,而是产品定位过于「想当然」。分答这次覆盖的新场景大多是老树开新花,作为一个垂直平台又把小众场景继续细化,这或许会削弱每个场景的存在感和独立性。

另一方面,相对新颖的「问」场景则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行家匹配效率、发生问题时行家是否在线等,短期难以成为规模化的标准产品。与同类应用相比,分答还是没出现一个勾人眼球的产品关键词让那些本来不用分答的用户移步分答。

回到主题,分答模式从来就没有真正成功过,又何来的失败呢?祝分答在这次改名后找到更好的自己吧。

如有共鸣欢迎点赞评论,关注我的头条号,获取我的每日原创商业观察!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