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年评选标准与调查过程

  2014年,中央继续加大作风建设,强力反腐,同时各领域改革全面展开。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开启依法治国新征程。与此同时,国际上风云变幻,极不平静。乌克兰、泰国政局动荡,中东战事再起,恐怖极端组织肆虐……在此背景下,社会思潮有哪些新动向、新变化?哪些思潮值得关注?

  在2010-2013年四年思潮调查评选的基础上,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思潮动态监测指数」,继续从关注度(学界及公众对某思潮的关注程度)、活跃度(思潮参与讨论交锋的活跃程度)与影响力(思潮核心观点对舆论与政策的影响程度)三个主要指标监测评价2014年度思潮的变化。

  2014年国内外十大思潮调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专家调查。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联系30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调查与意见征集,收集整理国内外20个思潮作为候选。

  (二)网路文献资料收集与统计。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百度等搜索引擎关键词检索,以及各主要博客、论坛、微博关键词搜索,了解2014年各类思潮在学界和网路空间的活跃程度。

  (三)在人民论坛网、人民网、网易等网站推出调查问卷,了解网友对各种思潮的关注程度。

  根据以上各个阶段获得的数据,通过加权统计,测算得出每个思潮的综合得分(10分制),得分最高的前十项为2014年度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

  二、2014年国内外十大思潮调查结果

  通过专家调查、网路文献资料收集与统计、网路调查三个环节,从关注度、活跃度与影响力三个主要指标入手,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评选出2014年国内外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及得分情况为:新自由主义(9.2)、民族主义(8.7)、新左派(8.2)、民粹主义(7.8)、普世价值论(7.5)、生态主义(7.1)、历史虚无主义(6.7)、极端主义(6.4)、新儒家(6.1)、宪政思潮(5.6)。

  三、2014年思潮争论特点

  (一)新自由主义与新左派交锋激烈。2014年「新常态」成为年度热词,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提质换挡、宏观调控趋于平稳。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著关于改革的讨论,其中新自由主义、新左派等思潮的争论较为突出,主要集中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等问题上。

  新自由主义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解读为「彻底市场化」,否定国家宏观调控,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解读为公有制企业「私有化」;新左派学者则坚决反对「市场化」,认为政府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还有极端「左派」学者利用当前腐败多发、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甚至希望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对此,不少学者指出,改革的各项举措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

  (二)宪政思潮再度活跃。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于10月份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消息公布后,随即引发国内关于依法治国问题的热议,各派思潮学者纷纷发表有关四中全会的前瞻、建议文章。

  如何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如何完善司法独立和司法公开制度,如何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如何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等等,都成为学者讨论的话题。在各方讨论之时,宪政思潮再次活跃。他们将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解读为实行「宪法至上」的「宪政」,批评党的领导过于「强势」,宪法权威无法保障和落实。这种思潮显然是错误的,因而受到了法律界大多数学者的批判。所以,宪政思潮虽然再度活跃,但影响力较小。

  (三)生态主义首次进入十大思潮。2014年环境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已成为各方的基本共识。以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促成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创新新潮,环保实践也逐步推进。2014年,《环保法》修改最终完成,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庭设立,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铺开,江苏泰州的天价公益诉讼罚单等,都是我国致力于严肃应对生态环境挑战的标志性举措。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改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于是,生态主义思潮随之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全国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高潮,学界和民间关于价值观的讨论与争鸣也非常热烈。

  代表性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一些普世价值论者认为,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西方普世价值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共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一次大胆突破」。其二,一些左派人士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没能突出「社会主义」的本色。其三,12个词24个字的表述方式,被很多学者认为不够凝练、与「核心」不符。于是有学者提出应当沿用「仁义礼智信」这样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核心价值观,有学者提出「公平正义」是当今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还有「为人民服务」「和谐」等多种说法。

  不难看到,一旦试图用一个词或片语来概括核心价值观,又将出现众说纷纭、众口难调的局面。这也说明了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多元的现实。大多数学者表示,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普遍接受的主流价值观,是各种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

  (五)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项改革全面展开,反腐力度持续升级,百姓叫好称快。四中全会后,「依法治国」成为「左、中、右」各派共识,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和认同度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之下,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西方宪政论、历史虚无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逐渐失去市场。

  有专家称,党和人民不断增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升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也提升了其对多元多样思想观点的引导力、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对各种噪音杂音的掌控力,以及开展有理有利有节舆论斗争的效力。主旋律更加强劲高昂,正能量更加汇集凝聚,主导力更加强大从容。

  (六)国际思潮波涛汹涌,民族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此起彼伏。2014年,民族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回潮并螺旋上升,克里米亚公投、苏格兰独立公投举世瞩目。与此同时,国际极端组织ISIS接连发出的斩首恐怖视频、澳大利亚悉尼咖啡馆发生人质劫持事件等,都预示著极端主义仍旧威胁著全球民众的安全。除此以外,国外的民粹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仍旧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四、2010-2014年思潮动向分析

  2010-2014年,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连续五年推出了年度国内外十大思潮的调查评选。纵向对比分析这五年的思潮调查结果,我们可从中得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一)社会思潮整体呈现稳定性。从历年入选的十大思潮来看,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儒家(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连续五年入选,其中新自由主义思潮连续五年名列前三位;普世价值论、民粹主义四次入选,新左派、道德相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三次入选。每年入选思潮中,都有不少「老面孔」,正说明了思潮变动的相对稳定性。思潮变动的稳定性,源于五年来社会主要关注点的一致性。比如,五年来,改革一直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新自由主义和新左派围绕著改革年年展开论争。

  (二)社会思潮每年都有新变化。社会思潮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社会气候的「晴雨表」。考察民众对各种思潮关注点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每年最受关注的思潮,均与当年国内外重大社会事件紧密相关。每年最受关注的热点事件不同,受关注的社会思潮也随之变化。例如,民族主义在2011年十大思潮中位列第八,而在2012年则跃居第一位,这与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发了国内爱国青年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关。再如,2011年最受关注的十大思潮中,普世价值论位列第一,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中东动荡、卡扎菲下台等事件,部分西方国家是幕后推手,推广所谓的「普世价值」是其重要借口之一。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围绕著改革发声的新自由主义随之尤为活跃,连续两年位居年度最受关注的思潮首位。

  (三)社会思潮多元,涵盖领域广泛。有专家称,十年前,社会思潮主要是新左派和自由主义的两军对垒,而今天的社会思潮则多达十几种,思潮更加多元化了。从近五年人民论坛的思潮调查来看,每年评选的十大思潮,都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比如,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普世价值等思潮主要活跃于经济、政治领域;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在草根、愤青中,尤为有市场;文化领域,影响较大的思潮一直是新儒家(文化保守主义),但2014年一些普世价值论者因参与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也介入了文化领域。

  与此同时,虽然入选的十大思潮涵盖领域广泛,但排名较为靠前思潮的关注点仍旧是经济、政治等「硬」的、实实在在的方面。相对而言,新儒家(文化保守主义)以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弘扬为基本价值取向,这一思潮虽然连续五年入选十大思潮,但排名分别位于五、六、七、九、九,一直在后半部分。这显示文化问题对于中国百姓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同时又是不可无视的。这也符合文化之「潜移默化」「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特点。

  (四)民众对社会思潮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在2014年人民论坛网路调查问卷「您是否关注各类社会思潮的新变化新动态」问题中,选择「很关注」和「关注」的网友分别占45%和36%,2013年此数据分别为51.6%和32.3%,近两年关注程度比往年有明显提升。民众对思潮的关注程度和思潮的活跃程度相得益彰。

  近年来,随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提升,思潮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影响力逐渐由学术界向一般民众扩散。这也使得民众越来越关注思潮,并踊跃参与思潮争论,积极表达利益诉求,由原来的旁观者逐渐成为参与者。五年来,不仅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以草根阶层为主的思潮在民间活跃,原来集中于知识界的新自由主义、新儒家等思潮也有了越来越广泛的群众基础。

  (五)互联网成为思潮交锋的主要阵地。五年来,随著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报刊图书等传统媒体积极向网路新媒体转型,互联网无疑成为思潮争鸣讨论的主要阵地。在「您认为2014年思潮争鸣讨论的主阵地」问题中,92%受访者选择「网路论坛、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远远超过「报刊、杂志、图书等纸媒」(2%)和「学术研讨会、专家讲座、大学课堂等场所」(5%)。

  同时,梳理往年该项调查数据,发现互联网一直都是公众认同的思潮交锋的主要阵地,例如2010年调查「您从哪种途径获得新的思潮动向」问题中,73%的受访者选择「互联网」。有受访者称,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基本上传达的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很少表达贫富分化、城乡对立、环境恶化等结构性问题,而互联网上相对宽松、自由的言论氛围更适于表达不同意见,自然就成为思潮表达和争鸣的重要平台。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周素丽 潘丽莉 高骊)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