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087.JPG IMG_7608.JPG

屋里厢是上海话「家」的意思,石库门是20世纪20-30年代外国建商在上海租界大量修建的中西合并的建筑,简约不再讲究雕刻且由多进改为单进,型式参考江南地区的民居,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后木作为门扇,所以称之为「石库门」。

IMG_7610.JPG IMG_7611.JPG

进到客堂间前会先经过天井有些植栽及竹编椅,客堂间即现在的客厅,右上图则是客厅主位,家中男、女主人专属的位子,此处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地方。

IMG_7614.JPG IMG_7615.JPG

灶坡间为厨房的意思,石库门屋里厢重现20-30年代所使用的厨房器具,有石磨、热水瓶…等,还有以柴烧火的炉灶,锅具、调羹…等。

IMG_7616.JPG IMG_7617.JPG

厨房中的菜橱,以前菜橱都是以实木制作,有的还会散发出木头香味。

厨房窗前免不了会挂一些腌制风干的鱼、肉类…等,延长食物的保存。

当然食物是以模型下去制作,也许是当时生活中的物品太令人怀念,因此有许多游客都忍不住一直摸或是顺手带走,博物馆不得已便将这些展示物品固定在现场,避免展示品一直被破坏。

IMG_7630.JPG IMG_7632.JPG

主人房中除了双人床、化妆桌、相片及一些收藏品,都能让我们窥见当年生活的风貌,从唱盘机及收藏品可发现当时的娱乐生活也是蓬勃发展。

IMG_7650.JPG IMG_7652.JPG

亭子间是石库门中最差的房间,位在二楼楼梯转弯处朝北的小、灶坡间楼上的小房间,冬冷夏热因此常作为出租使用,30年代离乡背井来上海发展的人,想要省钱都会租这种亭子间,也因此出了许多名人,如:郭沫若、茅盾、巴金…等等,后有「亭子间文学」,便是这么来的。

IMG_7638.JPGIMG_7640.JPGIMG_7654.JPG

仔细一看30年代的上海已经相当现代化,缝纫机上也有许多精细的雕刻,室内装潢窗帘盒规划也以简约的形式呈现。建筑设计利用天井的天窗将光线引进室内、阻绝热源,打开室内窗便能避免过于闷热及湿气导致屋内容易发霉。

 

走入石库门屋里厢、走入20、30年代的上海,重现有自来水、有电、但没有瓦斯仍以柴烧为主的时光,充满五光十色的夜上海、有更多努力在亭子间讨生活的小人物故事在流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