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隊是根據中央軍委1941年11月7日頒發的《關於敵後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的精神,於當年底整編完成的。

在當年,不論是在群眾之間,還是在敵偽之間,是將八路分作老八路和土八路的。所謂老八路,是指的八路主力、正規軍,簡單說就是穿軍裝的八路;土八路,就是游擊隊、民兵,也就是不穿軍裝的八路。

然而用這句話去套地區隊,就有點哪也不挨哪了。為什麼呢?因為從穿不穿軍裝來看,地區隊屬於土八路,因為它不穿軍裝。而若從性質上說,它卻有正規軍性質。這一點,從它組建那天起就是如此。

正規軍不穿軍裝?不穿軍裝也算正規軍?哎!對了,這就是人民戰爭背景下中共軍隊的一個最大的特色。

當然,要說地區隊就是地地道道的正規軍,也不對,只能說它更多的具備了正規軍的特質。它到底算什麼,還真的說不清楚,因為你找不到參照物來對比,從國民黨軍的版本中找不到,從西洋軍隊的版本中也找不到。這是都梁、馮小剛等喜歡模仿國民黨軍和洋人軍隊的文化人理解不了的。

地區隊的前身,多數都是正規的軍隊脫下軍裝改編而成。就以冀中軍區十三個地區隊來說,其前身分別是:

第六軍分區——

第三十一地區隊,由第一游擊總隊獨立第三營和警衛二團的兩個連合編而成。

第四十地區隊,由第二游擊總隊獨立第二營和警衛二團第十連合編而成。

第四十四地區隊,由第一游擊總隊獨立第一營擴編而成。

第七軍分區——

第三十二地區隊,由第二游擊總隊兩個營和第七軍分區獨立第一營合編而成。

第三十六地區隊,由第七軍分區獨立第三營擴編而成。

第四十五地區隊,由第七軍分區特務營擴編而成。

第八軍分區——

第三十三地區隊,由任河大支隊編成。

第三十七第區隊,由饒武獻支隊和第二十三團兩個連合編而成。

第四十一地區隊,由第三游擊總隊獨立營和第三十三團的一個營合編而成。

第九軍分區——

第三十四地區隊,由第四游擊總隊獨立第一營擴編而成。

第三十八地區隊,由第四游擊總隊獨立第二營擴編而成。

第四十二地區隊,由第三十三團(欠1個營)編成。

第十軍分區——

第三十五地區隊,由第五游擊總隊特務大隊和軍分區警衛連合編而成。

第四十三地區隊,由第三十二團改編而成。

實際上冀中軍區除了以上十四個地區隊以外,還有一個第四十九地區隊,屬第七軍分區。只不過和其他地區隊都是1941年底編成不同,第四十九地區隊是1945年春季才由反正的偽軍編成,編成後沒有幾個月就開始大反攻,又擴編成野戰軍了。存在時間短,所以往往將其統計在十四個地區隊之外。

地區隊雖然不穿軍裝,但其政治、軍事素質並不稍差,也就是說,不論其政治生活、黨的建設,還是軍隊的制式教練,仍然丁是丁鉚是鉚,有板有眼,沒有絲毫放鬆。大反攻一聲令下,穿上軍裝又成了野戰軍。

這十四個地區隊的擴編改編情況分別是:

第六軍分區——

第三十一地區隊和第四十四地區隊另加趙縣支隊,整編成第七十一團。

第四十地區隊為主,加上深縣大隊、深束縣大隊整編成第七十二團。

第七軍分區——

第三十二地區隊整編成第三十三團。

第三十六地區隊整編成第二十六團。

第四十五地區隊整編成第二十二團。

第四十九地區隊整編成第八十團。

第八軍分區——

第三十三地區隊整編成第二十三團。

第三十七地區隊整編成第三十一團。

第四十一地區隊整編成第六十三團。

第九軍分區——

第三十四地區隊和肅寧縣支隊、蠡縣支隊整編成第二十八團。

第三十八地區隊整編成第三十八團。

第四十二地區隊和高陽縣支隊、安新縣支隊整編成第二十七團。

第十軍分區——

第三十五地區隊和新固縣大隊、二聯縣大隊整編成第七十五團。

第四十三地區隊和容雄縣大隊、容定縣大隊整編成第七十六團。

需要注意的是,實際上有些地區隊的沿革經過了多次的改變,有的曾經撤銷後又重建,而重建的組成又與原先並不一樣了。要詳細說就太複雜,篇幅不允許,也只能粗線條地說一下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