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再一次地被自己阴郁的情绪淹没了。先是在英语课上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学霸,从化学院转到计算机院的,他觉得高数B太简单,撤课选了高数A,觉得线性代数B太简单,也撤了然后选了A,同时还选了隔壁国际软体学院的专业课,文学院的专业课,和外语学院的专业日语课(要知道这日语课一礼拜上两次而且还要背许多单词啊)。大家都知道,专业课不同于公选课,不仅作业多,事业多,难度也大,可是这位同学如鱼得水,还愉快地声称高数很简单,而且计算机学院的课他基本都会了(因为他高三后的暑假就自学了C++)

我郁闷的心情如黄河流水波涛汹涌,一直以来我对数学好的人都有一种蜜汁羡慕,对各种理工科都好的同学更是蜜汁佩服,这位同学不仅理工科搞得好,日语文学也搞得好,就让我十分郁闷了。我自己的课程表比他的难度和密度要小得多,可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总觉得没时间看自己想看的书,也没时间学日语,现在看来完全就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而已。我也想像他这样玩转专业课的同时还能享受自己的兴趣爱好,可是怯懦如我,虽总是觉得专业课学得不够好,想著线上学习一下编程或者日语时,最后总是想:算了吧,还是再复习一遍专业课。我知道那句「The more time you have, the more time you spend」说得对,有些事情并不需要我想像中那么多的时间,用太多时间反而会降低效率,但是我又觉得自己不像Scott Young,几个月就把传说中的MIT的33门课给过了。我认为自己很无能。

之后再次加重我的郁闷的是崇拜的北大光华学姐的微博。她的微博总是充满了少女的美好生活情趣,以及对一些或火热或艰深的话题的独到评价,可以看得出来,虽然光华的课业压力巨大,但是她仍然饭偶像,喜欢美食,喜欢拍照,喜欢八月长安,还会健身和参加看上去就很高大上的社团。是的,我艳羡她的生活。

郁闷地关上微博,与复旦朋友的聊天再次让我觉得自己是条咸鱼。她告诉我他们数学系的有人在大二就考过了CPA和司法考试,计算机系的也来抢他们金融系的饭碗。在她向我分享了自己的课表并且吐槽课程设置不合理后,我仔细观察了自己专业的课程设置并对比了她的课程、清华经管、光华的课程,也越发觉得自己学院的课程设置极为不合理,感觉自己在这样的课程教学下很吃亏。

我想起,那个因为小提琴清华加了60分最后却差3分没上的女孩,这一年她选择了复读。一方面我觉得她长久以来的辛苦是应该收到汇报了,一方面我想到如果她如愿上了清华金融,当初父母坚决不同意我复读的选择看上去就显得多么令人惋惜和错误。想到这里我不禁有点怨恨父母当时为什么不遂了我的愿让我复读,虽然我知道,复读我也可能考不上北大。

其实,我知道,这一切的郁闷最深层的原因其实是,我觉得我被这些闪闪发光的大神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且越甩越远,我却无力追赶。试图自学一下微积分却发现自己无法理解课本在说什么,试图选计算机院的课程却发现自己承受不了GPA下滑的可能后果,试图做一些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却发现兴趣寥寥,觉得大部分社团活动都很水。我责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学霸一样用高效的学习方法自学微积分,责问自己为什么好像花了很多时间却并没有得到什么,却渐渐地丢失了钢琴、画画、书法这些曾经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的特长。我越发地害怕,我觉得自己在不可逆转地变得平庸,我觉得我永远不可能像他们一样厉害。

我安慰自己,这都是为了转到美本而作出的牺牲,都是为了拉高GPA才能申请好学校,可是我越发觉得自己的生活贫瘠而空虚,我越发觉得学院设置的一些课程毫无意义,不能提高我的硬实力,但是我又没这个肥胆去不选它们,也不敢翘掉它们跑去计算机院上课。我真是太怂了。

我寄希望于转学到美国本科,但是我同时又明白,爸妈和哥哥说得对,我不能把所有希望放在转学到美国本科上,我还有很多其他选择,我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充分发掘自己。

可是我就是做不到啊。跟教授混熟?教授下了课就急著要走,QQ上问问题也因为太忙没回,在社团发掘自己的领导力?水水的社团和水水的活动让我一点都没有想参加的欲望,还不如踏实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和多读两本书,想想怎么给自己申请美本的简历加点筹码。我也想Make a difference, 我也知道只学习是不对的,所以我试著开了自己的公众号,也在知乎写点文章,想要重新捡回小时候如有神助的文采,可是它好像早已离我而去,在我的懒惰于荒芜之中因为对我的失望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我现在的打字,看上去就是徒劳无功地老奶奶式碎碎叨叨,尽管这可能是我平凡生活里唯一的英雄梦想,以及对过去那个勇敢与丰富的那个自己的呼唤。

我希望有一天,我的困惑都能得到解答,我的忧郁都能消散,我的自我怀疑都能永远消失。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具备对当下满意的能力,停止对意义的不断追问。

PS: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我已经转系到了经管学院,跟中介签了约,考好了托福,准备转学美本并为此认真对待课程希望刷高GPA。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