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智庫 |《首席說》首席經濟學家系列訪談 第9期

本期嘉賓: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

科創板的落地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截至4月9日,上交所已受理了52家企業的上市申請。面對這些科技類企業,投資者如何進行價值判斷,選取優質企業?結合2月份中央提出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科創板是否開啓了中國金融領域改革的元年?

搜狐智庫就此對話了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李迅雷表示,不需要教育投資者,應讓其在市場的風吹雨打中成長,跟風炒作現象會隨着市場的成熟而消解。還在成長中的科技類企業風險高,個人投資者可以通過購買不同的機構產品實現股權投資,未來中國會以機構投資者爲主,

科創板中的註冊制和退市制度,是股權融資,乃至資本市場的改革關鍵。實現放松管制以及優勝劣汰,可以有效增加權益市場的企業數量,逼迫企業提升經營效益,提高我國直接融資比重,也是降低金融槓桿率的有效手段。

他認爲,資本市場有多重功能,對企業來說,可以實現融資,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對投資者來說,可以達到價值發現並投資的功能;此外,資本市場還可以反映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況。

以往我國資本市場的主要功能在融資,但隨着註冊制和退市制度的推行,對金融和經濟關係的辯證看待,資本市場的水池將被盤活,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也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以下是訪談原文:

搜狐智庫:A股科創板的落地正在有序進行,首次採取的註冊制具有重大的意義。您提到註冊制是對過去28年資本市場的糾偏。背後的深層次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迅雷:A股市場在過去28年裏,絕對量看漲幅大,但同時波動劇烈,比經濟的增速還是要落後一些。A股市場過去28年出現的熊長牛短格局,是需要對其進行反思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裏?

我想主要在兩方面:

一是行政幹預過多,上市公司帶有各種目的進行融資。例如在90年代初,主要是爲了幫國有企業解困,讓其上市。再是週期性的股市比較多,這樣對市場的業績會有影響。

二是退市制度執行不嚴格,使得大部分股票在A股市場慢慢缺乏了活力,甚至成爲殭屍企業,這跟美國股市相比存在鮮明的對照。

據我們的統計,2004到2018年,美國大概有2800多家企業退市,A股市場大概只有十幾家,說明A股市場缺乏優勝劣汰的機制,從而缺乏活力。

所以註冊制第一個重要意義是降低了上市門檻,可以讓更多的企業上市融資。同時嚴格退市制度,通過這種倒逼的方式,讓上市公司始終有危機感,始終想着怎麼做大主業,怎麼提高經營的質量等,有利於保持市場的整體活力。

(A股市場過去28年“熊長牛短”,問題在哪?)

搜狐智庫:近期,A股*ST上普的主動退市,是否可預見未來主動退市將成爲常態?哪一類企業面臨退市壓力較大?

李迅雷:這個難說,主動退市說明企業的責任心和風險意識有所提高。過去A股很多企業不願意退市,通過重組來自救,這也是A股不規範、不健全的地方。

短期內,由於科創板剛剛成立,不可能有大量企業退市。但隨着註冊制試點向A股的延伸,今後2-3年內,隨着市場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退市比例也會大幅度提高。

需要退市的企業一般表現爲持續虧損,主營業務不突出,且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度低,交易量小。這類企業將面臨較大的退市壓力。

搜狐智庫:我們看到這一輪股市上漲,出現了很多的跟風妖股,如何遏制炒作,培育投資者,尤其是散戶進行理性投資?

李迅雷:這方面不用過度地擔憂,投資者最好的教育,還是讓他們在現實當中經受風吹雨打。過去28年來我們投資者的教育還算少嗎?每一輪都是在下跌的時候受到教訓,在上漲的時候又都忘乎所以。

市場的成熟度取決於整個經濟的發展水平。我們現在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投資者普遍的學歷和專業水平,相對於成熟市場來講還是比較低的,需要通過市場不斷地風吹雨打,才能慢慢成熟起來。

美國股市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從一個散戶市場,變爲一個機構主導的市場,花了70年時間。我們A股市場才28年時間,你要期望投資者成熟,我覺得是不太現實的。

(投資者不理性易跟風怎麼辦?)

搜狐智庫:對於投資者來說,如何在科創板裏發現好企業?

李迅雷:怎麼給這些公司定價是比較難的,因爲它本身存在不確定性。不像傳統產業發展已經成熟,龍頭企業沒什麼懸念。但這類新興企業本身在創業階段,面臨很多風險,真正能脫穎而出的肯定是少數,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的投資者,投資這類科創公司面臨的風險比較大。

我的建議,還是要投那些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有獨特專業技術或者平臺的企業。

今後中國市場肯定是一個機構投資主導的市場,個人投資者的規模會越來越小,對個人投資者來說,更多地可以考慮買哪個機構發的產品,尋找優秀的基金經理,進行組合投資,避免這些新興公司帶來不確定性風險。

搜狐智庫:從審覈到註冊制,是一種股權融資模式的改革。您曾判斷中國資本市場的政策春天已經到來。但改革是犧牲短期利益換取長期利益,您認爲這會帶來哪些長期的好處,哪些短期的陣痛?

李迅雷:資本市場有多重功能,有融資功能、投資功能,還有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功能、反映宏觀經濟的功能,以及價值的發現功能。正是因爲具有這麼多功能,發揮好資本市場的作用,對整個經濟、整個社會,都是一個良性的支持。

我們過去比較偏重於融資功能,偏重於對國有企業和貧困地區的支持,行政幹預過多,管制過多,導致資本市場的市場化程度不是那麼得高。但中國經濟發展又很快,在這種背景之下,股權融資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首先,它不會提高槓桿率,我們現在要去槓桿,就是因爲通過股權融資來獲得直接融資的股東,在整個融資體系當中佔比過低。其次,通過股權融資的方式,降低上市門檻,也有利於提高民營企業融資。

但這樣一來,既要考慮到融資的比重提高,保護投資者利益,又希望A股市場平穩,估值不要出現大幅波動。多重目標下,反而存在左右爲難的情況。

資本市場改革的背後是經濟體制的改革。爲什麼現在要重新改革,過去雖然一直在堅持改革開放的政策,但宏觀經濟上更多采取逆週期的調控方式,比如說寬鬆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這些政策都是屬於穩市場,治標不治本。

現在通過改革能夠治根治本,這個是非常需要的,但肯定會犧牲短期的利益。比如說上市規模一旦擴大,對資本市場又會帶來供給過多,壓力增大的情況,投資者會產生一定的擔憂。但這些都是短期東西,沒辦法避免。A股市場規模實際上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股市,增量的那些融資對於存量的影響是越來越小的。所以沒必要擔憂這類問題。

又如退市制度沒有嚴格執行,表面上似乎是保護了那些個人投資者的利益,避免血本無歸,但長此以往,會使得這些個人投資者就喜歡買小的,買差的,買短現的,這樣反而不利於資本市場長期發展。

改革雖然會帶來一定的陣痛,但是它對資本市場和中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是有利的,給資本市場帶來的是新的希望。投資者是很聰明的,現在看到政策的轉向,反而是有信心了。這一輪股市的上漲,更多地反映了投資者對於改革的預期。

(資本市場改革帶來哪些短期陣痛和長期利益?)

搜狐智庫:我們看到很多人呼籲資本市場改革中,要加強直接融資比例。一直以來,這一比例低的原因是什麼?

李迅雷:中國的直接融資比重比較低,這不是一個單獨的現象,日本也是,整個亞洲國家都低,歐洲也不高,最高的就是美國。所以說直接融資比較低的原因除了體制因素之外,可能還存在文化因素。

西方信用體系比較健全,可以直接融資。債權融資就是建立在一個信用體系比較健全的基礎上,我們在這方面尚處在發展的中早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建立健全社會的信用體系。

現在我們也進一步放鬆了管制,對今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有空間的。我們現在的比重在20%到30%之間,不能期望像美國那樣直接融資佔到80%,但至少可以增加到50%,所以至少還有20-30%的增長空間。這方面我們還是非常有可爲的。

搜狐智庫:怎麼做才能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李迅雷:在債券融資方面,這幾年增長雖然快,但主要建立在國家信用基礎上,如地方債、三大政策性銀行債等。我希望以後更多的是民營企業通過信用評級,獲得投資者的評估來繁榮債券市場。

中國的主要問題還是在股權融資,主要是放松管制,容許更多企業進入權益市場。

這裏的難點在改革措施能否兌現。成熟市場上,企業上市是自發行爲,我們企業上市很多帶有政府色彩,政府會給企業補貼,推進上市,地方把上市公司當作本土資源。因此,推行註冊制,最重要的一點是把企業和政府分開了。

搜狐智庫: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可以看作金融供給側改革中的一環,怎麼去理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李迅雷: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含義很豐富。不要以爲就是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一味地強調金融要脫實向虛,這樣的話金融規模越來越小,實體經濟怎麼能夠得到金融的支持?

像股票期貨的交易,很大一部分都是投資者的交易,換手率很高,流動性就非常好。如果沒有這些投資者,市場就會是一潭死水,正常的融資也沒法做,價值發現也沒法做。

所以這一輪提出來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是講到了金融跟經濟之間的辯證關係,比如說金融活經濟活,經濟強金融就強。這是觀念上向好的轉變。

(金融供給側改革,實質是理順金融和經濟的辯證關係)

(搜狐智庫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

【“搜狐智庫”系搜狐財經精心打造的品牌欄目,主旨爲“聚集學者與企業家智慧,把脈經濟趨勢”。搜狐智庫旗下已打造“搜狐有名堂”沙龍,以及著名經濟學家、知名企業家、首席經濟學家、女經濟學家等訪談系列。如有意接洽現場報道、專訪、節目合作事宜,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