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大意是孟子有一天問齊宣王:假如大王有一位臣子,將妻子和女兒託付給朋友,自己到楚國遊歷,等到他回來的時候,卻看到他的朋友讓自己的妻子兒女挨餓受凍,那麼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回答說:和他絕交。孟子又問:假如上級官員不能管理好自己的下級,那麼對他怎麼辦呢?齊宣王回答說:罷免他。孟子又問:一個國家沒有治理好,那麼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的環顧周圍,把話題扯到別的事情上去了。

短短一則小故事,其實包含了孟子的大智慧。

首先是孟子說話的藝術。孟子想勸諫齊宣王用心治國,採取的不是我們在古裝電視劇中所看到的御史大夫動不動就以死相諫的方式,那樣的方式無疑是君王最為反感的。孟子所採取的方式是循序漸進的,一個接一個地挖坑,讓齊宣王往裡跳。由最淺顯的道理出發,層層遞進,步步深入,等齊宣王發現孟子的意圖時,已經陷入了無比尷尬的境地。孟子並沒有直接說大王您要好好治理國家之類的話,但此時已是不言自明。齊宣王內心是羞愧和尷尬的,但對孟子肯定是心服口服的,只有亂扯話題來化解這一尷尬的局面。

第二,從這則故事中,體現出了孟子超人的氣場,讓人真正感受到了什麼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哪怕是在齊宣王這樣的諸侯面前,孟子也是俯視眾生,讓人頓生高山仰止之感。齊宣王在被孟子問住之後,尷尬的像個犯了錯誤的小學生一樣,手足無措,只好亂扯話題。腦補一下當時的畫面,真是讓人啼笑皆非。

近日重讀了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一書。在「如何讓他人想你之所想」一章中,講到了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讓對方點頭稱「是」,這也是被稱為「雅典牛虻」的古往今來最有智慧的哲學家之一的蘇格拉底的秘密武器。蘇格拉底是如何說服別人的呢?他總是從十分巧妙地提出問題,令對方不得不點頭贊同,然後乘勝追擊,接二連三地拋出問題,令對方連連稱「是」。不知不覺中,對方已經落入「陷阱」,得出與此前截然相反的結論。「狡猾」的蘇格拉底獨創的「蘇格拉底對話法」是不是與孟子的辯論技巧有異曲同工之妙呢?巧的是蘇格拉底(470-399 BC)和孟子(372-289 BC)幾乎是同一時代的人,如果兩位先賢來一場跨越時空的辯論,豈不是一次火星撞地球的對決?

《人性的弱點》一書中還分析了這種技巧的心理機制。下面是引述原文。當一個人堅決說「不」的時候,他不僅僅只是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音節,而是從腺體、神經刀肌肉都進入了「拒絕」模式,整個機體都緊繃起來。有時他可能會有短暫的反悔,但整個肌肉神經系統都進入了「防禦」模式,阻止他自食其言。與之相反,人們稱「是」的時候,就不會引發這樣的神經活動,機體會進入活躍而開放的狀態。因此,致勝之道取決於談話之初的正面反饋。

上述分析從常識體驗上是講得通的。「蘇格拉底對話法」不僅是一種辯論技巧,更是一種重要的人際交往技巧,值得每一個人揣摩學習和實踐運用。

我一直相信,屹立於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也是不完美的物種,這種不完美不僅體現在身體方面,更體現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對待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不完美,我們不應該毫無察覺,任其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種種不良的影響。相反地,我們應該積極認識、分析它們。這不是為了投機取巧,而是為了能夠運用更好的技巧和策略去創造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