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大意是孟子有一天问齐宣王:假如大王有一位臣子,将妻子和女儿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游历,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却看到他的朋友让自己的妻子儿女挨饿受冻,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回答说:和他绝交。孟子又问:假如上级官员不能管理好自己的下级,那么对他怎么办呢?齐宣王回答说:罢免他。孟子又问: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的环顾周围,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短短一则小故事,其实包含了孟子的大智慧。

首先是孟子说话的艺术。孟子想劝谏齐宣王用心治国,采取的不是我们在古装电视剧中所看到的御史大夫动不动就以死相谏的方式,那样的方式无疑是君王最为反感的。孟子所采取的方式是循序渐进的,一个接一个地挖坑,让齐宣王往里跳。由最浅显的道理出发,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等齐宣王发现孟子的意图时,已经陷入了无比尴尬的境地。孟子并没有直接说大王您要好好治理国家之类的话,但此时已是不言自明。齐宣王内心是羞愧和尴尬的,但对孟子肯定是心服口服的,只有乱扯话题来化解这一尴尬的局面。

第二,从这则故事中,体现出了孟子超人的气场,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哪怕是在齐宣王这样的诸侯面前,孟子也是俯视众生,让人顿生高山仰止之感。齐宣王在被孟子问住之后,尴尬的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一样,手足无措,只好乱扯话题。脑补一下当时的画面,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近日重读了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一书。在「如何让他人想你之所想」一章中,讲到了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让对方点头称「是」,这也是被称为「雅典牛虻」的古往今来最有智慧的哲学家之一的苏格拉底的秘密武器。苏格拉底是如何说服别人的呢?他总是从十分巧妙地提出问题,令对方不得不点头赞同,然后乘胜追击,接二连三地抛出问题,令对方连连称「是」。不知不觉中,对方已经落入「陷阱」,得出与此前截然相反的结论。「狡猾」的苏格拉底独创的「苏格拉底对话法」是不是与孟子的辩论技巧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巧的是苏格拉底(470-399 BC)和孟子(372-289 BC)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人,如果两位先贤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岂不是一次火星撞地球的对决?

《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还分析了这种技巧的心理机制。下面是引述原文。当一个人坚决说「不」的时候,他不仅仅只是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音节,而是从腺体、神经刀肌肉都进入了「拒绝」模式,整个机体都紧绷起来。有时他可能会有短暂的反悔,但整个肌肉神经系统都进入了「防御」模式,阻止他自食其言。与之相反,人们称「是」的时候,就不会引发这样的神经活动,机体会进入活跃而开放的状态。因此,致胜之道取决于谈话之初的正面反馈。

上述分析从常识体验上是讲得通的。「苏格拉底对话法」不仅是一种辩论技巧,更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技巧,值得每一个人揣摩学习和实践运用。

我一直相信,屹立于食物链最顶端的人类也是不完美的物种,这种不完美不仅体现在身体方面,更体现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对待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不完美,我们不应该毫无察觉,任其对我们的生活造成种种不良的影响。相反地,我们应该积极认识、分析它们。这不是为了投机取巧,而是为了能够运用更好的技巧和策略去创造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