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记者 黄海东、潘琦 报道

5月16日,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市政府发布了“海河英才”计划,该计划共有8条政策,着眼于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育、激励、平台建设等四方面。在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天津的人才新政,不仅注重加大引才聚才的投入,更注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事业留人、以服务留人,让人才在津展现作为、实现价值。

千万经费,百万奖励,等你来拿

据了解,天津市的新政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创新:在人才引育类别上,面向顶尖、领军、高端、青年等四类人才,实现了人才类别的全覆盖。其次,在确保引育并举上,不仅注重有头衔人才的引进,也强化了人才的培养,如,在投入资金加大国内外院士的同时,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强化院士的培养工作。第三,对人才引进和本土培养兼顾上,新政规定,对全职引进或本地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长期)、“万人计划”等重点人才专项的人才,均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

引育顶尖人才,支持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等顶尖人才,签订3年及以上工作协议的,根据其在津工作时间,给予最高10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和最高200万元奖励资助。每培养1名两院院士,给予用人单位500万元经费支持,给予院士本人200万元奖励资助及其他相关待遇。

引育领军人才。对全职引进或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长期)、“万人计划”等重点人才专项,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资助。实施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给予入选者每人一次性200万元经费资助,以及配套工作经费和生活津贴。

培育高端人才。实施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对入选者给予100万元经费资助。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给予入选者最高100万元经费资助。实施“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连续2年给予第一层次人选每年5万元经费资助,连续3年给予入选团队每年最高30万元经费资助。

引育青年人才。实施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连续3年给予入选者每人每年15万元经费资助。对与我市用人单位签订3年以上工作合同,引进或留津工作的博士毕业生(非在职),给予连续3年每年5万元奖励资助;引进或留津工作的出站博士后(非在职),给予一次性20万元奖励资助。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招收的博士后(非在职),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资助。纳入博士后国际化培养计划的,给予每人最高10万元经费资助。

天津大幅放宽五类人才落户条件

为了贯彻实施《天津市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吸引聚集大量人才到津发展。天津市对人才落户制度进行改革,全面实施创新举措,在条件放宽、门槛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简化流程,让人才落户做到真正的看得见、摸得到、落地慢。这次人才落户制度改革,可以用三个词概括。

一是放宽:即大幅放宽五类人才落户条件,降低落户门槛。

学历型人才:本科一般不超过40周岁,硕士一般不超过45周岁,博士不受年龄限制,可直接落户。

资格型人才:获得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以及拥有国内外精算师、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建筑师、注册勘察设计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律师等执业资格的,可直接落户。

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并工作满1年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并工作满3年的、具有高级职业资格、不超过35周岁,具有技师职业资格、不超过40周岁,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不超过50周岁的技能型人才,可直接落户。

创业型人才:对创办符合我市产业政策且企业稳定运行超过1年,个人累计缴纳所得税10万元以上的创业型人才,不受年龄限制,可直接落户。

急需型人才:对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创意、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的急需型人才,由企业家自主确定落户条件。

“保姆式”服务留住人才

父母身体健康、配偶能否也能有合适的工作、孩子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人才选择新工作地,在生活保障方面最关心的三个问题。

海河英才计划的服务保障措施定位家庭,提供一体化精准服务,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注重家庭和谐,解除了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为确保引进人才在津得到全方位、便利化、精准化服务,政策从引进人才服务事项经办便利化、住房服务多选择、家庭一揽子服务等方面着手,制定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事项办理方面,实施引进人才“绿卡”制度,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五类急需紧缺人才落户服务方面,“天津公安”民生服务平台提供在线办理服务,方便高效。

在住房服务方面,引进人才可选择各区建设的人才公寓居住。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我市购买首套自住用房不限购。外籍人才在缴存、提取住房公积金方面享受市民待遇。

在家庭服务方面,对引进顶尖和领军人才的随迁家属,提供精准服务,向随迁父母发放医疗保健证;对随迁配偶,分别由市、区组织部门或人才所在单位,按其本人身份,本着对口原则协调安排工作;暂未就业的,连续3年给予每月不低于本市社会平均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对随迁子女入园入学,由教育部门按照人才需求和就近方便原则,予以协调安排;外籍子女就读国际学校,连续3年给予每年最高15万元的经费资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