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人在什么领域最舍得花钱?一定是子女的教育领域。在很多一线城市,学区房都是很火热的,动辄十几几十万一平米。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去一个比较好的小学、比较好的初中,很多父母是一砸几百万的。

学区房毕竟还是个固定资产,很多人都说这个钱花的不冤枉,孩子读完书之后可以把房子卖了,那个时候还涨了,还赚到钱了。可是除了学区房之外,子女教育领域的投资还是相当大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从幼儿园开始,就要给孩子掏大把的补习费,一直补到高中毕业。

此前就跟大家分享过一个数据,有一份针对于辽宁省的城市居民的调查,大部分居民都表示:家庭中开支最重的部分就是给子女交的补习费用。有的孩子家长说他们一年的补习费加起来要5万人民币,而这个数字还不是最高的,还只是一个中游水平。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们理解,对中华民族来讲几千年来我们都是尊师重教的,所以今天城市居民愿意拿出大把的收入来资助自己孩子读书,这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中国太大了,中国的事情太复杂了,当城市居民把教育支出当作家庭支出的最大部分的时候,在我国广大乡村,还蔓延着一股厌学的情绪——读书无用论重新擡头了。

在我国很多乡村,有的小孩连初中都没有读完就辍学了,辍学之后到大城市去打工。对他们来讲,辛辛苦苦再学几年,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大学毕业了再走进社会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是那么的浪费时间。

还不如初中二三年级的时候就不要去学了,干脆早早的进入社会,早早打工挣钱就好了。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偏差呢?为什么一方面宁愿花最多的钱去上最好的学校,而另一方面乡村有大量的学童流失,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都不完成就要去打工?

原因也很简单:第一,最近这些年来城乡差别实际上是越来越大了。很多乡村、很多小城镇都有非常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年轻人进城打工了不再回来了,有的带着子女去打工,有的把子女留给家中的老人,变成了留守儿童。

很多原来的乡村小学、乡村中学纷纷撤校合并了,因为学生人数太少,实在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学校了。

而同时在很多城市出现了超级中学,一个县城的超级中学会把整个县域内所有的好学生全部集中过来。那么一个地级市的超级中学更会把这个地级市内所有的好学生全都集中起来,强干弱枝。

当超级中学越来越强大的时候,乡村中学的教学力量就越来越薄弱,所以我们近些年来也看到:以清华北大为例中国的知名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少了,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薄弱了。

对于很多家长来讲,如果还想让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就一定会费尽心力把孩子送到县城或者城市的超级中学中;而对于那些顾不上自己孩子的家长,就只能放任自己的孩子在教学力量越来越薄弱的乡村中学读书。所以这些孩子念到初二、初三,就产生了厌学情绪不想再读下去了,想提早进入社会打工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关键的是,在今天中国大学生的数量有点泛滥,不要说考不考得上高中,即便是一个普通大学毕业出来的,今天我们一年有将近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很多大学毕业生只能先找个两三千块钱的、很简单的工作应付着。这个工资收入还真不一定比得上他初中就辍学的同学挣得多。

所以在很多贫困地区,读书无用论重新擡头了,很多家长就说我孩子费劲扒拉的,初中三年读完、高中三年读完、大学四年读完出来找工作,还不如初二就辍学出来挣得多。

而相比辍学的同学,少挣了将近十年的钱,所以在越来越多的乡村,都不是学生主动要辍学,是家长主动要求自己孩子辍学。长此以往下去,我们的城乡教育分化,会达到一个多么离谱的状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