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3 16:48

以文化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生态文化产业型小镇。

概况

贺街镇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中部,古代丝绸之路主通道的潇贺古道上,曾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距离贺州市中心市区16km。贺街镇镇域面积377平方公里,镇区建成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下辖5个中心村13个基层村。2015年全镇人口为7.32万人,GDP总值为11.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31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468元。

特色

1

以宗祠文化为核心,发展特色产业

贺街镇是目前广西现存百家姓宗祠数量最多(超过30个)、规模最大、覆盖率最高的「宗祠文脉小镇」,极具独特性。

通过宗祠文化核心思想的传承,延续传统的「农耕劳作」,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推动了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达45%,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贺州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窗口和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

通过宗祠文化的延伸,在拥有宗祠文脉特色的临贺故城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挖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经济,全面拉动商贸、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广现有宗祠特色的「生态休闲游」、「临贺故城」「浮山」等旅游品牌。

2

产业发展融入「互联网+」的新理念

大力投资经费研究开发文化旅游相关产业,文化产业占产业总投入35%以上。通过文化产业中「智慧旅游」的推广,推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其中包含电子票务、生物识别、景区电子导游、手机二维码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贺街镇将新技术融入到旅游中,推动城镇建设,提高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切实增强幸福感,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文化等方面的要求。

3

打造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贺街镇西靠蝴蝶岭,贺江在镇区中间穿过,形成枕山环水、山水城田交融的自然格局;镇区路网充分利用现状自然环境的优势条件进行布局,拥有良好的天际线。新建建筑,体量适中,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很好的展现当地的建筑文化特色,彰显小镇特色文化内涵;镇区已进行环境整治、营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健康舒适的城镇环境。镇区绿化覆盖率为31.8%,人均公共绿地为13.2㎡。

机制体制探索

保持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充分利用贺街宗祠文脉特色和临贺古城历史文化底蕴,作为「乡愁文化」打造和建设特色贺街,同时依托宗祠文化延伸其它产业,推动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按照「一镇四城」发展战略,著力打造旅游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复合之城,大力实施「一带两区三核心」工作思路,打造历史文化旅游重镇和山水宜居卫星镇。

利用贺街镇作为国家「多规合一」试点,一张蓝图绘到底和规划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的优势,做好城镇规划建设工作。

充分利用「互联网 +各项优势」,将「党建」+ 「电商」 + 「扶贫」有机融合,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面临的问题

(一) 缺少贺街特色小镇的专项规划,不能更加科学和全面地指导当前特色小镇建设工作。

(二) 要素紧缺,资源聚集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 宗祠文脉·临贺故城保护与开发需要更高层面支持。

发展目标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宗祠文化为主的服务产业;加快人口集聚,扩容提质,提升各产业服务能力;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齐全、环境优美,集旅游休闲、生态居住、物流工业为一体的贺州市八步区历史文化旅游宜居小镇。

近期工作

产业培育:创新集聚转化,提升产业层次;

环境整治:推进「美丽贺街」工作,深化新农村建设;

文化传承:弘扬」宗祠文脉「,释放「千年古镇」魅力;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

体制机制建设:突出市场主体,完善运营管理,加强动态监测,强化要素保障。

相关政策支持

县级支持政策:赋予特色小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许可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设立特色小镇镇发展基金;实行用地倾斜政策。

专家点评

贺街镇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中部,坐落在古代丝绸之路主通道的潇贺古道上,是以文化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生态文化产业型城镇。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等多项称号。

贺街镇有「百年菜乡」之美誉,蔬菜产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它也是贺州市最大的蔬菜基地。小镇致力于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推动了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从而提升农产品品质和效益。贺街镇是全广西唯一现存百家姓宗祠数量最多(超过30个)、规模最大、覆盖率最大的「宗祠文脉小镇」。通过「宗祠文化」、「乡愁文化」的延伸,挖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反过来进一步带动农业旅游和农业发展。

贺街镇在产业发展中融入「智慧、大数据」的新理念,在文化旅游和产业中推广「智慧旅游」。例如,推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利用互联网、微信等平台宣传资源特色,推荐电子票务、生物识别、景区电子导游等技术。

但是,如何将小镇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掘与保护,仍然需要专项规划科学和全面地指导;如何将特色资源聚集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机制创新。

(点评专家:袁媛,教授,博导,中山大学地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副系主任、城市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外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编委。)

版权声明:以上文字内容均来源于小城镇规划。如若转载,请指明来源。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