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百里嘉」打头阵擦过香港边皮,后面的「山竹」吹袭华南沿岸,这个风的厉害程度,令不少风暴爱好者,甚至香港天文台官方很早已呼吁市民要提高警惕。从科学角度推断,以「山竹」的路径来看,它由吕宋海峡进入南海,风暴一直吸收海面较高温度作为能量,强度维持,破坏程度也会较高......

「温黛」袭港后灾情。风暴期间超过180人丧生或失踪,7万多人痛失家园 (香港天文台图片)

「温黛」、「荷贝」、「爱伦」以及「天鸽」风暴路线图。

然而,从香港热带风暴历史记录来看,1962年的「温黛」、1979年的「荷贝」、1983年的「爱伦」以及2017年的「天鸽」,这四个破坏程度极高,令香港几代印象深刻的风暴,与今次「山竹」来袭路线基本相似。香港多得不断进步的基建以及大型排水系统,加上各地气象部门的预警,令一众预先防范,风暴即使有多恶,也能减少损失。

2017年「天鸽」,为澳门带来极大伤害 (资料图片)

在过去一个世纪,几乎每场风暴带来的种种,都有系统地记录下来。采取以上所说路径吹袭华南沿岸的风暴,破坏力可惊人,死伤枕藉。除了以上所讲的风暴,有一场发生在1922年民国时期,中央气象局编号为「B096」的台风(当时西北太平洋地区并未有为台风命名的习惯)实属灾难之最。据1949年所修的《潮州志》载,这场命名为「汕头特大风灾」或「八二风灾」,死亡人数可能高达10万,被中国气象局列为「20世纪十大气象灾害」之首。

日本气象厅记录B096于1928年8月2日华南天气图 (网上图片)

网络资源绘制当年「B096」风暴路线图 (网上图片)

据文献记载,「B096」先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加罗林群岛形成,越过吕宋进入南海北部。进一步增强后,于在广东省汕头沿岸登陆。《潮州志》完整记载它的惊人破坏力:「8月2日下午3时风初起,傍晚愈急,9时许风力益厉,震山撼岳,拔木发屋;加以海汐骤至,暴雨倾盆,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数丈,乡村被卷入海涛中;已而飓风回南,庐舍倾塌者尤不可胜数。灾区淹及澄海、饶平、潮阳、南澳、惠来、汕头等县市。」

「八二风灾」灾情 (网上图片)

「计澄海死者二万六千九百九十六人,饶平近三千人,潮阳千余人,揭阳六百余人,汕头二千余人,统共三万四千五百余人。庐舍为墟,尸骸遍野,逾月山陬海筮积秽犹未能清。」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邓之诚于1926年的《骨董琐记》记载,死亡人数更多:「(汕头)漂没房屋无算,居民死者万余人,陆续捞出尸骸2800具;旧潮属各县共死约七八万人」,按照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NOAA)估计,死亡人数逾6万,甚至可能超过10万。

「八二风灾」灾情 (网上图片)

据了解,汕头于1921年才成立市政厅,各项市政建设刚开始著手展开,就遇上「八二风灾」。当时除了政府组织救灾,各慈善组织也投身救灾。在资讯及通讯未发达的年代,汕头「存心善堂」就委托一家照相馆,拍下灾后惨况后让各界了解灾情。这也能令后世了解这场风灾具体破坏程度。

灾后相片主要在善堂组织赈灾物资,向各地灾区发放时所拍下的,可见马路、民宅、美国领事馆,海关、法院等机关,学校、码头、戏台、会馆等公共设施一片狼籍。停泊在汕头湾大货轮也搁浅,也有人打捞水面浮尸等。

「八二风灾」灾情 (网上图片)

风灾震惊了中外。当时,北洋政府由于陷于内战,对这场风灾反应不大,总统黎元洪仅象征式拨款5万元救灾。当时刚刚才成立的汕头市政当局,组织救灾方面几乎无力,所以向海内外求援,致电香港、暹罗(今泰国)、新加坡、安南(今越南)、缅甸等地的潮州会馆通报灾情,并请求海外潮籍华侨「轸念祖国同胞」、「鼎力募捐,源源汇济」。

「八二风灾」灾情 (网上图片)

国内经商的潮商及海外华侨闻讯,都纷纷慷慨解囊,出钱也出力。在灾后的约一星期,香港潮商先送赠600包大米,此后,各地潮商及华侨会馆、医院等也陆续送上大米、药材、篷盖等赈灾物资。

「八二风灾」灾情 (网上图片)

国内外的商会还派出代表到灾区赈济协助,也亲临潮汕协助救灾,香港的代表就有香港潮州八邑会馆、香港华商总会、香港东华医院等。当时旅居上海的康有为,在《申报》刊登广告,义卖亲笔书法,很快就订购一空。

不少学者认为「八二风灾」影响巨大深远,因这次救灾行动突破传统救灾模式,在组织救灾单位及国内外民间力量的大规模介入,救灾趋向近代化。

「八二风灾」灾情 (网上图片)

「八二风灾」灾情 (网上图片)

「八二风灾」灾情 (网上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