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简介

李晓光

吉林大安人,延边大学学士、硕士,长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中韩关系史研究。现为长春师范大学东北亚历史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日英同盟和日美同盟是20世纪日本处于重要转折期时与世界上两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两次重要的结盟。两次结盟的背景、命运不同,但是结盟的确给日本带来很大的发展机遇。而在不同国际体系下的两次结盟外交,实质是英、美、日结盟国在各自国际体系下的对外战略和战略运用。

关键词: 日英同盟 日美同盟 国际体系 结盟外交

1

在国际关系中,一些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某些具有共同利益国家的关系而结成同盟,同盟国家依靠同盟的力量使得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最大化。对此,汉斯·摩根索认为:「权势均衡在多国体系中作用的结果必然形成各种联盟。相互竞争的A、B两国,为了保持和改善它们相对的权力地位,可作出三种选择:它们可以加强本身的实力,它们可以借助其他国家的实力以加强其本身的实力,或者它们可以阻止其他国家成为敌对的力量。当它们作第一种选择时,它们则著手进行军备竞赛。当它们作出第二和第三种选择时,它们则推行同盟政策。再者,一国是否采取同盟政策,并不是一个原则问题,而是取决于对该国是否有利。」百余年来的日英同盟、日美同盟也不例外。这两次同盟在日本20世纪走向世界大国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正如日本外交评论家冈崎久彦所说:「日本近百年外交的真谛是:日本的最佳政策是和美英结盟并与之合作,而非与别国结盟或保持中立。」我们暂且抛开冈崎久彦日本右翼分子的身份,仅从学者与外交家身份来看他的这个分析,他将进入20世纪以来的日本外交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了日英、日美同盟在日本近百年外交中的地位。同时,也指出了「结盟」外交,尤其是与强国结盟在日本发展强大过程中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此,有学者曾经指出:「1902年达成的英日同盟是日本外交史上的一大胜利,为以后日本外交的发展树立了一个典范。在整个20世纪中,日本基本上一直寻求与称雄世界的强国结盟。」这里再次强调日本为了跻身强国之列,所采取的手段之一——「与强国结盟」。

对于这两次同盟,学界还有如下评述:英日同盟开英国外交的新纪元,一经宣布,国会及民间都起了最大的注意;就全体看来,舆论是赞成的,虽然也有重大的怀疑:「我们应该有很好的理由,强有力的理由,来解释我们为什么抛弃过去(最近过去)本国所持的政策——就是,避免所谓攻守同盟。」英日同盟在帝国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之一。它发端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终结于「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时期。在近20年的时间里,它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勾心斗角的证明,也是帝国主义列强实力消长、利害变化的晴雨表,极其生动地表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日英同盟是日本侵略朝鲜的帮凶,也正是通过日英同盟,以日英同盟为日本外交基轴构建了一个有利于己的复杂外交网路,才使得日本向朝鲜扩张得以顺利进行,为其一步步侵略朝鲜,直至吞并朝鲜保驾护航。「英日同盟之胚孕及其诞生,一以中国问题为背景,其影响于远东局面尤其巨大。盖有英日同盟之成立,日本始有对俄备战之勇气。迨一战之后,日人将俄国势力驱出辽东,进而取得宰割朝鲜、垄断南满之地位。庚子事变以后之远东局面,直可视为由此为出发点,日本国际地位之巩固与增强,亦以此为关键。无怪日人对此同盟至今犹讴歌不已也。」

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不同于历史上的列强争夺或征服世界,「它更多采取的是『借力』。遍布各大洲的各种军事集团、条约组织都是美国延伸其力量的支撑点,同时形成包围其对手的网路」。日美同盟也是其中的手段之一。

日美军事同盟建立6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从两极对抗到后冷战时代的跨越。这一同盟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究其原因,是双方在亚太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有不断交迭和发展变化的共同战略利益。美日联盟是美国的联盟体系中「利益和政策互补性联盟」,这是因为日本「作为二战的元凶,在战争结束后为了重返国际社会,不得不在国际上保持低姿态,埋头发展经济,奉行『吉田主义』,将国家的对外政治和军事职能部分地交给了美国。而美国则从冷战需要出发,积极扶植日本的发展。在这种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日本实现了经济大国的目标」。日美同盟作为集权力政治、制度合作和集体认同为一体的同盟体制,是少数国家冷战对抗思维残存在国家行为上的外在表现。冷战结束以来,日美同盟由于失去明确的「威胁」而经过一段短暂的彷徨时期后,通过美国推行全球战略和日本走向「普通国家」战略需要的契合而确立了日美同盟新的「定义」,促使日美同盟的生命力得以复苏和增强。

通过以上分析,足以看出结盟在日本近代以来的外交中所占有的地位,以及结盟给日本带来的无限的发展机遇。本文就通过近代以来日本历史上的两次重要结盟,即从日英同盟到日美同盟的转变来看一下这两次结盟在背景、结果等方面有何不同以及日本近代外交给我们带来的一点启示。

2

日英同盟与日美同盟都分别有几次缔约,两次同盟初次结成相差近半个世纪。因此,同盟结成的背景是迥然各异的,随后各自同盟相继缔约的背景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差异主要是:

第一,两次同盟盟国双方所处的国际环境的差异。

从两次同盟所处的国际体系可以看到两次同盟结成时所处国际环境的不同。国际关系史中通常将17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分为三个典型的国际体系,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这三个体系都是在一场大型战争结束或即将结束后召开国际会议确立的。

首先看介于两个体系间的日英同盟。日英同盟订立时,维也纳体系(也有人认为其后还有俾斯麦体系)早已解体,而世界范围内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尚未建立。这个体系虽已解体,但它对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英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有学者这样说:「······日英同盟可以说仍然是英国传统外交政策的延续,是维也纳会议以来英国霸权之下的『势力均衡』国际体系的产物。」这实际上是对日英同盟的一个定位,即它是维也纳体系形成的英国对外均势政策的产物。

19世纪中期,英国提出了「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1899年英布战争爆发,这是对孤立政策的一大打击,同时也暴露了英国外交战略的种种弱点。在远东地区,甲午战后的英国「进一步认识到要在远东一劳永逸的战胜俄国,是难以置信的。同时也使英国认识到日俄之间如果日本不放弃对朝鲜的要求,它必将会为取得对朝鲜的统治权而与俄国决一胜负」。而「像俄国这样的国家,有这般多的人民,这样富的天然物产,而且有强大的海军,似乎不至于肯永久的服输。······英国若不设法鼓励日本,使日本拿英国作它可以抵抗俄法两国或有和它联盟的可能的国家看待,则英国也许会将日本逼到失望的路上去,去与俄国修好。······若果日俄修好,则英国的利益定将蒙极大的损害」。这样的形势迫使英国改变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寻求结盟的伙伴。

而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向外扩张的道路。甲午战后,东北亚的形势对日本越来越有利,使其成为东北亚地区最具实力的大国之一。但其在向朝鲜和中国东北扩张的道路上还有阻碍,这就是俄国。由于三国干涉还辽,俄国对中国的影响力得到了加强,与日本在朝鲜的争夺也更加激烈,在东北亚的优势也得以提升。为了能够实现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侵略,日本想借英国之力来实现这一目标。

再看雅尔塔体系下的日美同盟。日美同盟是在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之下建立的,是冷战的产物。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在1948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制定第13/2号文件前,美国东亚战略的主要目标是阻止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超出《雅尔塔协定》规定的界线,削弱日本。当时日本处在美国的单独占领之下。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永远根除日本的战争能力。该文件通过后,在世界范围内,苏联仍是美国的主要敌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在东亚地区,中国成为美国遏制战略的主要目标,而日本成为美国东亚战略的基石。之后,NSC又制定了第13/3号文件。这两个文件的通过,标志著美国东亚战略的重大转变。

促使美国东亚战略转变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纽约时报》社论所说的:「美国在远东政策的主要问题在于建立一支足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来平衡新中国,这就是形成有利于美国在该地区利益的亚洲均势。」再加之战后朝鲜半岛脱离了日本的统治,以北纬38度为界,分别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这样的远东形势是促成美国转变对日政策的一个动因。而朝鲜战争的爆发,成为「促成美国从根本改变对日扶植战略的转折点」,这也给日本提供了作为美国后勤基地的绝好机会。

日美同盟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结成了。尽管进入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但日美同盟并没有因此解体,反而因势加强。

第二,两次同盟双方选择结盟目的之差异。

日英同盟与日美同盟受不同国际体系的影响或处在不同的国际体系之下,除了满足各自利益最大化这一目的外,还有其它不同的目的。

首先看日英同盟双方之目的的差异。英日同盟是英俄、日俄矛盾冲突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正是出于共同抗俄的需要,英日两国逐渐从对抗走向结盟。日英间共签有三次同盟条约,每次签订条约的目的都是随著当时内外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的。

关于第一次日英同盟的目的,乔治·凯南在《美国外交》一书中写道:「当时的中国政府没有力量有效地抵抗这些活动(指1895年中日战争之后的事件——笔者注)并防止俄国人统治另外那些地区。当时实际上唯一有可能取代俄国人在渤海湾势力的是日本人而不是中国人。英国人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是促成1902年缔结英日同盟的基本因素之一。」保罗·肯尼迪对此也有同感,他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写道:「1902年英日建立联盟时,英国的政治家也是想借此减轻一下英国在中国的困难战略负担,尽管这在一定条件下要以支持日本为代价。」这解释了英国与日本结盟的目的,就是借助日本的力量维持东亚均势。而日本也想借助英国的威势来实现其侵略计划。

第二次日英同盟的目的则是:「巩固和保持东亚和印度地区的普遍和平;通过确保中华帝国的独立与完整和各国在中国的贸易和从事工业的机会均等原则,维护所有国家在中国的共同利益;保持缔约双方在东亚和印度的领土权利,并保卫他们在该地区的特殊利益。」

第三次日英同盟,对日英两国来说,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英国为避免日德俄三国同盟的可能形成,使英国处于不利地位,为避免英美对抗,使日本「继续充当英国殖民地和利益的宪兵角色」。日本在1907年日俄协约签订后,为适应远东政治格局的变化,要求修改日英同盟条约。说到底就是日英两国为保卫各自在远东的利益。

再看日美同盟双方之目的的差异。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之一是与日本媾和,让日本成为亚洲的反革命基地。但是,这一目标并不是二战结束后马上就有的,而是在美国的对日政策经过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后才形成的,并最终导致了日美同盟的结成。日本作为「亚洲沿岸岛屿链条」,正处于美国「战略防卫线」第一线。为了能够阻止苏联的侵略,美国必须在亚洲维持最低限度的地位,保留与共产主义者对抗的第一线,因此也就必须维持亚洲沿岸岛屿链的现状。

1949年12月23日和30日,NSC制定了第48/1号和第48/2号文件,指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的直接目标必须是遏制并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将苏联在亚洲的力量与影响削弱到这样一种地步,即:使苏联不可能从该地区威胁美国的安全,如果苏联企图威胁亚洲国家的和平、民族独立和国家稳定,它也会遭到严重的障碍。」「合众国的政策的前进方向,在于阻止共产主义在亚洲的进一步扩张。」1951年5月8日NSC制定了NSC-48/5文件,把「促使亚洲有关国家的发展,以使任何国家或联盟都不能威胁美国在该地区(亚洲)的安全保障」,又把使日本「对远东的安全保障与稳定作出贡献」定为对日政策的中心课题。这样,日本就成了美国在亚洲「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锋。

1947年7月26日,日本外相芦田均向美国大使艾奇逊递交了一份媾和的文件——《芦田备忘录》,这是战后日本政府对媾和思想的总结。8月,日本政府向美国表明了在对外安全方面的新立场。9月13日,芦田均外相又向美国第八军军长艾克尔伯格递交了一份文件,这是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构想的一次重大变化,第一次将日本安全的支点,从中立、集体安保或依托联合国移向了美国。吉田茂在《十年回忆》中曾这样说:「我个人对于保障日本安全的基本想法是这样:即使国内的治安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但是对外的安全绝非依靠自己的力量所能保障的,因此,只有依靠适当的外力;一般人认为正确的办法是仰赖联合国来保障安全,但是实际上,究竟能得到联合国多大支持还是疑问,还没有确实的把握;如果这样,则只能同某一个特定国家缔结防御协定,来保障我国的安全,而且这个特定国家也只有自停战以来一直占领和管理日本的主要负责者——美国;我所以采纳日美共同防御计划,就是出于以上的考虑,在当时,这也可以说是历史上必然出现的事。」这里吉田茂首相明确指出了日本选择与美国结盟的目的。

3

日本两次对外结盟除了对日本的政治、外交、经济、国力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外,其最终的命运也是完全不同的。

一战之后,日本在亚洲一系列的举动使美国和日本在亚洲的矛盾与日俱增,也使美国感到日本已威胁到自己在亚洲的利益。英国也有同感,1920年英国通知日本不会续订英日同盟条约。另外,列强之间的海军竞赛也使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更加紧张。美国虽与英国进行海军军备竞赛,但其目标却是指向日本的。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四国公约》签订,存在近20年的英日同盟解体。但它毕竟造就了日本,并发展成为日本外交政策的基础。如果从均势的角度来看待华盛顿会议,这是「在东亚地区国家中尚无法形成对日本的均势之前,英美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充当了抗衡日本的均势力量」。它的解体,不仅为美国在远东的发展消除了一个心腹之患,而且也给东北亚国际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变动。

随著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日美之间正在失去冷战同盟的支撑点」,按照其最初结盟的意图理应解散。然而它不仅没有因苏联的解体而解散,反而在职能等方面不断扩张。这是因为美日都认识到同盟对于双方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防部高级官员卡特·乔佩鲁曾说:「众所周知,日美同盟对于日本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了杠杆作用。但实际上还有一种理解,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同盟,美国才能再次更深地介入亚太地区。换一种说法,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同盟,美国才提高了在亚洲的活动能力,才能作为亚洲国家顺畅地行动。没有日美安保体制就不会有美国的全球霸权。」日本外务省1994年6月在《外交蓝皮书》(第37号)中,对冷战后的日美安保体制也谈到:「尽管东西方冷战已经结束,但国际社会仍然存在许多不坚实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日本坚持非核三原则、保持最小限度的防卫能力的政策,那么美国基于日美安保体制下的抑制力量,对于今后日本享受和平与繁荣就是必需的。日美安保体制作为确保亚太地区稳定的美国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日美安保体制还会对日本产生不会成为对他国构成威胁的军事大国这种基本立场的信任效果。」可以说,冷战后美国充分意识到日本对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无论是在地缘上,还是经济力量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日本对于构筑面向21世纪的日美同盟也是有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利益和日本对国际政治权力的要求。

时至今日,日美同盟为了适应新的世界形势,还在不断地调整。而从历史上日本在强大之后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本性看,日美同盟的发展需要世人保持警惕。

?【注】文章原载于《郑州大学学报》2014年07月

责编:齐云彦

声 明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