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你非常討厭某個人,但你身邊亦有不少人能跟這個你討厭的人相處得很融洽。為什麼別人不會像你一樣討厭他?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佛家有這麼一個說法:「心中有佛,所見皆佛。」這大概也是對上述問題的最好解答。你之所以討厭某人,其實恰恰是因為你自己身上,也存在著某人令你感到厭惡的某種特質。我們常會看到「真正成熟的人,能坦然地與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之類的觀點,這正是因為真正成熟的人能領悟到,能包容自己不喜歡的人,其實正是在包容自己。

小時候,我們都以為,懂得越多,就越能分清黑白。

等我們長大之後,才明白:這個世界哪有那麼涇渭分明的黑白,不同人的眼中,黑白也不一樣。

理解與包容其中的不同,才是真正的成熟。

?微信kdd235

蘇東坡與僧人佛印是好友。

一天,蘇東坡對佛印說:「以大師慧眼看來,吾乃何物?」

佛印說:「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見佛印胖乎乎,便打趣他:「然以吾觀之,大師乃牛屎一堆。」

佛印一笑,並無絲毫不快。

蘇東坡以為佔了大便宜,回家便將此事說與妹妹聽。

蘇小妹一聽就樂了:「哥哥你還不知道吧,佛家講佛心自觀,眼中所見即心中所屬,大師心中有佛,所以看你是佛。你看大師是屎,乃你心中有屎。」

心理學家羅斯做過一個實驗:在80名大學生中徵求意見,「你願意背一塊大牌子在校園走動嗎?」

結果,有48名大學生願意,並認為大部分學生都願意背,而拒絕背牌子的32名學生,則認為大部分學生都不願意背。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投射效應」。

「人們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徵,如好惡、慾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徵。

我們之所以看別人不順眼,很多時候就是把自己的好惡投射到了別人身上。

「當看到別人舉止粗魯,你很生氣,因為這種行為刺激了你虛偽的素質。但如果你是明白人,就會透過行為看到他們心靈空虛。當看到別人怒氣沖沖,你很生氣,因為它暴露了你心胸的狹隘。如果你是明白人,就會看到他們其實是悲觀失望……」

我們看到的對面那個人,其實是我們自己。

?

一女人與和尚同船渡河。

和尚無意間看了女人一眼,女人立刻大發脾氣:「禿頭,光天化日竟敢偷看良家婦女。」

和尚一聽,趕緊把眼閉上。

女人見了,更生氣了:「偷看我就算了,竟還敢在心裡想我!」

和尚無奈,只好把臉扭到一邊。

女人雙手叉腰,大聲訓斥:「你無臉見我,正好證明你心裡有鬼!」

看不慣別人很多時候就是如此——以自我為絕對中心。

把自己信奉的價值觀當成了絕對正確,只要不同意我的,就是錯的。「看不慣」的基本邏輯通常是這樣:「你這太不正常了、太低級了、太不好了。你的這些行為和思考方式都是不好的,都不如我的高級,我就不會像你那樣。」

然後要求別人放棄自己的價值觀,來認同你的,按照你的價值觀做。

但究竟誰的價值觀更高級,有時真是無法說清。

有人看不慣富二代,覺得他們沒志氣,並詛咒他們「肯定會坐吃山空」。但富二代看不慣屌絲男們不敢投資,瞻前顧後,為貧窮的現狀找借口。

有人看不慣90後的張揚矯情,覺得做人應該低調務實,但90後看不慣大叔們的死板陳舊。

你看不慣的人也正看不慣你,誰的活法才是應該的呢?誰該按照誰的價值觀來生活?都不能那麼「一定」和「絕對」。「看不慣」看似站在正義一方,其實是一種隱形的道德攻擊。??

培根說:總是說別人壞處的人,永遠都不能證明自己是好人。

一位媽媽帶孩子去見聖雄甘地:「我孩子太喜歡吃糖了,他的牙齒因此都壞掉了,不管我怎麼說,他都不聽。請您幫我勸勸他。只有您的話,孩子才會遵從。」

甘地撓了撓腦袋說:「夫人,請您一周後再來。那時候我會勸導孩子的。」

一周後,媽媽又帶著孩子去找甘地。甘地看著孩子的眼睛,鄭重地開導:「孩子呀,今後不要再吃糖了……」最終,孩子把嘴裡糖塊吐了出來。

這時,那位媽媽向甘地問道:「您這些話為什麼非要等一周才說呢?」

甘地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其實我也很喜歡吃糖。我自己尚且做不到,怎麼能叫孩子不要吃糖呢?我需要一周時間來戒糖。」

說別人貪婪時應該檢查下自己是否貪婪,說別人嫉妒時應該檢查下自己有否嫉妒,…………越檢查自己就越懂得閉嘴不去評判他人,因為我們嫌棄別人的缺點我們自己都有。

前段時間翻看民國老課本,特別喜歡其中一篇文章:「三隻牛吃草,一隻羊也吃草,一隻羊不吃草,它看著花。」

最後一句,突然一轉,那隻羊就變成了哲學家,生活的審美和情趣一下流淌出來。正因為這隻「例外」的羊,這個場景才變得格外美好起來。

?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才是幸福的本源。這個世界之所以如此美,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幸福,正是因為世間萬物是參差多態的。

如果所有的花都一個顏色,所有的樹都是一個模樣,所有的人都是一個性格,那這個世界還有什麼趣味可言呢?

所以,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

每個人因為所處的城市、家庭、背景的不同,從而養成了不同的生活習慣、行為作風和思考模式,即便和我們不一樣,但也應該被尊重。

一個有修養的人不會有那麼多看不慣,因為他懂得尊重和容納不同,他從來不會強迫所有人跟自己一樣,也不會把這種強迫當成強項沾沾自喜。

?北宋曾有兩個名相,一個叫司馬光,一個叫王安石。一個是保守派,一個是改革派。

彼此都認為對方的執政方針荒謬至極,於是互不相讓,痛下殺手。

鬥爭結果是王安石獲勝,司馬光被趕下宰相寶座。

皇帝詢問王安石對司馬光的看法,王安石說:「其人品、能力、文學超絕。」正因得王安石如此評價,司馬光雖失去皇帝信任,但仍得以「退江湖之遠」,錦衣玉食。

王安石上台後,強力推行改革,不料觸動當權者利益,招致一片彈劾聲。皇帝只好將他免職,重新任命司馬光為相。牆倒眾人推,很多人跳將出來,向皇帝告王安石的黑狀。皇帝聽信讒言後,徵求司馬光意見。

司馬光回答:「其胸懷坦蕩,有古君子之風。」皇帝感嘆:「卿等皆君子也!」格局越大的人,越寬容——既守得住自身的立場,同時又能容得下對方的觀點。

正如伏爾泰所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茨傑拉德,曾寫過這麼一句名言:「同時保有全然相反的兩種觀念,還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有一次,我在商場遇見一老同學。

正閑聊時,一個小孩從她身邊竄出來。「哇」地一聲大叫,嚇我一大跳,然後嗖地跑進人群,橫衝直撞。

同學追上去,好不容易逮住他,但一句也沒批評,很溫柔地說:「乖,瞧你一頭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旁觀者,立刻向她投去不屑的目光。

出了商場,我善意提醒同學:「孩子還是應該好好管管……」

同學低下頭,眼淚涌了出來:「孩子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是他今年第一次出門……」

我的臉立馬紅了,為自己的輕率論斷而羞愧。

從這件事里,我悟出一個道理:理解一個人,得把他放到他的成長環境里。很多時候,我們看不慣別人,是因為我們沒有「還原」的能力。我們看不慣別人特立獨行,我們看不慣別人劍走偏鋒,只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對他們的經歷進行還原,我們並不知道人家經歷了和正在經歷著什麼。

?微信kdd235

喜歡柴靜《看見》中的一句話:「人怎麼才能寬容呢?」「寬容的基礎是理解,你理解嗎?」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

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所以張愛玲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這兩年中國最火的寺廟,毫無疑問,是北京龍泉寺,而龍泉寺的主持便是學誠法師。

學誠跟著圓拙大師學佛時,就像一打雜的。師兄叫他掃地,他就得去掃地。師兄叫他倒茶,他就得去倒茶。師兄叫他清廁,他就得去清廁。

一開始,學誠心裡很不舒服,覺得「憑什麼啊」。但干著干著,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干這些事情,就是不停蹲下和彎腰,這是調伏傲慢、放下自我的一個便捷方法。

干著干著,他又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天和茶葉、泥土、屎尿接觸,慢慢覺得美和丑,乾淨和骯髒,自我和他人的分別心就消失了。

那些讓我們看不慣的人和事,其實都是來幫助我們修行的。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借著看不慣更加了解自己,然後重新選擇,是否依然要堅守自己的規條。

如果你要堅守,很好,但請允許別人不必也像你一樣堅守。如果不再堅守,也很好,你可以嘗試另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向那些你看不慣的人學習:他是怎樣在這種價值觀的指導下,依然可以活得那麼好。」

一個人越接納別人,就越接納自己,他對於周圍也就越開放、越寬容。把別人看順眼了,就是把自己看順眼了。

?微信kdd235微信kdd235

?龍應台寫過一篇《相信與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

「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

「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

在經歷這麼多失望後,龍應台筆鋒一轉:「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大業,但是沒有他們社會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

微信kdd235

?看透人性,寬恕人性。看透一切,寬恕一切。這才是一個人最大的修養和成熟。

就像羅曼·羅蘭所說: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感謝每一個出現在我們生命里的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