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不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喜歡系統化學習的人就特別不能適應碎片化,碎片化的東西太過零散,需要很強的吸收能力,否則碎片化的東西很難真正的學到手。另外,自我提升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花時間去練習、付出甚至經歷的。如果真的選擇碎片化的模式(比如有的人就非常喜歡也適合碎片化),那就需要時間的積累,需要堅持了!


我自己就很討厭碎片化,碎片化的時間放我這兒了不起就幹些什麼背背單詞之類的無腦重複的活,根本不夠我進行深度思考,沒深度思考對我來說就是沒提升。


不一定哦,要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而定。

比如以我為例,習慣是會把平時看到的知識點分類記錄在印象筆記上。分類的標籤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工作,常識等分好,所以日積月累就慢慢形成系統了。

但是,有的人習慣學習大知識點,覺得碎片化知識講的不夠透徹,比如看工具書一般知識點比較多,這樣幾分鐘是很難看完,而且點多需要仔細研究才能得出結論。


不適用


我感覺總比沒事亂想強吧,起碼學到東西了。我就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提升自己,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和周末帶孩子。只有晚上孩子睡了才有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學習,但是這對於我來說也感覺很滿足了。


適合每個人


取決於看人的專註力是否短時間集中


那肯定不呀,有些人根本不回去這麼做呀。你不試試怎知道不適合你


適用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連續做一件事情。

1、碎片化學習的方式

· 聽書。包括泛聽的搜集信息,比如選書;也包括專註的聽大師或比自己專業的人傳道解惑。

· 看新聞,刷短視頻。通常就是消遣,不需要目的,但能獲取些許信息。

· 閑談。線下線上都有,多跟朋友聊聊,快慢思考,也是一種學習。

· 搜索、導航。經常是遇到才會用到,這個時代很多知識不需要儲備,但要把工具準備好。比如搜索引擎是最基本工具,課程是知識集,朋友圈是智庫。工具的知識不是自己的,所有碎片化積累也要注意溫故知新。

2、適用場景

生活中最常見的碎片化時間,例如坐地鐵,在北京一天基本有兩三小時是在地鐵上。

例如做家務,一頓三餐,加上掃地洗衣服,每天加起來也有好幾個小時。

例如散步或跑步,其實身體在動,如果能邊聽邊學習,一舉兩得。

3、碎片化學習的意義

問題是,我們的時間已經被切割的七零八碎,哪裡還有多少完整時間去長時間專註學習。但如果利用碎片化的方法,就可以每天並行騰出五六個小時學習。

然後千萬別把碎片化當作結果,80%的時間需要碎片化處理信息,但更需要20%的時間專門整理,深度研究,這樣才可能真正提升自己。

最後推薦一個我主要學習的平台:


一個方法不是使用與每個人的,但是可以這種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途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