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也就是心理學中的共情(empathy),通常指對他人情緒狀態、感知狀態的體驗,即是否能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情緒、想法。

共情(同理心)分成兩種:情感共情認知共情,這兩種共情隨著年齡增長變化的規律並不是一致的。

情緒共情是對他人情緒的一種替代性分享,也就是說他人的情緒會「傳染」你的情緒,形成和他人相似的情緒;比如你的好朋友失戀了,他/她的悲傷情緒也會傳染給你,讓你感到悲傷。認知共情是指進入另一個人的角色,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觀點;如你是否能理解好朋友為何做出分手的決定。

情緒共情是與生俱來的,在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就有著較高的情緒共情,聽到其他嬰兒哭我們也會哭;從嬰兒期到成年期情緒共情能力是逐漸下降的,或許可以映射成人世界的複雜和淡漠;到了老年階段情緒共情能力又有所上升,可謂返璞歸真。情緒共情總體呈現出U形發展軌跡。

認知共情發展相對較晚,從出生直到成年期呈現上升趨勢,但又在老年階段逐漸下降,呈現倒U形的發展軌跡,我們慢慢學會理解這個世界,但最後又囿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再難以理解他人。

也就是說情緒共情更傾向於天生的,認知共情則傾向於後天學習。

在從小孩變成大人的過程中,你在不斷學習著如何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觀點,但對別人情緒感同身受的能力反而會下降。

在你從成人開始變老的過程中,隨著大腦機能的衰退,你學習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逐漸下降,但對於直接的情緒刺激卻有著越來越強的同理心。

這些只是研究得出的一般化規律,但對於我們每個個體,都是有主觀能動性在,能夠通過自我控制,去克服這個規律中的缺點。


看人


這個是不一定的,論人而定


不一定!

如果特意學習,學來的東西會根據年齡增長而變強,反之亦然。


隨著經歷的豐富,了解到生活的不易,能共情的時刻確實會多起來!但有些人經歷了一些打擊磨爛後,如果沒有正確的解決困擾,也會變得尖酸刻薄,敏感,難相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