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明很悲傷的事時,第一時間沒有哭也不感到很痛苦,在事後才非常難過哭出來。可以從心理學角度(或科學,比如大腦的反應措施)解釋嗎?


因為你的大腦會第一時間啟動一個保護。機智是不相信這件事情發生,即使這件事情發生大鬧也會屏蔽掉一部分心裡痛覺,以保證你能夠活下去。真正產生想哭的情緒的時候。往往是事情已經發生過一段時間,當這件事情剛剛發生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靜下心來的。我們人類能夠生存繁衍至今區別於低等動物的一個很大的一個區別就是。我們有情緒和思維。思維是可以幫助我們去控制情緒的。如果情緒沒有控制就蔓延開來。那對我們的心理衝擊是不足以讓我們活下去的,因為斷崖式的悲傷它會影響我們的激素水平。使我們的負面情緒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所以一般在回憶的時候產生的痛覺才會讓我們想哭。產生痛覺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回憶。


發生悲傷的事不等於產生悲傷情緒 表達悲傷情緒的方式不一定是哭。

樓主是想問為什麼事發到產生情感體驗會有個延時嗎?

基於情感評估理論(appraisal theory),情緒產生過程如下:

事發(trigger刺激產生)--&> 評估( appraisal主觀判斷事情是積極/消極的)--&>情感體驗(emotion experience)--&> 應對行為/表現(action)--&> 再評估(reappraisal)

如果事情只是發生 不過腦子 你不去想它 就自然不覺得這事兒有啥大不了的了,反之 你多多反芻 還能對同一件事 再多品出來些不同程度的別的情緒。


終於有人邀請我了,謝謝哈~

這個話題很感興趣,我有拙見要發表一下。

心理學的很多個角度都可以解釋為什麼不會第一時間哭。

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會第一時間哭,有的人會第一時間哭,有的人不會第一時間哭。

那麼到底會不會第一時間哭?這取決於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個體間差異是最重要的,其次還有性格,心境,觀念多方面因素。

先備註下來,空了回來詳細回答


w會不會哭,其實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主體當時的情緒和心理;另一個是主體當時所面臨的事實及環境。

當我們突然遭遇極其痛苦的事情時,首先,我們有一個接受這個事實的一個過程,這是一個心理活動的過程,首先要承認這個事實,然後才能產生自己情緒,但是大多人在突然遭遇這種痛苦的時候,有一個質疑的過程,判斷這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比如,我的朋友真的背叛我了嗎?他怎麼能做這樣的事?我的親人去世了,前幾天還和我在一起。。。)

其次,是判斷當時面臨的事實和環境。突然遭遇的痛苦一般超出了人們的預想,而且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人們需要應對理為複雜的現實問題,還需要很多需要及時處理的事情,往往容不得人們停下來悲傷,而只有處理完當下手上急迫的事情後,才能停下來關注自己的憂傷。

最後,對大多數男的來說,因為一般要在家庭中扮演頂天立地的形象,在單位要體現不怕困難的形象,在對象面前要表現出不懼的男子漢,所以也才有「男兒有淚不輕彈」,也只是在寂靜的深夜才放聲大哭。說的是男孩子,其實,女孩子有時候也是一樣的。


哭,我的理解是,人開始做一件事的同時已經產生了心理上的最大下限,這是底線。而在實際生活中由於自己的能力和情感因素對事件處理,最終結果高於這個最大的下限。所以心理上產生不適感,這個不適感有每個都有屬於自己的表達,哭也是這個情感表達的範疇。

另外說一下,在不適感後的情感表達,不應該是情感的全部,不應該擴大化,需要細分和分析,以及良性的對策。這有助於從源頭解決問題。


心理學當中重大悲傷的心理過程第一步是否認,第二步才開始接受事實。

所以,在很悲傷的事情發生時:例如重要親人的去世,自己失去肢體……我們往往不願意接受事實已經發生,而在心理層面否定了這件事:不是的,不是這樣的。我們會假裝對方還活著,自己依然還擁有失去的肢體部分一樣,假裝正常的生活。直到不得不面對這件事為止。

也是心理防禦的一種,幫助我們在極端痛苦中活下來,或保有活下來的意願。


因為痛極使人無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