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要看看《老残游记》写了什么。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它的内容:有一位走方郎中名字叫老残(铁英),他四方游历,写下了一路上所见所闻的风物人情、山河美景、宦海浮沉、官场险恶。用词犀利,时时可见吉光片羽,处处即闻真知灼见。

通过总结概括,我们知道了这是一本批判主意的小说。那么它批判了什么东西呢?结合成书的历史背景自然是批判官员贪污腐败,社会腐朽黑暗的晚清面貌,当然最为特别的是书中重点对披著「清官」外衣的腐败官员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是不得多见,也是十分特别的一点。

作为一本胡适、王国维、林语堂等都极为推崇的传世之作。《老残游记》通过描写大明湖景致、王小玉说书、清官可恨、一桩奇案、黄河冰封、爱与彻悟……等等一系列故事使得这本书即有世情小说的奇幻,又有心理小说的洞察,还有武侠小说的热血。它的章回如同秦砖汉瓦,分开看来精美绝伦,凑在一起则不成长篇。但仔细品读它的内容就会发现,它妙就妙在不合体统,写得任性,写得恣意飘洒。而且其中对景致及声音的创新性描写,在今天依然属于教科书级别。我认为这就是它的文学价值所在。


《老残游记》被鲁迅列入晚清四大遗责小说的阵营,但它却并不是一部客观、冷静地描写和暴露社会现实的作品。

与其他几部小说相比、它是一部很不相同的著作。如果说《官场现形记》、《ニ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书把全力放在暴露官场的丑恶腐败上,那么,《老残游记》于抨击官场之外,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表现自我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上。

甚至对官场的批判也更侧重于自己对官场的独特认识的表达。它在晚清乃至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部流露出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具有最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的作品。

正如一位海外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在行文上用的不是第三人称,它就是中国第一本用第人称写的抒情小说。」

作者曾明确地表示过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追求。在续集自序中,他把《老残游记》说成是一种「其力甚劲,其行乃迩远」的有力的哭泣。

他在续集自序中也说,作品中所记录的乃是作者一生「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业,固历劫而不可以忘者也」。

一生中不能忘怀的可歌可泣的经历和事业,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凝成了《老残游记》,这是作者在「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而不可止的时势与心境下的一种沉痛的发泄。

刘鹗比之于屈原之《离骚》,太史公之《史记》,杜甫之诗,曹雪芹之《红楼梦》。这种寄托著作者内心隐痛的抒愤之作,在我国历史上虽然不乏佳品,但自觉地假小说以抒情者,除《红楼梦》、《儒林外史》极少数作品之外,实不多见。

我们并不否认,凡较好的作品,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作家的艺术个性、情感情调和趣味。但像《老残游记》的作者那样,运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对自己的情感、情趣、情调作了那么自觉又那么淋尽致的表达的,实属罕见。

对于《老残游记》,人们欣赏它,玩味它,很大程度上就是欣赏和玩味它的这种被表达得很充分的趣味和情调。

这是一个有著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的文人的趣味和情调,它使那些在大体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读者感到亲切,可以接受,乐于欣赏和玩味。

——END :点赞很容易,评论显真情,关注「江佐一梅郎」可欣赏更多内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