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哈佛商学院最重要的一堂课(软精题字扉页版)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编辑手札

薪水再高,顶多只让你不讨厌工作;唯有找到你的人生目标,才能活出你想要的快乐

文/陶比狮2012年08月21日

真希望有多五倍的时间。 让我能把专案作到好、睡觉睡到饱、体能好到跑半马、抽空自助旅游、还能早点回家与家人朋友相处....,但一个又一个的念头,都嫌时间不够用;似乎当下的我们,只能先为迫切的明天作选择。 于是,我想起这本看到一半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以破坏式创新闻名于世的克里斯汀(more)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文/莽斯特2012年09月05日

我错过了一场大学好友聚会,后来,朋友过世了。我对自己漫不经心地错过感到后悔与遗憾,因为我明明非常清楚地知道圆满的亲友关系才能令我感到满足幸福,但却在不知不觉间就把我有限的资源轻易分配出去...... .我对现在的工作没兴趣,但是为了经济考量...... .我该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但是为了更好的生(more)


也许,这本书将改变你的人生选择。
这是第一本将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规划上的书,
神奇地将商管书与励志书结合于一体,
你将看到,当彼得.杜拉克遇上米奇.艾尔邦时释放出的灿烂火花。

   2010年春,创新大师克里斯汀生教授对哈佛商学院毕业班发表一场极具影响力的演说,他举出一些哈佛商学院同班同学的例子,许多人绝非在毕业时即刻意计 划要跟配偶离婚、跟小孩疏离,甚至闹出丑闻、犯罪入狱,为何追求成就的人常常掉入引发不幸的陷阱?他们的人生策略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最诚恳的剖析

   这场演说之所以引起广大回响,不单是深刻启发了人们对生命中重要问题的思考,更由于克里斯汀生教授当时遭逢人生重大的试炼──他罹患了夺走父亲性命的同 一种淋巴癌,正在忍受化学治疗的煎熬。与疾病奋战中,他反复思索自己的人生是否过得有意义,并终于了解「上帝衡量我的人生,不是用金钱,而是我可以帮助多 少人,变成更好的人」。

  最迫切的忠告

  在这本突破性的新作中,他希望每个人都要能回答自己三个重要问题:

  1. 如何使工作生涯成功、快乐?
  2. 如何让自己与配偶、儿女、朋友的关系成为快乐的泉源?
  3. 如何坚守原则以免除牢狱之灾?

  人生有很多问题既复杂且困难,每个人的际遇也都不同,你必须自己努力去寻找答案。

  最真摰的回顾

  克里斯汀生教授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彻底了解他的人生,并分享自己曾向往成为《华尔街日报》编辑、被自己创设的公司开除、发现对教学的热情、以及教养孩子等历程,如何交叉运用审慎策略和应变策略来因应人生的突发状况。

   他发现,哈佛商学院课堂中教导的理论,不仅能解释企业问题,也能拿来管理并预测自己的人生。这本充满启示与智慧的书,将帮助你了解,如何依心目中的优先 顺序,调配行动、时间、及资源,以管理好人际关系,甚至改善教养方式,并果决地回答:「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进而找到人生的意义与幸福。

  原文书网站:www.measureyourlife.com

作者简介

克雷顿.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

  1952年出生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是一名虔诚的摩门教徒。他曾在杨百翰大学和牛津大学攻读经济学并取得硕士学位,后来又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攻读企管硕士,并取得哈佛大学商学院企管博士学位。

  从1992年起,克里斯汀生即在哈佛大学商业院担任企业管理系教授,其研究与教学兴趣主要在技术创新、发展组织能力,以及为新科技发掘新市场。

   他曾于1979和1984年期间,进入波士顿顾问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担任顾问。离开后,他陆续创立了四家公司,包括陶瓷系统工程公司(CPS)和创见研究所(Innosight)等,把他对创新研究的 热情,化为对追求创新企业的实际行动。

  他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曾五度荣获「麦肯锡最佳论文奖」;著有七本书。2011年时更被Thinkers50选为「当代50名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

詹姆斯.欧沃斯James Allworth 

  澳洲人,毕业于澳洲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及哈佛大学商学院,并取得贝克学者(Baker Scholar)之衔。曾任职于博斯顾问公司(Booz & Company)及苹果公司。

凯伦.狄伦Karen Dillon

  毕业于康乃尔大学、西北大学新闻所,曾任《哈佛商业评论》编辑(至2011年)。2011年时被社会企业Ashoka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及启发性」的女性。

译者简介

廖月娟

   1966年生,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曾荣获诚品好读报告2006年度最佳翻译人、2007年金鼎奖最佳翻译人奖、2008八年吴大猷科普 翻译银签奖,主要译作为《旁观者:管理大师杜拉克回忆录》、《第五项修练III:变革之舞》、《枪炮、病菌与钢铁》、《大崩坏》、《狼厅》、《雅各的千秋 之年》、《贾伯斯传》等。


名人推荐

  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洪兰
  中研院院士 曾志朗
  卡内基训练大中华区负责人 黑幼龙 推荐

国外媒体推荐:

  如果你推荐这本书给家人和朋友,即使他们不从商,也会大大感谢你。──《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

  这本书要比柯维的《与成功有约》更好读。作者一方面不断挑战我们的思考,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指点迷津。本书可谓当彼得.杜拉克遇上米奇.艾尔邦,神奇地将励志书和企管经营书合为一体。──《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

  本书是二十一世纪个人哲学力作。──《富比士》(Forbes)

  本书可谓工作人的心灵鸡汤,对刚开始踏上生涯的年轻人特别有帮助。然而,如果你要想过著有意义的人生,也能从这本书得到不少启发。──《出版家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这不只是一本励志书。作者不是像强迫喂食般,告诉读者要如何改善自己的人生,而是提供宝贵的工具,让人自行设定有意义的人生旅程。──《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克里斯汀生让我们得以洞视成长和创新的秘诀。──安东尼(Scot Anthony),创见研究所(Innosight Institute)亚洲营运部部长

  2012年最令人期待的书(第一名)。──美国CNBC新闻台

  本书比商学院的教科书更重要。──《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

联合推荐:

  人生是个不间断自我探索的过程。每个人想追求的梦想或生活,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真正的快乐与满足始于对自己的了解与认识,它是种由内而外的喜悦。

  有些人幸运地从过程中得到体认,找到并从事真心喜欢的工作,经营出属于他们真正幸福的人生;有些人则茫然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寻寻觅觅,跌跌撞撞,即便拥有了名利,仍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

  这是本透过管理理论和实战经验引导思考的好书。阅读的同时,不妨打开您的五感,大胆开启人生探索之旅。──奥美广告董事总经理 唐心慧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作者用经营管理的理论以及丰富的实务经验,精算人生三题,传授如何兼顾工作、家庭并坚守原则之道,我非常认同他的理念,因为对工作及家人充满热情及关怀,「牺牲享受 享受牺牲」,正是掌握快乐人生的关键之钥。──台湾高铁董事长 欧晋德

  人生就是「多学一点,多做一点,多玩一点」。这「多一点」的精算,全在本书中,吸收本书精华,人生不精彩也难。──王品集团董事长 戴胜益


目录

序 三个问题,找到你人生的方向 卓火土
序 火炬般的正向能量 杨定一
序 做自己人生的执行长 郭瑞祥
作者序 人生三问

第1章 展翅高飞

第1部 发现生涯之乐
第2章 如何让你的热情燃烧
第3章 计划与变化
第4章 策略的试金石

第2部 圆满的人际关系
第5章 时钟滴答响
第6章 一杯奶昔的任务
第7章 席瑟斯之船
第8章 经验学校
第9章 一只看不见的手

第3部 正直的人生
第10章 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结语 你拿什么衡量人生?

致谢 用理论预测人生情节 克雷顿。克里斯汀生
致谢 谢谢你改变我对世界的看法 詹姆斯。欧渥斯
致谢 此后,我没做出任何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凯伦。迪伦


序文1

三个问题,找到你人生的方向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作者克里斯汀生为哈佛大学MBA毕业生演讲时,提醒学生省思人生的三个重大问题:

  1. 如何乐在工作?
  2. 如何与家人常保幸福?
  3. 如何拥有正直的人生?

  这三个问题对于追求成功的年轻人特别重要,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停下来省思的三个好问题。作者以理论为基础,加上自己亲身的经验,建议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经营人生:

  1. 工作方面:有策略的寻找能热情投入的工作,关键是具有挑战性,个人能成长,有意义的工作。
  2. 家庭方面:投资在必须为家人完成的工作,经营婚姻,关心家人及朋友,让孩子学习做困难的事情,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塑造家庭文化,建立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方针,使家人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
  3. 个人方面:如何坚持道德原则而不妥协,即使是小的选择也要慎重,人生的诱惑很多,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归路的起点总是一个非常小的决定。

  作者提醒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帮别人赚了多少钱,而是我们影响了多少人的人生,我们让多少人转变成更好的人。

   记忆中,年轻时就开始出现「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到底为何而来到这个世界」,这样的念头反复在脑海中出现,因为找不到答案,这些念头总是在忙 碌中淡忘了。年长之后这些问题在偶然之下也会冒出来,仿佛在提醒我们,人生道路是否走得正确?或是提醒我们,到底要怎样过这一生?是否要修正我们的人生?

   印象最深的一段经验,是早期在美商电脑公司的研发工作非常忙碌,责任重大,当时正好小孩相继出生,工作及家庭都需要我的关注,常常在深夜开车离开公司 时,抬头望著一轮明月,内心想著我是否就这样过一生呢?虽然常常有这样的想法,但一直没有静下来仔细思考人生未来的道路怎么走。当时,如果能有机会看到这 本书的话,可能就容易多了,也许会更有方法及策略。

  这样的状况持续好几年之后,有一天晚上,突然不能入睡,我心血来潮地有个灵感,突然想要专注的考虑未来人生的路要如何走,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有个清晰的方向,有些想法很快就实现了,有些想法多年后在适当的时间也逐渐完成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大多数人从年轻时就开始想要找出人生的方向。我们在人生的旅程当中,如果能时常思考作者的三个提问,并且常常问自己要如何衡 量我们的一生,以「乐在工作、保持家庭幸福及拥有正直的人生」为目标,相信我们都可以找出自己人生的方向,以及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宏达基金会董事长 卓火土

序文2

火炬般的正向能量

   克里斯汀生教授在商界向来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企管创新理论不仅为管理者带来新思维,更曾协助许多顶尖企业成功应变市场变迁。历经癌症、心脏病、中 风的打击,克里斯汀生教授不但正向面对种种挑战,更坚韧地以自身体悟来帮助大众。本书由克里斯汀生教授、其学生欧沃斯、及《哈佛商业评论》资深编辑狄伦携 手完成,书中巧妙规划工作生涯、个人生活、处事原则三个课题,并运用管理策略深度探讨人生决策,实在令人感到钦佩。

  书中许多提醒,都是 忙碌的现代人所需要的。例如,在生涯策略上,有时人们会为了追逐物质报酬、事业成功等短期效益,投诸所有心力于职场,却忽略陪伴家人、倾听孩子,忘了应用 心经营真正珍贵的资产─家庭。也就是说,在人生的资源分配上颠倒了优先顺序。在处事原则方面,作者强调一生中难免遭逢不当诱惑,对于不端正的利益绝不能妥 协,因为如无法坚守诚信正直的人生原则,我们势必失去更多。这些珍贵的生涯策略与人生哲学,其实也就是我们能给下一代最好的礼物。

  本书 强调快乐工作的源头不是金钱,而是热情,我个人完全认同。仔细观察,许多在非营利组织服务的朋友,他们并未选择轻松高薪的工作,而是走向辛苦的服务之路。 物质报酬并非前进的动力,立愿服务才是成就感的来源,也是他们乐在工作的原因。相对地,员工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经营者应营造和谐且尊重的工作环境。让 每位成员在工作中获得肯定、信任、成长、与成就感,而这正向的职场氛围自然是充满能量与热忱的。也就是说,企业经营也离不开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其实不论在任何专业领域,能在服务的热忱下真正益于大众,才是一生最值得追求的价值。克里斯汀生教授本身就是最好的范例,运用企管专业发心分享善知识, 以实务剖析为读者们带来人生指引。巧合的是,克里斯汀生教授以自身经历所传达的管理策略,完全印证古人所流传下来的真理,也是我们多年来透过预防医学与大 众分享的观念。

  当一个人回归清净的自性,在当下他已持定人生的志向,会乐意让自己像火炬一样,为家人与周遭朋友带来温暖和希望,为大地与环境带来正向能量。回归自性的人感恩惜福、无私奉献,而这才是人生经营的真正精髓。

   世界的运行就像个圆圈,当我们发出心念想为别人做些什么,最后这念头也会回转到自己身上,带来正面效应与快乐。借此机会,仅以个人的语言阐述克里斯汀生 教授的企管精神,对错与否,希望每位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自行参悟体会。最后,真诚地祝福读者朋友们都能结合工作与志趣,踏实地活出家庭、工作、生活的圆满 与平衡。

长庚生技、长庚大学、长庚科技大学、明志科技大学董事长 杨定一

序文3

做自己人生的执行长

  人生可不可以管理?杰出的管理理论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眼前困难、拟定未来策略,但可以用来帮助我们面对人生难题吗?

  哈佛大学的克里斯汀生教授,以这本书证明,面对复杂无常又多变的人生,好的理论即使无法提出简单的解答,却有助我们建立一套坚强的思考架构,在职涯选择、人生价值观上,建立一条明晰的轴线,做为面对种种艰困考验的准绳。

   克里斯汀生教授为「破坏式创新」的管理大师,他的文章、个案、以及著作,深受世界各地的专业经理人重视,不可不谓近十年来在「创新」议题上最具份量的一 位学者。二零一零年,克里斯汀生教授在哈佛商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当时他罹癌完成治疗不久,对人生有许多体悟,演说感动许多人,后来写成文章「精算人 生三题」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如今,此篇影响深远的好文章扩充为书,将管理理论鲜活套用于人生议题,不论形式与内容,深入浅出,堪称又一次成功的创 新。

  克里斯汀生教授在本书提出三个人生大哉问,也是他每年在课堂上与天之骄子的学生反复辩证的:

  1.我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乐?
  2.我如何知道我与配偶、儿女与朋友的关系可以成为快乐的泉源?
  3.我如何知道我这一生会坚守原则,以免除牢狱之灾?

  第一个问题,主要是探讨知识工作者的职涯规画,并且寻找工作快乐的动机,借由不断的反省与自我调适,寻找个人最佳的职涯策略。在此书中,克里斯汀生教授也引述了贾伯斯在史丹福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只有热爱你的工作,你才能做出伟大的工作。」

   第二个问题,主要在探讨知识工作者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特别是探讨家庭与人际关系。在此议题上,作者以较大的篇幅阐述,许多工作者耗费很多时间在工 作上,却疏于投资时间在家庭的经营上,往往造成原可避免的悲剧。因此,他勉励知识工作者一定要正确的调整优先次序,花较多时间陪伴家人、教养小孩,更要用 同理心与对的方法了解家人与小孩,才能建立和谐、美满的家庭,培养长久的友谊。

  第三个问题,探讨的是知识工作者的诚信(integrity)。作者引述众多的案例,就是强调坚守原则的重要性。「百分之百的坚持要比百分之九十八来得容易」。

   一般读者在阅读念本书时,也许会好奇为何克里斯汀生教授会语重心长地写这本书。简单的答案可能是他人生也面临过不少波折,生过大病,或是宗教信仰的理 念。但检视他过往著作,我认为他可能也是有感于太多的知识工作者急于功成名就,却缺乏人生的愿景智慧引导,因此本书特别介绍一些杰出的管理理论,阐述如何 将理论运用于人生的管理之上。

  事实上,其他管理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例如,彼得.杜拉克在他的著作《自我管理》中即阐述:「知识工作者 必须有效地做自己的执行长。你可以自己选择,知道什么时候该改变路线。要把这些事情做好,你必须培养对自己的深刻了解,包括了1.你如何学习?2.你的做 事方法为何?3.你如何与他人共事?4.你的价值观为何?5.你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出最大的贡献?」

  如果比较克里斯汀生教授与彼得杜拉克 的说法,可以发觉他们都强调,知识工作者都需要在职涯发展中检视自己的五项特质(SHAPE),包括心灵(Spiritual)、兴趣(Heart)、能 力(Abilities)、个性(Personality)、经历(Experience),才能做出最适的发展方向。在心灵上,也需考虑自己的价值观与 志业,方能有人生愿景。克里斯汀生教授更强化了在人生愿景建构中,将家庭的优先次序列入更重要的考虑,以免「工作成功,家庭失败」,更要考虑个人诚信,因 为「地位愈高,陷阱愈大」。

  我在管理学院教书,四十岁时生了大病,人生也有许多波折,之后深感人生智慧需要从教育下手,于是从多年前开 始为大学部学生开设「管理与人生」的课程,并且在EMBA的课程结束时,提供个人一些人生的经验与故事,以激励更多的社会精英能够有智慧的平衡职涯与家 庭,并鼓励他们建立志业,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相信这本书,可以激励更多知识工作者在努力经营职涯之际,深刻反思何谓真正的幸福。

台大商研所特聘教授 郭瑞祥

作者序

人生三问

   我在哈佛商学院授课。学期末最后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总会告诉学生,自己同班同学的近况。就像其他学校的毕业生,我们每五年办一次同学会。每次相聚,总可 以看到同学们近五年的缩影。学校会利用这个机会为活动募款,我们这些校友也很高兴共襄盛举。会场铺上红地毯,并邀请知名人士莅临演讲。前几次的同学会,同 学都踊跃出席。环顾四周,每个人都打扮得时尚光鲜,似乎个个飞黄腾达,令人不禁觉得我们这一班真是天之骄子。

  同学们也似乎都是职场赢家,大家拥有很棒的工作,有些在国外担任要职,配偶大都长得比自己好看,不是帅哥、便是美女,每个人似乎过著幸福、美好、令人艳羡的生活。

   后来,渐渐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不知为何,有几位同学从此消声匿迹。我打电话给他们或是问他们的朋友,才慢慢明白是发生什么事。同学当中,有的已在 麦肯锡或高盛这种名声显赫的企管顾问公司担任主管,有的则已跻身《财星》五百大公司最高主管,有的创业有成,不少同学的收入高得令人咋舌。

  但尽管他们的职场表现出类拔萃,很多人看起来却只是强颜欢笑。

  生涯成功只是人生的表面,其实不少人都不喜欢目前的工作,婚姻生活也一团糟,很多人以离婚收场,有人甚至好几年没跟自己的孩子说过话,与孩子分别住在东西两岸。我还听说有位女同学自毕业至今,离过两次婚。

  在我眼里,那些同学不只才智过人,而且为人正派。在毕业的时候,他们都立下伟大的计划和目标,不只立志要在专业领域上大展身手,也希望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但这一路走来,虽然工作顺遂,家庭生活却不知怎么触礁了。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尴尬,不知如何向其他老同学解释。

  当时我想,那可能是中年危机,人生难免会陷入低潮。但就在毕业二、三十年后的同学会上,我发觉问题愈来愈严重。班上一位同学因为涉入安隆(Enron)案而被关进牢里。

   印象中,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同窗史基林(Jeffrey Skilling)是个好人,不但聪明用功,也很爱家人。他曾是麦肯锡管理顾问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合伙人,当上安隆公司执行长之后,年收入更高达一亿美 元。他的生涯表现如此辉煌,相形之下,个人生活则黯淡无光:他的第一次婚姻以离婚收场。在安隆丑闻案爆发之后,我实在不敢相信他就是新闻报导中那个追逐金 钱的巨鲨。安隆破产后,史基林因多项罪名被起诉定罪,包括诈贷、财务造假、证券诈欺等。

  我不但为他的误入歧途万分震惊,更让我惊愕的是,他竟然能搞出这么大的丑闻。他的人生之路在哪里出了差错?

   不只我的哈佛商学院同学对人生不满,遭遇家庭不幸、工作瓶颈等问题,有人甚至成了罪犯。与我一样获得罗德奖学金前往牛津大学就读的同学,也发生类似困 境。罗德奖学金的得主,不但学业成绩优异,也必须在运动、政治或写作等课外活动表现杰出,同时还要证明自己对社区有特殊贡献。能当上罗德学者,显然是全世 界最优秀、最多才多艺的年轻人。

  与我同获罗德奖学金的同学共有三十二人,多年后有些同学一样对人生感到失望。有一个同学甚至成为华尔街 金融犯罪首脑,他透过内线交易,从金融市场卷走数十亿美元,也就是《股市大盗》(Den of Thieves)一书的要角。另一个同学则因和未成年少女发生性关系被捕入狱。该少女曾在他的竞选总部打工,而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还有一个我非常看好 的同学,我料想他将来必能成为大人物,事业、婚姻两得意,没想到他的事业后来岌岌可危,婚姻生活也很不幸,离了好几次婚。

  上面提到的同学应该想不到自己的婚姻会一败涂地、与孩子形同陌路,更无法想像自己变成作奸犯科的坏人,面临被捕入狱的命运。然而,他们却不自觉走上这条悲惨之路。

  我不想误导各位。虽然部分同学的人生不如意,还是有不少过著理想的生活。他们一直是我的榜样。我们的人生还未结束,孩子的人生才正要开始,我们还是该好好了解人生有哪些陷阱及其成因,以为借镜。毕竟人是脆弱的,很多人不免受到不好的影响,因此脱轨。

   虽然我的人生也有不少波折,但到目前为止还算平顺。在此,我得特别感谢我太太克莉丝汀,因为她的帮助,我才知道如何洞视未来。当然,我不是要读者做出和 我们夫妻一样的决定,以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过著幸福、快乐的人生为目标,毕竟每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一概而论。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把我在企业 管理的研究成果套用在人生规划上,帮读者创造圆满的人生策略。

  我在「如何建立成功的长青企业」这门课中,和学生一起研究经营管理的理 论,探讨管理工作的各个层面。这些理论阐述事情的原因和为什么。学生了解之后,我们就把这些理论当作透镜来检视个案。我们从每一个理论来透视一家公司过去 何以会出现哪些问题或机会,并预测这家公司将来可能会遭遇的情况,再用同样的理论来预测经理人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学生借由这种讨论方 式,了解为何一个扎实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各个组织层级的过去和未来:大者如整个产业、一家公司,小者如公司里的一个单位,或是单位中的小组。多年来,在学 期末的最后一堂课,我总会描述我在商学院的同班同学有何遭遇,接著进一步讨论组织中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个人。透过这样的讨论,我们不只用企业做为个案, 也开始探讨自己的人生。

  我年复一年带领学生进行这样的讨论。我们探讨的不是希望未来会如何,而是探究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是否可以用来预 测将来会如何,包括什么决定和行动会影响到我们的未来。多年来,我已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讨论,我的心得当然比任何一个学生来得多。为了公平起见,我想应该 把我的了悟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在课堂上讨论时,我会把我们研究的理论写在黑板上,然后在旁边写下三个简单的问题:

  ★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乐?
  ★ 如何知道我与配偶、儿女与朋友的关系可以成为快乐的泉源?
  ★ 如何知道我这一生会坚守原则,以免除牢狱之灾?

  这些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但我的同学当中很少人问这样的问题,或许他们也曾思考过这些人生问题,却已经记不得自己学到了什么。

  这么多年下来,我一再发现课堂上讨论的这些理论,不但可用来解释企业的问题,也可用以审视人生的重要课题。我将在本书把我和学生发现的洞见和各位读者分享。


内容连载 

§内文1

第五章-时钟滴答响

人生最重要的快乐源头就是你和家人、好友的关系。但是你一定要小心。家里的一切看起来似乎很好,你就觉得可以放心,全力为工作冲刺。这将会 造成严重错误。等到你和家人的关系出了问题,要再回来修补,已经太迟了。表面上看来,家人和朋友不需要你担心,你似乎不必在他们身上花多少时间,吊诡的 是,这正是你最需要把时间放在他们身上的时候。

大失败
很少公司推出的产品像铱卫星电话网络(Iridium Satellite Network)那样轰动全世界。这种电话系统使你得以透过复杂的卫星网络,和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通话。在铱卫星电话问世之时,当时的美国副总统高尔 (Al Gore)也帮忙造势,拨打出第一通电话给电话发明人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的孙子。推出铱卫星电话的就是微电子和行动通讯的国际大厂摩托罗拉(Motorola),该公司还为之成立子公司。

摩托罗拉主管和华尔街分析师都信心满满,认为铱卫星电话将会带动行动通讯革命,吸引几百万人来使用。铱计划的团队为了评估市场也进行深入研究,证实卫星电话有市场的需求。摩托罗拉也克服种种困难,说服各国政府提供频道给他们的卫星电话使用。

传统蜂巢式的行动电话系统则是靠基地台来传送讯号。如果某一个地方没有基地台,行动电话则无法接通。由于铱计划是把语音或数据通信传到卫星,再由 卫星回传到地球上的受话者,因此可维持全球的覆盖率,包括无法设置基地台的偏远地区和海上。因此,你可透过这样的卫星电话拨打给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如果你好不容易登上圣母峰,能打电话回巴尔的摩,跟父亲连络,该多么令人兴奋啊。

不少世界级的科技专家都加入了铱计划,有些似乎难以克服的障碍也都解决了,但铱计划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但这个计划到底能不能赚钱?如果你好好想 想「什么样的假设必须证明为真」,就会发现问题。由于这种卫星电话需要很大的电池才能把讯号传送到卫星,因此电话机体重约○.五公斤。拿卫星电话就像提一 个小小的手提箱,不像一般行动电话那样轻盈,可以放在口袋或皮包中。另一项必须证明为真的假设是:是否任何地点都能接收到?如果你从圣母峰顶端打卫星电话 回巴尔的摩给你父亲,由于屋内讯号极差,你父亲得在户外、站在窗边或屋顶很薄才能接听电话。

这项计划总计耗费了六十亿美元,然而自从高尔拨打第一通铱卫星电话之后,还不到一年,这个计划因为亏损过大,必须终止。铱卫星电话公司声请破产保护,投资人血本无归。直到十年后,私人投资公司才以二千五百万美元的跳楼价接手。

为什么摩托罗拉的主管和投资人像豪赌一样把这么多的资金投注在如此冒险的案子上?我们可从「好资金和坏资金」的理论看出端倪。 


 

好资金 vs 坏资金

投资人愿意掏钱出来投资一家公司主要目标有两个,也就是追求成长和获利能力。但这两个目标都不是容易达成的。深研创新理论的塔夫兹大学教授毕德 (Amar Bhide)在《新事业的起源与演化》(Origin and Evolution of New Business)一书论道,在所有最后能够成功的公司当中,有九三%因为最初策略行不通只好放弃。换言之,成功的公司并非一开始照著正确的策略进行才成 功,而是最初策略失败之后,他们还有多余的钱可以改变,尝试其他作法。反之,大多数失败的公司都是一开始就把所有的钱投注在最初策略,就像把所有的鸡蛋放 在一个篮子里,发现策略错误之时,已无法挽救或重新开始。

毕德提出一个简明扼要的理论,也就是好资金和坏资金。在事业刚起步的阶段,你或许还不知道公司策略是否能够成功,你必须耐心等候公司成长,却必须 急著看到获利。如此一来,就可用最少的资金很快找到一个可行的策略,不至于花了很多的钱才知道走错了路。在这种情况下投入的资金就是好资金。在所有成功的 公司当中,有九三%都必须改变初的策略,因此在最初策略投注的资金愈多、愈快,也就愈容易把一家推到悬崖下。大公司烧钱的速度将比小公司快很多,应变能力 也比较差。这就是摩托罗拉付出惨痛的代价学到的一课。

如果投入资金之后,急于看到成长而非获利,则是坏资金。

然而如果一家公司确定策略可行,此时则应该改变目标,一方面急于看到公司成长,另一方面则耐心等待获利。一旦公司找到行得通而且可以获利的方法,是否成功就看如何运用这样的模式在相邻领域进行扩张。


从树苗到树荫

最常违反上述原则的人很多是财力雄厚的投资家和成功的公司。他们在找寻投资新事业的时候,往往一开始就铸成大错而不自知。欧森(Matthew Olson)与范.贝佛(Derek van Bever)合著的《为什么雪球滚不大》(Stall Points)一书当中以三点来解说投资的困境。

首先,由于一家公司最初计划成功的可能性不高,投资人于是决定等到看到下一波成长的时候再说。即使这家公司一开始的表现就很不错,看起来颇有成长 潜力,投资人也决定再给这家公司多一点时间,让他们找到可行的策略。尽管该公司需要更多的资金,投资人还是觉得今天有点冒险,决定等到明天再说。

好了,明天已经到来,然而原来的计划进入成熟期,停止成长。拥有资金的投资人这才发现自己坐失良机,早在几年前就该投资了。此时,成长和获利的引擎不再强劲有力。

第三,投资人希望投资的对象是发展快速的大公司。以一家产值达四千万美元的公司而言,如果每年要成长二五%,来年产值就得增加一千万美元。但是如 果一家公司的产值高达四百亿美元,第二年要成长二五%,就得增加一百亿美元。这样的赌注和压力都非常巨大。为了使公司加速成长,股东就得浥注庞大的资金。 问题是,坐拥太多的资金,这家公司在执行策略之时,往往失之轻率,未能审慎地评估策略是否错误,最后只是加速冲向失败的深渊。这样的故事可说不胜枚举。

这个理论也可解释为何本田最后能以轻型机车攻占美国机车市场,而摩托罗拉令人瞩目的铱卫星电话计划何以惨败。说来讽刺,本田会成功正因为他们刚开 始在美国发展的时候资金窘困,不得不耐心等候成长,慢慢研究可以获利的模式。如果本田向美国市场进军之时,没有资金短缺的束缚,可以放手一搏,自然愿意投 入更多的资金在重型机车的案子上。毕竟这是公司的既定政策。但从投资的观点来看,这就是坏资金。反之,本田别无选择,为了求生存,只能把焦点放在轻型机车 小狼上。他们必须靠销售小狼来维持公司营运。这就是本田机车在美国得以成功的关键——他们迫于情势不得不按照「好资金」的理论来投资。

另一种作法刚好相反:投资人先拿出一大笔钱,希望看到公司一飞冲天,再来考虑如何获利。这就是摩托罗拉发展铱卫星计划的作法。翻开历史来看,你会发现有很多公司都想走捷径,不惜投入巨额资金,最后却走上死路。

鉴于上面提到的资金理论与因果关系,对大多数的公司来说,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公司的主要业务岌岌可危、发展陷入停滞,这时他们则会面临需钱孔急 的窘况。即使他们发现新的案子可为公司带来利润,由于一开始没在这个案子上投资,现在已无法解燃眉之急。这就像你希望家中后院有绿荫乘凉现在才种树苗。大 树不是一夜之间可以长出来的。你必须在多年前就种下树苗,多年悉心培养、照料,最后才能享受绿荫。


为未来的快乐投资

坏资金理论也适用于人生。很多人都在职场上拚命,有杰出的表现,而且乐在工作。我们以工作来证明自己能在压力之下完成很多事情。我们努力完成案子,让客户满意,希望自己赢过同事。我们把自己投资在工作上。为了做到这点,我们把全副心力放在工作上,把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

我们即使度假,也不忘打电话回公司。其实,由于要做的事堆积如山,很多人没能休完所有的假。我们把工作和自我认同相结合,不管到走到哪里都带著智 慧型手机,经常查看讯息,如果连线出了问题就会陷入焦虑,担心自己错过什么重要的事。我们希望我们的家人或与我们关系亲密的人都能接受我们忙于工作的现 实,体谅我们不能陪他们。毕竟,他们也希望看到我们成功,不是吗?我们发现自己常常忘了回复家人或朋友的来电,错过他们的生日或无法一起庆祝重要节日。

不幸的是,我们也像上述的投资人,没能抓住投资未来的企机,失去人生的快乐。

虽然大多数的人都希望与家人和朋友建立亲密、良好的关系,我们却常常为了工作,吝于在人际关系投资,最后不免有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的感叹。不少人婚姻触礁,夫妻反目成仇,即使与孩子同住在一个屋簷下也疏远得像陌生人,甚至养育自己孩子的是前夫或前妻再婚的对象。

而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

我有一个邻居,姑且叫他史蒂夫。多年前他就告诉我,他这辈子最想做的事就是自己开公司当老板。虽然他有很多很棒的工作机会,也能向他那一行的佼佼 者学习,薪水也很不错,但他就是不肯放弃当老板的美梦。自己开公司必然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也得从错误中学习。他的家人、朋友都很很能谅解。毕竟史 蒂夫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工作,他这么努力也是希望能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

但在家庭生活投资太少,最后还得付出代价。就在他的公司好不容易做得有声有色之时,他的婚姻已经破裂,身陷离婚的痛苦。如果这时他的兄弟姊妹或朋 友安慰他、支持他,他应该很快能走出伤痛。然而由于他疏于经营人际关系,最后才发现自己只是孤单一个人。他的亲友并非故意不理他,只是很久没连络,关系已 经疏远,每一个人都怕自己的干涉被认为是入侵。

于是史蒂夫离开家,在原来住的城市另一端找了间小公寓。他设法使这个住处看起来温馨,不时可和自己的二儿、二女在这里团聚。虽然当初结婚之时,他 很用心讨好老婆,由于工作劳累,他一直有蜡烛两头烧的感觉。到了孩子上中学,夫妻仳离,就算轮到他跟孩子相处,孩子也不见得想跟他在一起。毕竟为了跟老爸 吃饭或看电影,他们必须放弃和朋友出去玩的机会。在孩子的心目中,这个老爸其实已经可有可无。

史蒂夫回想过去的一切,不禁感叹:如果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做不同的选择,在家庭生活多投资一点,也许现在老婆、孩子还在他身边。

像史蒂夫这样的人很多。我们都认识这样的人,也怕自己多年后也变成这样。这也就是四○年代的一部老电影《美好人生》(It’s a Wonderful Life)至今仍打动人心:主角贝礼(George Bailey)是个老好人,毕生乐于帮助别人,但最后还是没什么成就,而且差点被陷害入狱。在他计划在耶诞节前夕跳桥自杀之际,守护天使出现了,让他明白 所有的人都喜欢他、关心他,这都是他多年来经营人际关系的成果。贝礼终于恍然大悟,尽管他一贫如洗,他却拥有很多珍贵的友谊。我都希望像贝礼,在最黑暗的 时候,仍然可以看到友谊的光,然而如果我们不在人际关系上投资,再有钱也无法弥补内心的空虚。

我们稍稍想想,就会发现我们在忙碌的时候疏忽了哪些人。你或许希望你的家人很爱你,你和朋友的友谊深厚,他们不会在乎被你疏忽,其实不然。如果你长久不花时间、精力去培养人际关系,你身边的人最后还是会离你而去。

很多人到了年华老去才觉得孤单,见不到亲人、朋友。但是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因为太忙而顾不到别人。我不知看过多少像史蒂夫这样的人,只能一个人孤单地面对病痛、离婚或失业的打击,没有人愿意伸出同情的手,带他们走出伤痛。

人生最孤凉的境况莫过于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