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上面关注我们

illustration by Daniela Gallego


幸福科学作为一种科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成果?这些成果怎么利用呢?在进入这个话题之前,我要给大家一个提示:不要认为听了这样一堂课,好像人类关于幸福的难题就攻克了,认为幸福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不可能。


首先,我们来谈一个非常具体,也是最难处理的问题:金钱和幸福的关系。

无数的研究说明,在同等条件下,富裕的人要比贫穷的人更感到幸福。有一个很有名的调查发现,富豪榜榜上有名的人,幸福感确实要比他们同一个地区平均的幸福指数要来得高。但研究还发现:富豪和普通人在幸福感上的差距,远不如金钱的差距那么大。

另一个数据,是研究人员将世界各国的幸福度进行排名,排名前列的国家全是西方发达国家,而排名最后的,都是经济上最贫穷的国家。这说明,幸福确实是和金钱有关。

研究者从三个维度来测量幸福:

1、你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即主观幸福感。

2、你的正面情绪的强度和量。

3、你的负面情绪的强度和量。

在这之上,研究人员考虑的是以下因素与这三者的相关程度:健康、教育、是否离婚、自由、社会的支持感、国家经济以及政治生活中的腐败。

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果:

1、国民人均收入是国民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中第二重要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体所感到的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支持度,即「当你感到困难时,能否在你的人际关系中有一种会得到支持的感觉?」

2、正面的情绪和「自由」的关系最大。「在你的国家,你对选择做自己人生中想做的事的自由程度感到满意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代表了自由程度,与你的正面情绪最相关。再进一步说,你越感到自由,你的正面情绪就越大。

3、与负面情绪相关性最强的还是社会支持。它既和生活满意度最大相关,也和负面情绪最大相关。你社会支持程度越大,你的负面情绪程度就越小。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 首先,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和幸福相关,但不是最大影响因素。

  • 其次,一个人正面情绪比较多,不意味著负面情绪就一定少,因为影响因素不同:越自由,就越快乐,社会的支持感越强,越不痛苦。这两个不是一回事。

  • 刚刚的结论是,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和幸福有关。接下来,我们从反面来论证:金钱是如何让你不幸福的。

    对一个国家经济状态进行调查研究时发现:中产阶级的幸福指数居然高过上层阶级的幸福指数。这个研究就呈现了「幸福拐点现象」:当贫困时,增加一点钱是很重要的,但是到了一定水平,金钱的影响就不大了。

    而另外一些研究则得出相反的结果:上层阶级会比中产阶级幸福一些。

    这是否说明,在某一种条件前提之下,上层阶级反而因为非经济的因素,使得他们比起中产阶级还不幸福呢?这样我们就推导出一个重要结论:可能金钱在某种条件上,会使人变得更不幸福。

  • 首先,金钱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生活的平衡。西方国家有很多这样的报道:有些人一夜暴富后(如中彩票),出现极为疯狂的花钱、酗酒、吸毒……这种平衡的打破对于某些人来说可以承受,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反而带来无法应对的东西。

  • 从这个角度,我们甚至可以得出一个假说:当一个人没钱的时候,他会知道如何生活,不断奋斗,幸福感会很强。但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会迎来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他已经非常有钱了。至此,他反而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了。

  • 其次,金钱只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因素,生命当中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价值。当这些价值因为金钱而被破坏的时候,金钱就直接带来了不幸。

  • 让我们从更贴近个人的角度来谈论幸福。

    我们应该清楚,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幸福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但这与幸福科学不同。幸福科学需要用一种相对系统的、客观的、外在来看的一种观点进行研究。

    但幸福怎么测量呢?先讲一个非常原始的测量幸福的工具——主观幸福感。即不管别人怎么看你,也不管你的生活条件怎么样,只问你自己对自己生活的评估——你感觉自己幸不幸福?

    这个指标不见得那么精准,但也不见得那么不准。因为对主观幸福感进行进一步测量发现,主观幸福感居然和一个人比较频繁地具有积极情绪有关。

    主观幸福感回避了关于幸福定义的问题,这也是科学家的思路:暂时不管你的纷争,就问你的主观幸福度。测完之后,再往下一点点去研究,到底主观幸福感和什么东西有关?试图去获得一个更系统科学的发现。

    当然,也有其他的测量工具。幸福感里,有一个非常吊诡的地方:「感」。这个「感」,决定了测量的重要路径:情绪路径。

  • 测量一个人的幸福感,就是对情绪进行测量,然后将所有的情绪进行计算,将正面情绪除以你的负面情绪,得出来的比值,就是可以衡量幸福程度的指标,我们把它叫做幸福指数。这是一种通过客观的计算得出的结论,回避了主观幸福感所带来的问题。幸运的是,随著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情绪是可以通过表情来识别的、无法作假的,也为测量情绪提供了基础。

  • 还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因素:正面情绪不止一个,背后也存在不同机制。要测一个人的幸福的时候,就需要对他的正面情绪做很深入的了解:有一些人更能够体会到「兴奋」这种正面情绪,但是他的「安宁」的幸福情绪特别少;而有的人恰好反过来。这里面有很多天性的差异。所以谈幸福的时候,不要简单地说「是那个快乐」,幸福不是那么简单的。

    有一个观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很多人对幸福带有排斥情绪。

  • 第一,这和某些传统哲学和宗教有一定关系。例如,在一些清教国家,教派将快乐视为一种罪,认为人进化到现在,并不是被设计好去追求幸福的。人类为了生存,也认为回避痛苦更重要,因为痛苦代表著危险,而追求幸福是其次的。所以人实际上对追求幸福有一种偏见。

  • 第二,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反感幸福?因为有些时候,幸福和道德是相违背的。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道德是相违背的。

  • 生存的价值和道德的价值,使得人们对幸福有所排斥,那么现在把积极情绪作为客观幸福的衡量,有意义吗?

    当然有意义。一个很有名的研究报告得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结论:积极情绪和负面情绪的比值,有重大意义:如果你的比例达到了3:1,就会发生一个质变:在事业、婚姻、健康上,都要比起比率低的人更成功。当你的正面情绪处于比较高的状态时,在很多方面是相当有效率的,事业也好,生活也好,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提一个概念:幸福瓶颈。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稳定的幸福指数,这和基因有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悲观的结论:你的幸福和天性是有一定关系的,天性会对你的幸福产生很大的影响,你的基因会把你的幸福指数放到一个点,这个点就叫做幸福基准点。

    一些研究者继续研究发现,实际上,虽然基因将你的幸福基准点定在某个程度,但基因是否能够得以表达,却是受制于环境、主观的意志努力的。这就是神经的可塑性。

    所以,两个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幸福指数的稳定点,叫做幸福瓶颈。所有的研究幸福科学的心理家想做的进一步研究,都是希望为个人、社会,打破这个瓶颈。即,在照顾到天性造成的幸福度不高的情况下,可以打破它、提升它。科学如果有进展,一个很大的空间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神经可塑性,来超越幸福瓶颈。

    本文来自韩岩老师在西园寺戒幢论坛上发表的演讲「幸福运动和幸福科学研究」

    已获得韩岩老师独家授权

    编辑整理:陈贻凡


    韩岩

    澳洲华人心理学家

    欢迎各种分享至朋友圈

    如其他公号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