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清朝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此后50年台湾便受日式影响甚大。」这是从小学社会课听到国中历史课,关于台湾的一段重要过程。日本人虽然以「殖民地」来对待台湾,不过期间还是有许多重要的建设,例如环岛铁路的建设,以及日本神社、日式寺庙等,而在当时繁华的中华商场,当然也有地标性的信仰中心,就是今天要介绍的「西本愿寺台北别院」。搭配上最近开始的特展与古迹活化,第一次感觉有「台北市文献委员会」这个机构的存在。

 

其实一开始真正吸引我的,是这面墙。

DSC_0100  

但真正让我驻足不走的,是这个。

DSC_0151  

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先从台大医院骑到荣总,现在则已经从荣总回程,预计到龙山寺转乘公车回家。但是万万没想到,在西门附近邂逅了这么美的小小空间,大大的钟楼,好多好多日式风格的建筑。于是一个念头,就进去了~

DSC_0103  

日治时期的这个广场,曾经是日本京都西本愿寺来台建立的别院,称「西本愿寺台北别院」。台湾光复后,成为军眷及中南部移民的聚居之地,于是台北市一个非正式聚落-中华新村,也就悄然形成。不过1975年,一场无情火将本堂、库里、御庙所尽皆吞噬。去年修复完成,再加上今年「台北市文献委员会」正式进驻,让「西本愿寺广场」以全新的面貌重现。上图看到的是轮番所。而文献委员会,坐落于本堂下一隅。

DSC_0147  

这里就是原来的本堂,于1931年落成。兴建时为考虑蚁害问题,特以钢筋混凝土造台基、木造殿堂,而且相较当时佛寺,台基也比较高(虽然现在比这个高的比比皆是)。197545日的那场火,将上部的木造殿堂烧毁,底部台基则幸免于难。原本台阶内为僧众使用之图书室、事务室、会议室等,但仅台基本体完成修复,采用型钢结构。

DSC_0104 DSC_0110  

本堂台阶上,修复过后的模样,有一个小平台,有点类似之前介绍过的猴硐神社上的样子,但是就是有点不搭。

DSC_0143  

从本堂瞭望整个广场

DSC_0144  

接著要介绍的,就是建筑群中保存算非常完整的「树心会馆」。

DSC_0109  

「树心会馆」这个名称是由于之前得到日本总督儿玉源太郎的匾额「树心佛地」而得名,红砖结构与日式木屋架,提供举办演讲、葬礼等活动的集会场所,而且还提供给当时的幼稚园用,只是不知道那些小小主人翁们,到底知不知道他们所在的地方,如此富有特色。

 

入口处的唐门,为结合西式与日式之折衷样式。

DSC_0112  

而树心会馆也是本次展览的主展场。

DSC_0123 DSC_0125  

以下,论:艋舺台湾庙宇及西门日本寺庙之不同。猜猜这分别是哪两个知名景点呢?(欢迎留言)

DSC_0135 DSC_0136  

日式建筑中的Y形柱,在此也可见到。

DSC_0119 DSC_0138 DSC_0139 DSC_0140  

会馆另一边的门旁,挂著一排的祈愿木牌,我挑了最有感觉的两个与大家分享:

DSC_0120 DSC_0121  

木牌中间的那个钟楼,也是整修过后让大家惊艳不已的一处地标性建筑。

DSC_0114  

钟楼里的钟,1901年完成,其口径27吋,是为铜钟。钟上还铸有「明治三拾四年一月铸造之旋主台北最胜讲」字样,原于至道宫,之后才移至此台北别院。之后利用兴建御庙所所剩建材兴建钟楼,于是1923年,钟楼落成。踏上钟楼俯瞰广场,感觉又和本堂有点不太一样。

 

也有几位跟我一样是骑乘YouBike路过而进到里头参观的骑士,当中还有位金发美女,看的出来这YouBike正为台北做著国民外交。另类的国民。

DSC_0117  

DSC_0116  

最后介绍的,是同在1975年的大火中遭回禄的御庙所。

DSC_0108  

1923年落成的御庙所,为日本佛院特色之一,多设于本堂左右。烧毁前原貌为木构式建筑,入口处也是唐门形式,或许与树心会馆有几分相似吧。目前也仅存台基,供后人追忆,想来实在可惜。

DSC_0145  

 

「我们的台北,沿著时光的走廊来到今日。

 

 现在,就让我们沿著走廊,回到昔日的台北吧!」

 

DSC_0152  

DSC_0148  

 

xiaowu note

西本愿寺台北别院广场

DSC_0144  

地址:台北市中华路1174-2号(树心会馆),界于长沙街与贵阳街之间。

 

西本愿寺广场的「前世与今生」特展

DSC_0113  

很凑巧的,我是在开幕的第一天就遇到,又是个意外。

 

展期3/165/4,周二到周日10:00~17:00(周一休馆)在树心会馆内,真心推荐大家来看看!

 

另外「台北回想曲」常设展展于文献委员会(西本愿寺本堂下,台北市中华路1段174-1号),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7:00(周六日休馆),因此本次未能入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