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的提出进一步把文化融汇到道路、理论、制度之中,并与道路、理论和制度构成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更好地发挥文化深度融合、有效支撑的作用,进而迸发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强大合力。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本质,对我们科学对待中华文化,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而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本质,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关系。

文化自信是基础

首先须认识到「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而是特指「积淀著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的「中华文化」,它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于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是基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产生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华文化孕育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广大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事关中华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它作为「中国具体实际」的题中应有之义,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内容,因此也自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重要来源之一。事实上,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中国特色」,很大程度就来源于中华文化的滋养。正是因为我们以文化自信作为基础,以中华文化标识和丰富我们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鲜明「中国特色」,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日益坚定和持久。离开中华文化源泉的滋养,离开文化自信,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甚至抛弃传统,根本否定中华文化,那就无异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也就不可能有巨大的精神勇气开创、形成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也谈不上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了。

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涵养,不是假想臆定,而是客观事实。中华文化积淀的「革故鼎新」「止戈为武」「协和万邦」「天下为公」等独特精神标识,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也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特的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不懈地探索找到的,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牢牢立足于本国的国情。」

中华文化中一些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支持的概念,诸如「实事求是」「小康」「与时俱进」「以民为本」「和谐相处」等,因为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和精神实质、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就自然成为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养分,有的甚至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范畴中。

曾经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殊非易事,但因为有中华传统文化中长期积淀的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的深厚滋养,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不仅确立了,而且还在文化的深厚滋养中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并日益成熟完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文化自信是基础定位意味著,我们拓展道路、创新理论和完善制度,「做好今天的事业」,首先要植根中华文化的沃土,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绝不能做历史虚无主义者和文化虚无主义者。要更好地植根中华文化的沃土,一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革命文化,弘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优良传统;三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需强调,坚持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来拓展道路、创新理论和完善制度,丝毫不意味著不需要进行文明间的学习借鉴。我们不仅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也要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坚持取精去粗,为我所用。

文化自信是本质

在谈到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本质?这就涉及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目标指向问题。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增强文化自信,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以此为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正是基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目标指向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毋庸讳言,虽然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著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但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经历了极大挫折。如何恢复并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使中华传统文化沿著正确的方向再度繁荣发展起来,重新焕发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孜孜求索的主题。解决好这一历史主题,必须解决好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必须处理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绝无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才能科学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校准自己发展的正确方向,得以迎来它凤凰涅槃式的浴火重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伟大成就,就是科学处理好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关系的明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集中体现在它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仍然必须著眼繁荣发展中华文化,进一步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来源:成都日报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