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後,我國全國性的人口普查已經開展6次了,而且還會繼續進行下去。在現代社會,政府進行人口普查是爲了基本的國情、民情,而古代社會也有人口普查,不過其目的主要還是爲了政府稅收。因此,古代人口普查從來就不是一份簡單的數字相加的工作,而是跟每個朝代的財稅政策和執行能力息息相關。

最嚴格的人口普查——隋朝和明朝

持續數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是大分裂大混戰時代,這一時期,因戰亂饑荒死亡的人數不計其數,全國人口數量急劇下降,當時全國可以統計的人口已經降到了一兩千萬。結束大分裂、重新統一中國的隋朝爲了控制更多的實際人口,於是進行了極爲嚴厲的人口普查工作。

隋朝的人口普查工作進行的空前細緻,史上稱爲“大索貌閱”,顧名思義,就是工作人員直接根據被普查人的實際樣貌、性別、年齡覈查人口數量,防止人口統計上的脫漏。鑑於隋朝對人口控制量的渴求,人口普查工作的推進力度空前的大,只要查出實際人口和統計人口不符合的,不但要嚴懲戶主,還要將“基層領導幹部”鄉長、里正發配苦役。政府還發動民衆互相揭發檢舉,並給予重獎。在這種種有力、有效的措施之下,隋朝的人口普查被視爲“最準確的人口普查”是當之無愧的。經過政府對人口普查工作的大力推進和經濟的迅速繁榮,在隋煬帝時期,僅僅是隋朝政府統計的中原人口就已經達到了4600多萬人之多。

隋朝的人口普查已經非常嚴格了,可是跟明朝比起來,那可是小巫見大巫了。明朝人口普查的時候,政府對每家每戶人口的數量、姓名、年齡、人口關係這些基本要素當然不會放過,甚至對其全部產業都要做詳細記載,連其家裏有多少牲畜都要記錄在案。政府爲了確保統計資料的準確可靠,甚至動用軍隊去參與人口普查,一旦發現戶主有任何隱瞞,則嚴懲不貸。可以想見,那時,每家每戶的財產都是很“陽光”的。當然,明代這樣的人口普查的緣由跟隋朝也是一樣爲了財政稅收。雖說最初是應急之策,但鑑於此舉對國家大有裨益,因此在後來也就成爲國家的固定制度了,這就是明代的黃冊制度。這每家每戶的詳細資料,就記錄在黃色皮的戶口冊上,作爲國家調查的重要依據。這些詳盡的數據每十年就需要更新一次,所以可以想象,相關工作人員還是挺辛苦的。

最沒執行力的人口普查——秦漢和唐末

秦漢時期的人口普查,奴婢成羣的貴族官僚階層可不像如今貪官那樣拼命隱瞞自己的財產,而是毫不隱瞞地曝光屬於其私有財產的奴婢數量,甚至極力誇大其數量。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當時的人口普查,政府主要是要清查富戶的戶口數,以便更好地向富戶徵稅,而政府同時規定,貴族官僚家裏的奴婢,可以減免一定的稅負,奴婢越多,減免的就越多。如此一來,誇大上報奴婢數量竟成了富人階層“逃稅漏稅”的手段,於是很多應該向朝廷納稅的人口都被統計成了無需納稅的奴婢。

而秦漢時期雖然已經實行中央集權制,但世家大族的勢力仍根深葉茂,對於他們誇大多報奴婢數量的行爲,政府只能睜隻眼閉隻眼。那時的人口統計數字也沒辦法很精準。

東漢時期的人口普查還非常不務正業,雖然人口普查數據很不準確,但卻對13-20歲、姿色脫俗的少女特有興趣,原因是人口普查員還兼有發現、推薦民間美女入宮的任務。這固然是皇帝爲一己之私而浪費人力物力,但對於被選爲嬪妃的女子來說,一下子就飛上枝頭變鳳凰,可喜可賀了。

而在唐朝的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而衰,政府的管制、執行能力大大下降,各級政府的人口調查統計工作也只是變成了象徵性的工作,有關的官吏只是每年在前一年的基礎上隨意的增減戶數和人口就應付了事。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戶口統計工作當然極爲混亂,有的人已經去世很久了,但是還在籍;有的孩童已經長大成人,但是還沒被登記入籍。由此,就出現了政府統計工作的一出鬧劇。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在政府全國戶籍統計報告裏,戶數比上年驟然減少了70多萬戶,但人口數卻莫名的增加了3萬多。

誤差最大的人口普查——宋朝和清朝

一般人對我國封建時代女子的社會地位低這事並不感到奇怪,但是女人的數量不被算做人口數量這事,乍一聽,還是挺聳人聽聞的。這事是由宋代的丁籍制度導致的。丁籍制度是宋代使用時間最長,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戶籍統計制度了。丁籍,顧名思義,就是根據每戶人家的“丁”數來統計戶口的制度。什麼是“丁”呢?在當時,丁是指年滿二十、不到六十的成年男子。這樣來統計戶口,女人的數量當然不在戶口人數之列了。

當然,對這樣的戶口統計方式,我們並不能簡單說它是一種對女性的歧視,畢竟,在那樣的時代,男丁是家中絕對的頂樑柱,納稅服役都是男人的事,對國家而言,統計好男丁的數量,就掌握了國家的根本。所以,在那時候,不只是不統計女性的數量,連20歲以下、60歲以上的男子也未加以統計。日後,你若看到宋代的戶籍數量的時候,一定不要覺得宋代人口比較少。其實,宋代雖然戶籍數只有三五千萬,但其實際人口在鼎盛期時甚至已經超過了一億之多,其中的奧祕就在於此。

從上面我們知道,宋代的人口普查數和實際人口的誤差是很大的,而清代的人口普查數更是不準確。清代也是按照“丁”統計戶口,當然,此“丁”和宋代的“丁”略有不同,指的16-60歲的男子。不過,清代的這個丁數,並不是一個確切的人口數量,而只是當時承納賦役的人丁定額。當時,國家把人口按照貧富的不同,劃分了徵收丁銀的不同份額。國家統計的丁數,其實只是國家爲了方便統計徵收多少稅收的一個統計數據。

清代爲什麼會這樣做呢?這要說到清代的攤丁入畝制度,因爲這種統計方法不過是這種制度的一個縮影。攤丁入畝,顧名思義,就是將丁口數劃入到土地田產的數量上來,由此,賦役的徵收標準就不再是人口的多寡,而是田產的多寡。在這樣的制度下,持續中國千年的人頭稅消失了,人口開始急速膨脹起來。道理很簡單,按照人頭收稅,如果家庭人口衆多,賦役負擔也隨之增大,而按照田產收稅,家庭人口多的話,不但不會因此增加相應賦役負擔,反而還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勞動價值,因此民衆當然要多生育子女了。這也不難理解,爲什麼清代的人口會不斷刷新歷史,由1億、到2億、再到3億,到清末時已經突破了4億大關,使中國成爲了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