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朝入关。

从那一年开始,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就成了清朝的老家。西楚霸王项羽当年曾经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是说一个人大富大贵后不回老家,就等于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晚走路,白瞎了那身漂亮衣服。所以,清朝历代皇帝虽然人在北京,心在盛京,隔三差五要找一个借口回老家瞧一瞧、看一看。

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衣锦还乡了。

皇帝出行,当然得劳师动众,浩浩荡荡几千人马。他们回老家的线路大致有两条。

一条是从北京出发,经通州、三河、蓟州、遵化、丰润、永平、抚宁出山海关,沿宁远、锦州、广宁,抵达盛京。

一条是从北京出发,先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在那里举行狩猎仪式,随后经内蒙古东部敖汉、奈曼、科尔沁等旗进入吉林境内,再抵达盛京。

盛京是清朝从一个地方性政权转变为大一统王朝的关键之地,被称为“龙兴之地”。清朝入关后,盛京被作为留都,一直保留下来。清朝初期的故宫,也没有拆除。经过康熙、乾隆两代皇帝的改扩建,规模远超以前,占地面积达到了6万多平方米,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间。清朝皇帝回到盛京后,自然还是要居住在故宫里。这里虽然不能与北京紫禁城的豪华奢侈相比,但又比沿途的露天帐篷强多了。

清朝皇帝回老家,最重要的一件事,当然是祭祖了。

清朝有两个皇帝的陵墓埋葬于关外,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和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同时,清朝还将努尔哈赤的列祖列宗追封为王,将他们的陵墓迁于永陵。这就是著名的“盛京三陵”。清朝皇帝回家后,必须亲自前往“盛京三陵”祭祖。祭拜的顺序必须是永陵第一,福陵第二,昭陵第三。当“盛京三陵”都祭拜完毕后,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进入盛京故宫。

祭祖完毕后,皇帝就要在盛京故宫设宴,请随驾东巡的满洲蒙古王公、大臣官员,盛京将军、地方官员,皇族宗亲和八旗子弟代表吃个便饭。随后,召见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盛京五部侍郎和奉天府尹等,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勉励他们继续好好干。接下来,还得到盛京周围的开国功臣陵墓去扫墓,,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之情。

对于乾隆皇帝来说,这些日常工作之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没猜错,就是写诗。

作为中国最高产的诗人皇帝,乾隆皇帝对写诗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好容易回一趟老家,他自然诗兴大发,不停吟诗作赋。

1743年9月,乾隆皇帝在盛京祭祖后,诗兴大发,写了一篇《盛京赋》。这篇赋虽然只有92行,但序就长达3500多字。内容是歌颂祖先创业的文德武功,表达自己谨慎勤勉治国守业的心愿。

乾隆皇帝一共去过盛京4次,每次在盛京只呆了短短几天,每次都留下几十首诗歌,效率高得惊人。

在乾隆皇帝之后,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也去过盛京。虽然写诗不是皇帝们的“规定作业”,但他们都很“自觉”,“循例而行”,留下了不少诗篇。

比如,1818年,嘉庆皇帝第二次东巡到盛京时,就自豪地为宗室营作诗一首:

“宗室繁滋户口盈,移居旧国建新营。水深土厚人増寿,俗朴风淳业有成。笃念坟榆修本务,扫除花柳漾间情。二陵北峙云仍众,福荫潢源万叶荣 。”

还是蛮不错吧?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清代祭祖还乡的皇帝们》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