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有些悲伤的真实故事。故事主角是一种蝴蝶-艾地堇蛱蝶,英文名 Edith's checkerspot,学名 Euphydryas editha,反正长得就是图片那样,之后简称「蝴蝶」。这种蝴蝶的一个族群,长期住在美国西部的内华达州,依靠一种车前科(Plantaginaceae)的植物 Collinsia parviflora 维生,一年繁衍一代。

Lethal trap created by adaptive evolutionary response to an exotic resource

 

后来,有人带著牛牛来到此处,把此地经营成牧场。草地型态改变后,当地开始能生长另一种车前科的植物-长叶车前(Plantago lanceolata)。蝴蝶刚好也能靠这种植物维生。也就是说,同一地点的蝴蝶,人来以前只有一种食物,引进牛牛以后多出另一个选择。为求理解方便,本来的车前草,之后简称「C草」,跟著牛牛一起来的,则叫作「P草」。

帝王斑蝶的起源 迁徙 警戒色

 

能吃的选项变多惹,喔耶!?本来这种蝴蝶,尽管两种都能吃,不过有得选择时,多数仍倾向选 C草,只有 20% 是选 C 或 P 没有差异。然而,1982 年的观察报告指出,这群内华达蝴蝶中,已经有少少个体,优先选择新口味的 P草。对蝴蝶而言,更「幸运」的是,新来的 P草,吃起来比本来的 C草更好,两种食物相比之下,吃 P草的蝴蝶,能生出更具生存优势的宝宝。

 

而且食物选择是遗传性的,意思是,选择吃 P草的蝴蝶,将生下吃 P草的宝宝。1990 年的调查,选择 P草的蝴蝶,由 7% 迅速成长到 50%。2007 年时,原本的 C草已经乏蝶问津,所有蝴蝶通通依赖 P草维生......

 

然后它就死掉惹。2008 到 2012年,本地蝴蝶完全绝迹,一只不剩。

 

因为大环境改变惹。2005 年时,经营牧场的 Harry Schneider 先生过世,牛牛也随之离开;没有牛牛以后,等到 2007 年 3 月时,原本生长P草的区域,高达 96% 被其他草淹没,蝴蝶没有 P草吃,悲剧性的全面灭团。等一下!就算 P草死光光,可是当地还有 C草能吃,不是吗?问题是,当地蝴蝶这几年下来,已经彻彻底底适应惹 P草,完全丧失选择 C草的能力,所以尽管仍有 C草能吃,蝴蝶却不会吃惹。

短篇《萝莉塔》作者纳博科夫是艺术家,也是蝴蝶学家

 

好消息是,这种蝴蝶在当地灭团,但是附近还有同类。2013 年时,这种蝴蝶再度现身当地,考量到相隔 4 年,是本地族群重出江湖的机率实在很低,论文推测,这是住在附近的同种蝴蝶,再度迁徙至此的结果。而它们的菜单,当然是传统的 C草。

 

若以这种蝴蝶长期的演化大历史衡量,内华达的 Schneider 牛牛牧场,上演的小族群灭团事件,不过是 1982 年到 2007 年间,一首无关紧要的插曲,而且很快地在 4 年后充分修正,不值一提。不过假如以「陷阱」的角度出发,实在太有启发性惹!

 

阿克巴上将:「这是个陷阱!」  via 这里

 

假如原本的族群,由于新口味的 P草更具优势,使得大部分个体改变食性以后,能有少数成员维持本来的 C草,那么当大环境转境之际,这些少数派将有希望延续血脉,不至于全面灭团。可是当整个族群转型成铁板一块,毫无异质性时,只要环境一变,同质性这么高的团体,只能大家同进退,共赴黄泉惹。

短篇 暖化使熊蜂的口器变短,但相依的花儿该何去何从?

 

虽然本论文刻意强调,人类改变环境的速度过快,造成蝴蝶适应不及,留下不可挽回的伤害,想要激励保育意识;不过以更宽广的角度看,类似案例应该常常上演,也不只生态世界。

 

受眼前利益引诱,赶流行、炒短线,放弃本来的多元组成,甚至完全舍弃多样性,为追求「效率」而高度同质化,结果事后风潮改变,只好整个砍掉重练,让整个族群短多长空的行为,恐怕不只是内华达蝴蝶而已。

 

微调后也出现在 BioGroup 生物科技人才交流平台

陷入人造生态陷阱,短多长空的蝴蝶

 

新闻稿:

Rapid evolution fails to save butterflies from extinction in face of human-induced change

Nature 新闻:

Precarious preferences wipe out a butterfly population

Nature 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IQWpsyoeoo

Nature 影片幕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ZmMs9AFinM

 

欢迎光临粉丝团一起讨论: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