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八國聯軍打到了北京城,慈禧攜光緒倉皇逃到了西安,京城內是一片混亂。此時的沙俄除了聯合其他國家一起攻打北京城外,還單獨出兵,野蠻侵佔了中國東北地區,屠殺了20多萬無辜的中國百姓,並對東北地區實行了數年的軍事佔領。

後來隨著跟各國談判的逐漸展開,如何處理更為複雜的東北問題,成了清廷所面臨的頭等大事。

同年10月,清廷命增祺、長順、綽哈布等三人在東北地區與俄軍統帥交涉,要求接收東三省。增祺全權委派道員周冕前去處理此事。此人既無德又無才,剛到俄營就被迫使在他們事先擬好的《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上簽字,然後讓他拿著回去,逼增祺畫押。

按照這個章程的規定,中國東北名義上是屬於大清,但實際上卻依舊還是俄國佬的地盤。此消息傳開後,舉國一片嘩然,清廷只好通電指責增祺與俄國擅自簽訂所謂的「暫約」,將其革職查辦。次年,還流亡在西安的清廷正式選派了一位名叫楊儒的人,再次前往俄國要求交還東三省。

楊儒,清代鐵嶺人,是當時著名的外交官,曾任駐美公使兼斯尼巴亞(西班牙)和秘魯公使,俄、奧、荷三國公使,工部右侍郎。當時他臨危受命之後,立即就帶著翻譯動身前往沙俄這個虎狼之國。前途未卜,兩眼一抹黑,為了民族大義,只得咬牙前行。

他先是前往了俄國財政部,會見了當時的財政大臣維特。當楊儒問到交收東三省之事時,維特假惺惺地表示不要中國的半寸土地,同時卻辯稱清政府還沒完全安定,所以拒絕撤軍。楊儒也毫不示弱,表示清政府已經做好了準備,將給挑釁的人以迎頭痛擊,最後這次會晤不歡而散。

十天後,當時沙俄的外交大臣拉姆從外地返回彼得堡,楊儒得知消息後,立馬再次前往會晤。

此時楊儒的背後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國家,完全沒有國際地位可言,可他卻硬生生挺起了中國人的脊樑,痛斥沙俄言而無信,表面上交還東三省,實則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他鄭重向俄方表態:「暫約」系一已革職的官員所簽,當權政府完全不知情,實屬自作主張,不能算數。

在這次和拉姆會晤的同時,楊儒得到一個確切情報:廢除「暫約」的關鍵,在於沙俄方面權傾一時的寵臣維特的態度。所以四日之後,他又再次約見了維特,交涉這個問題。維特則十分蠻橫地堅持要求清廷先批准「暫約」,而後再商議簽訂正式條約。在21天的時間裡,楊儒前後八次分別約見了他們,據理力爭,堅持不懈,終於迫使俄方做出了讓步,答應廢止「暫約」。

然而在後面正式談判過程中還會遇到什麼問題,依舊難以預料。

正式談判開始時,楊儒再次聲明了自己的立場,即所簽訂的條約各款項不得有損清政府的兵權、利權以及吏治之權,拉姆則含糊其辭,企圖矇混過關。後來俄方交給他一份草擬的約稿,他仔細研究了上面的內容,發現侵犯中國主權的條款實在是太多了,於是他又親自約見了拉姆,對約稿進行了批判。

就在雙方你來我往的談判拉鋸戰進行了一個月後,俄方出具了最後的約稿以及限定15日內簽字的最後通牒。這份約稿共11條,雖說在某些條款上稍做了修改和讓步,但試圖控制中國東北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大權的野心依舊暴露無遺。楊儒知道這回事關重大了,於是致電清廷和李鴻章,請他們定奪。

李鴻章當時的反應是:再稍作推敲,即可定議。張之洞、劉坤一等督撫大員,以及英、美等國則竭力阻止簽約。清廷一時間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拒簽的話怕激起沙俄的怒火,簽的話又害怕其他的國家效仿,所以後來他們又一腳把皮球踢給了楊儒,致電曰:「尊處明告英及各國駐使,勢處萬難,不能不允,一面即酌量畫押,勿誤。」

在這種情況下,楊儒抱定了一個宗旨:沒有明令,絕不簽字。

此時年事已高的楊儒由於連日與俄國人爭吵,情緒激動,再加上俄國那天寒地凍的鬼天氣,想著自己的國家政府軟弱無能,心中不免一陣悲憤。13場談判下來,他早已疲憊不堪,頭暈眼花,在回清政府駐俄大使館的途中,下車時不慎摔倒,這一摔竟然一病不起。

後來,楊儒在病中收到了由盛宣懷轉發來的拒絕簽字畫押的政府決定,心中的那塊石頭終於是落下了。

1902年2月20日,清廷駐沙俄大使館內,帶著憂國憂民和壯志未酬悲情的楊儒安靜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編後:古歷小軍(gulixiaojun)的微信公眾號同步開通啦,感興趣的朋友歡迎訂閱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