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任皇帝曹髦。

  曹髦是曹操的后后裔。”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谓掷地有声豪气冲天。比之汉献帝,曹奂以及司马氏强百倍。无论成功与否。总算爷们一回。比之其他傀儡之君起码有些胆量和血气。但曹髦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司马昭敢公然弑君。可见,故事。光凭热血之勇是无济于事的,曹髦毕竟还是个孩子。有人说,曹髦没有政治头脑,完全可以学汉宣帝,或者如后世的康熙一样。

  曹髦虽然未获成功,但他确实做到了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力争百分之几的机会。在政治凌辱和死亡威胁下,曹髦没有软弱、屈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在中国古代有类似遭遇的皇帝群体中,实在不多。他是壮志未竟的皇帝,更是值得尊敬的斗士。他有一身傲骨,他有刚烈的血性,为了活出帝王的尊严,为了活出人性的高贵,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与残酷的命运抗争。他用壮烈的死亡,赢得了帝王的尊严,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

  2、宋朝最后一位皇帝赵昺

  但由于疏忽,误将元军的进攻信号听成了饮酒作乐之曲,待发现之时,宋军与年幼的皇帝已被元军四面围攻。身处大海之上,风大浪大,宋军的船队旗落兵散,瞬间乱成一团。眼看兵败难免,陆秀夫深恐靖康之难再次上演,决定以身殉国。

  他来到年幼的宋少帝面前,跪着哭说:“陛下,现在我国大势已去,国事颓微,当年靖康之难已使我国蒙受了很大的耻辱,现在您万万不可再重蹈覆辙,应当以身殉国。”赵昺虽然受到了极大惊吓,此时却是似懂非懂的摇摇头,最后又点了点头。陆秀夫再次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叩了三个响头,然后背上年幼的皇帝,纵身跳入了汹涌的海浪之中。而在崖山的几万军民听到此消息后,也纷纷跳海殉国,风涛怒号,天地同悲。但幼帝的那一点头,陆秀夫揹着幼帝的那一跃,既保全了一国之君臣的气节,也保全了真整个国家的尊严。

  赵昺投海殉国后,少帝遗骸却浮出海面。有群鸟伏在尸身上,遮住少帝遗骸,随海水漂流,一直漂到赤湾(今深圳蛇口)。赤湾海边有间天后庙,一天庙主往海边巡视,忽见海面有一具浮尸,上有群鸟遮盖保护。庙主认为此浮尸定是异人的遗骸,便设法将它拖上岸来。浮尸上岸,群鸟飞去,露出一具童尸,身上穿着黄袍,面色红润如生人。庙主知道这是少帝赵昺的遗骸。就在这时,海边天后庙里的一根栋梁突然塌下。庙主与乡绅父老认为此栋梁是天后娘娘送给少帝做棺材用的木料,便用它做成棺材,礼葬少帝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下。

  3、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后世称其为崇祯帝

  天启皇帝死时只剩五弟朱由检了,由于其皇后张嫣,知道一旦皇位流落别家,那魏忠贤就彻底掌控权利了,因此张皇后在熹宗未死时力主思宗继位,故崇祯即位对其皇嫂也不错。另外熹宗兄弟幼年均由东李、西李二妃抚养,因此兄弟感情很好。至于熹总宗兄弟对于其叔叔福王,本身就恨之入骨,福王母郑贵妃原想与神宗合葬,可天启皇帝设计让他们永远不见。至于其他堂弟比崇祯还小,让他们做皇帝,脑子锈逗了。

  崇祯帝在明代算是一个勤恳的皇帝,只是他生不逢时,他从兄长手里接过的是千疮百孔的江山,他祖父时有张居正,可是万历帝把张居正所积攒的东西全玩光了,因此崇祯也没有回天之力。

  崇祯帝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夕惕朝干。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尽管崇祯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加上他严苛、猜忌、多疑,对大臣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与魏忠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祯帝还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他竟然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造成国家人才匮乏,有心报国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与此同时,崇祯帝虽屡下罪己诏,然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民不聊生,而明末的众多农民起义也正是其贪财苛政最严重的后果。此外,在辽东战局屡败之时,不纳周皇后迁都之谏而丧失了最后的机会;而从南明诸政权观之,朱明皇室在满清的背景下号召力依旧不容小觑。故而,崇祯帝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

相关文章